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與分析急診治療出血性胃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急性胃出血患者81例,并將其中34例患者分配至A組中,而剩下的則分配到B組中;其中,在A組實施急診手術治療方法,而在B組則實施保守治療法,并對最后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在A組中存在4例死亡病例,而B組中則存在2例死亡病例,A組的治療有效率為88.24%,低于B組的95.74%。結論:為了降低急性胃炎患者的死亡率,需要在急診治療過程中對出血性胃炎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以此來提升出血性胃炎患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急診治療;出血性胃炎、臨床效果;觀察分析
引言:通過研究發(fā)現,胃潰瘍是導致胃出血的主要誘因,并且會對消化道的功能造成影響。與此同時,隨著現代年輕人工作壓力的不斷加大,致使飲食出現不規(guī)律,從而引發(fā)胃出血的發(fā)生率逐步增加,另外,患有胃癌以及肝硬化等患者也會出現胃出血癥狀,極大的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對于因胃出血而急診入院的患者來講,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臨床治療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也將對此予以進一步的研究,現敘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急診入院治療的胃出血患者81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分布在25~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53±3.64)歲,且患者的病例滿足本次研究的要求。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81例患者均為急診入院治療的患者,其中,急診手術治療的患者為34例,將此類患者分為A組;剩下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療,所以將此類患者歸納在B組中;兩組患者的占比為41.98%與58.02%。
1.2.2治療方法
待患者急診入院后,首先對患者的血常規(guī)進行檢驗,并同時采集患者的大便以及消化液等,以此來開展常規(guī)性檢查。當檢查結果出來后,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診療方案。具體方案為:(1)將需要進行急診內鏡手術治療的患者列為A組,并通過內鏡來檢查患者的出血點。在操作階段,為患者注入10mg的安定,同時對潰瘍以及潰爛組織進行清理,并將積血處理干凈,隨后予以常規(guī)抗感染方面的治療。(2)將接收保守治療的患者列為B組,同時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進行不良生命體征的糾正,穩(wěn)定患者的體內環(huán)境,使靜脈通道得到妥善的建立,例如,在生理鹽水中注入60mg的奧美拉唑,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注入患者體內,每天滴注兩次,并實時觀察患者的止血的情況,以便用藥更具合理性。
1.3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分為治療成功與治療失敗,治療成功指的是患者康復出院,而治療失敗則為患者去世。
2結果
2.1治療情況分析
在81例研究對象中,死亡6例,其余患者的胃出血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并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均好轉出院。
2.2不同治療方法治療情況
A組中有4例死亡病例,死亡率為11.76%;B組中有2例死亡病例,死亡率為4.26%。具體情況詳見下表。
3討論
對于胃出血患者來講,輕者會出現嘔吐、惡心等癥狀,嚴重的患者則會出現血壓過低、休克等癥狀,極大的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時進行入院治療。目前,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是針對胃出血患者的兩種常見治療方法,其中,前者適用于胃出血癥狀嚴重的患者,而后者則適用于病情較輕的患者。
待患者通過急診入院后,醫(yī)生會對患者進行一系列的檢查,以此來對患者的病情有著清楚的了解,從而合理的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其中,對于保守治療來講,除了要對原發(fā)病及癥狀表現進行處理外,還應正確的選擇止血藥物,以此來提升止血效果。在手術治療時,運用內鏡來進行止血手術,同時密切留意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此外,如在手術過程中發(fā)現病情存在加重的趨勢,要冷靜的予以患者對癥處理。
本研究結果則顯示,A組進行急診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有4例死亡,治療有效率為88.24%;B組進行保守治療的患者死亡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5.74%。其中,本研究中之所以保守治療的治愈效果高于手術治療,主要是由于接受保守治療的患者在病情方面輕于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所以予以合理的治療處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基本的控制。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診治出血性胃炎患者時,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療效果。
由此可見,由于胃出血存在一定突發(fā)性,所以患者的病情呈現快速變化的趨勢,當醫(yī)院收治此類患者后,應首先借助各類檢查手段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發(fā)病情況。同時,對患者的病情以及發(fā)病情況進行正確的判斷,從而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法。如患者病情不嚴重,也可予以積極的保守治療,以實現病情的有效控制;如患者病情嚴重,也可通過內鏡來予以手術治療,以提升此類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宇航.急性酒精中毒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門、急診治療[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02)
[2]孫偉群.淺談急性胃出血的急診治療及有效性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