張柯 張宏程 宋陽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大學生;廉潔教育;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9)01-0030-08
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廉潔價值觀,從而預防并抵制貪腐意識的侵蝕和腐敗行為的發(fā)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廉潔教育對實現(xiàn)國家和社會風清氣正、持久廉潔具有積極作用。在大學生廉潔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指導地位,這是大學生改造主觀世界、抵御貪腐思想的重要理論保障。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以“現(xiàn)實的人”為邏輯起點。馬克思在對法國啟蒙時期人道主義、青年黑格爾派思想以及馬克思所處社會時代人的異化潮流進行尖銳批判的基礎上,為了揭露人的異化并實現(xiàn)人的解放,逐步形成了以“人”為研究對象,以人性、人的本質、人的存在及人的活動與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為研究內容的理論,從哲學層面對“人”作出了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深刻性的思考[1]。這一重要理論在改進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理論架構、破解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現(xiàn)實矛盾、指導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實踐路徑等方面,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與應用價值。
從高校工作的實際出發(fā),推進大學生廉潔教育和貫徹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源泉與指向均是為了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著高?!芭囵B(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2]這一根本問題。大學生廉潔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開展廉潔教育不是脫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另起爐灶”,而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體系中積極推進和全面滲透[3]。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推進了大學生廉潔教育的人學轉向。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取向問題一直是理論界探討和爭鳴的前沿問題,其表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哲學范式和人學范式的取舍上,進一步說,這是一場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研究對象、概念界定、核心內容等“元問題”的一次“革命”,盡管該問題還處于激烈探討狀態(tài),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廉潔教育而言,只有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xiàn)基礎研究的進一步整合,進而推動這一領域的整體邁進。因此,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對于推動大學生廉潔教育的人學轉向乃至其整體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意義。
從價值論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重塑了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培養(yǎng)定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會哲學為范式,在培養(yǎng)大學生時,更偏向工具理性,使得價值理性式微。這一問題被直接帶入到廉潔教育領域,表現(xiàn)為廉潔教育者或多或少忽視了其本應具備的價值理性與人文關懷。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一種有效思路,即從人的本質、主體性、現(xiàn)實需要等方面出發(fā),努力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辯證統(tǒng)一。從社會現(xiàn)狀來看,較于傳統(tǒng)價值,這種思路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的要求,實現(xiàn)了對廉潔教育培養(yǎng)定位的調整與重塑。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豐富了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實踐路徑。任何學科或理論都有其特定的方法與規(guī)范,同理,在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實踐路徑方面,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不是單純地取代它,而是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其自身的依據(jù)、手段和載體。由于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的人”,在具體應用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的本質、特性、需要、價值、發(fā)展為主要考量,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一系列直接契合“人”的本質的實踐要求。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在具體應用中豐富和發(fā)展了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實踐內容及其路徑。
近年來,很多學者對大學生廉潔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現(xiàn)實困境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諸如“廉潔教育出現(xiàn)了理想化傾向,脫離了客觀實際”“廉潔教育出現(xiàn)了認知化傾向,偏離正確的運行軌跡”“廉潔教育出現(xiàn)了抽象化傾向,教育活動流于形式”等問題[4],這就需要對當前的大學生廉潔教育進行理論上的深刻省思。
(一)從人的本質特性出發(fā),改進大學生廉潔教育的著力方法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涵蓋了自然存在、社會存在、精神存在等基本存在方式,表現(xiàn)出類特性、社會特性、自然特性和個性這幾個不同層次的本質特征[5]。大學生廉潔教育作為一種教育范疇,主要對應并解決人的社會特性和個性上的問題。當前,大學生廉潔教育陷入了一種矛盾式境遇,一方面,國家和社會對廉潔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廉潔文化的需求卻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嚴重脫節(jié)。根據(jù)寧夏的一項調查研究可知,從5所高校“廉政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效果看, 47.7%的學生認為“形式主義嚴重,沒有實效性”, 37.5%的學生對該活動表示“不滿意”或“無所謂”[6],這從側面說明當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著力方法不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具體表現(xiàn)為在教育過程中,對所有人實行完全一樣的模式和標準,不顧大學生切身感受而“強行灌輸”,甚至“沒有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對象化實踐的‘現(xiàn)實的個人,將主觀臆斷和感性體驗所固化的理念、認識、觀點等用于指導廉潔教育的實踐,遺忘了社會實踐中現(xiàn)實的人、具體的人,忽視了作為社會關系載體的‘人其本質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在具體實踐中才得以體現(xiàn)的”[4]。針對這一問題,大學生廉潔教育應從兩個方面改進著力方法。
一是深入考察大學生的社會特性。大學生作為“現(xiàn)實的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既是“劇作者”,也是“劇中人”,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他們的特點。當前“95后”大學生構成了廉潔教育的主體,他們“可愛、可信、可貴、可為”[7],他們的代際特征蘊含著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敢于懷疑世界、挑戰(zhàn)權威、求索真知。因此,在廉潔教育的著力方法上,要深刻回應他們對時代和社會的追問,敢于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斗爭”和“亮劍”;要在他們對廉潔教育心存困惑的時候,引導他們通過主動深入的實踐,進一步認識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要激發(fā)他們對于事物刨根問底的求索精神,通過不斷的學習體驗端正自身的廉潔觀。
二是深入考察大學生個體的獨立個性。在具體實踐中,大學生的代際共性里蘊含了不同的鮮明個性:有的大學生關心時政,可用政治話語與其直接進行交流,并在政治視野中展開廉潔教育;有的學生對國家大事關心程度較低,這就需要將“宏大敘事”轉化為“生活話語”,關注身邊發(fā)生的與廉潔行為相關的小事;有的學生善于表達,適合于以座談、沙龍的形式促進廉潔認知;有的學生性格內向,需要通過細致交流和深入談話逐步培養(yǎng)廉潔意識??傊浞株P注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真正讓廉潔教育內化為大學生的認知模式和內在觀感。
(二)從人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改良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內容供給
在一些應用學科的研究中,為了排除主觀干擾因素,很多學者基于“理性人”假設,把人預設為一種沒有感情、沒有思想的抽象物,完全“趨利避害”,由各種規(guī)律所支配,其在理論研究層面有一定科學性,但對于廉潔教育而言,顯然是不具備價值性的。然而,在實施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教育者存在類似的思維定勢,認為只要提供知識、完善過程、強制要求,大學生就能或多或少地吸收、認同,殊不知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廉潔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大打折扣,還可能引發(fā)反感,造成消極的反作用。
廉潔教育者只注重教育過程本身,忽視乃至漠視人的現(xiàn)實需要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從作用的角度劃分,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fā)展需要,其中,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因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8]。當前,國家的經(jīng)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全國高校都有完善的資助體系以幫助大學生解決經(jīng)濟困難、順利完成學業(yè),生存需要已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要考察的是他們的享受需要和發(fā)展需要。因此,只要在內容供給上充分滿足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思想引領,創(chuàng)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過程。
一是深刻理解大學生的享受需要。享受需要是人在滿足基本生存條件的基礎上,對于提高生活質量、優(yōu)化生活條件所形成的一種需要。廉潔教育者要充分思考提供什么樣的廉潔教育內容,可以讓大學生樂于接受。首先,要注重廉潔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只有回應時代特點,才能回應身處這個時代的大學生的重點關切,如將廉潔教育材料與黨的十九大精神、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的一系列反腐成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尤其是廉潔文化)的建設發(fā)展狀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相結合,加工整理后進行傳播教育。其次,要注重廉潔教育內容的學理性。盡管理論性的內容很容易讓初學者產(chǎn)生枯燥、乏味的主觀體驗,但經(jīng)過廉潔教育者的加工處理,也能“新瓶裝舊酒”,讓大學生享受理論思維運動的過程,促進他們“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在“學深悟透”的基礎上“思悟行踐”。最后,要注重廉潔教育內容的趣味性。 “95后”大學生沒有經(jīng)歷舊社會對人的壓迫和摧殘,也沒有體驗物資匱乏的生活艱難,對腐敗等不廉潔行為沒有基于生活經(jīng)驗的直接痛恨,因而不能沿用“教育者自身受教育”的老辦法對他們施以完全相同的教育模式。此外,他們的成長伴隨著新媒體的繁榮,多元化、碎片化、病毒化的內容獲取方式與“雞湯”“軟文”“段子”盛行的網(wǎng)絡宏觀環(huán)境都對教育內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诖耍疂嵔逃齼热莸某尸F(xiàn)方式一定要注重趣味性材料的插入和融合,如圖片、漫畫、動畫、趣聞等。倡導趣味性絕不等同于將大學生廉潔教育“泛娛樂化”,必須堅持廉潔教育的原則性、關鍵性內容,切忌“喧賓奪主”。
二是深刻理解大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發(fā)展需要是人們?yōu)榱俗陨淼耐晟坪臀拿鞒潭鹊奶岣?,為了增強人的自由個性而產(chǎn)生的需要[9]。具體到廉潔教育中,要探討什么樣的廉潔教育內容供給,能夠促進大學生的發(fā)展。首先,要注重將廉潔教育和思想品德相結合。人與人之間建立社會關系的途徑很多,但能否實現(xiàn)持久交往,取決于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而廉潔教育中的誠實、守信、公正、正派、廉明等要求恰恰對個人品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支撐,決定一個人能否在社會長遠立足。其次,要注重將廉潔教育和專業(yè)學科相結合。要從大學生所學專業(yè)和未來工作方向上進行教育和灌輸。比如對于土建類專業(yè)學生的廉潔教育,要使大學生認識到運營、施工、設計等方面易出現(xiàn)貪污、受賄、濫用職權等犯罪行為的根源均是沒有擰緊廉潔的“總開關”,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將“廉潔”這一“上層建筑”和自己未來發(fā)展的“經(jīng)濟基礎”緊密結合,讓他們覺得廉潔教育“有用”。最后,要注重將廉潔教育和社會身份相結合。處在社會中的“現(xiàn)實的人”,其身份烙印必然是多元且長期的:從學校環(huán)境講,會帶上“校友”“學生”“老師”的烙印;從家庭關系講,會帶上“父母”“愛人”“孩子”的烙印等,這些社會身份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不廉潔行為的制約。因此,廉潔教育者應當全過程、 全方位向大學生滲透:成為一個廉潔的人是處理好這些復雜社會身份的首要前提。
(三)從人的主體性出發(fā),改善大學生廉潔教育的作用機理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盵8]在這里,盡管馬克思對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但也肯定了唯心主義對人的能動性的發(fā)展,亦即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作為一種哲學關系的范疇,主體性是針對作為主體的人在實踐活動中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言的,而人作為主體,對客體產(chǎn)生作用的過程,實質上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在廉潔教育過程中,作為主體并發(fā)揮本質力量的首先應當是大學生,如果廉潔教育者僅僅把自身作為教育主體,把學生當作物化的客體,通過單一的理論宣教、知識灌輸、內容呈現(xiàn)、強制活動等方式,將廉潔教育的政治觀點、價值觀念、道德要求等強行“主體客體化”,其結果必然是廉潔教育流于形式,作用機理嚴重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