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尿毒癥患者腎性骨病的飲食護理效果;方法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腎性骨病患者10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針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指導科學搭配膳食飲食護理,針對對照組患者則實施普通飲食護理,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骨痛,骨折等不良反應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腎性骨病患者需要制定詳細的營養(yǎng)膳食,科學搭配,對患者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腎性骨病飲食指導腎功能衰竭
腎性骨病(ROD)其實就是一種在尿毒癥期間誘發(fā)的代謝性骨病,即腎性骨營養(yǎng)不良癥,是慢性腎功能衰竭(CRF)的常見并發(fā)癥,其誘發(fā)因素包括:維生素、磷以及鈣代謝障礙、酸中毒與繼發(fā)甲狀旁腺亢進等,其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纖維性骨炎、骨軟化、骨質(zhì)疏松等病患往往會覺得骨痛難忍,并且在行動時這種疼痛的感覺會加劇,甚至會誘發(fā)畸形與骨折,特別是患處在下肢的患者更為嚴重[1]。目前,由于學界在腎臟疾病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相對成熟,并且腎臟替代治療方案也在不斷完善,CRF患者的生命已經(jīng)有相對性的延長,但是由于腎性骨病近年來的發(fā)病率不斷提升,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方案與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此疾病的治療壓力,因此在護理時應該展開科學的飲食指導,因此本文針對ROD病患飲食護理干預進行分析,匯總如下。
l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腎性骨病患者10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38-52歲,平均年齡38.63±5.42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39-54歲,平均年齡39.22±4.26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100名病患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并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抗腎性骨病的組間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差異。觀察組在住院期間以及出院之后都依照飲食指導科學搭配膳食(早餐:高鈣鮮牛奶,蛋糕等;午餐:排骨,新鮮蔬菜,米飯或饅頭;晚餐:米飯或烙餅,柿子炒雞蛋,清炒絲瓜等),而對照組患者均是普通膳食,1年之后進行隨訪。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等級資料分析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使用(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隨訪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發(fā)生骨痛,骨折等不良反應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3.1適當增多膳食中鈣的攝入量,提升鈣吸收率
依照血鈣含量確定鈣的攝入量,患者機體應該保持鈣質(zhì)在(1100±22.3)mg/d,運用下列措施提升鈣吸收率:①采取合適的烹調(diào)方式,使得鈣吸收顯著促進。比如,在炒蔬菜之前將蔬菜在沸水中過一遍,就能夠使得蔬菜中的草酸在水中溶解,之后烹炒就能夠促進鈣質(zhì)的吸收。谷類和一些蔬菜中同樣有豐富的鈣質(zhì),可是因為谷類內(nèi)的蔬菜和植酸內(nèi)富含的草酸和鈣會產(chǎn)生化學反應,形成不溶性鈣鹽,進而阻礙鈣吸收[2]。鑒于此,不能講谷類和富含鈣的食物放在一起烹調(diào)。此外在烹飪時應該避免鉛制品的使用,如此就能夠避免攝入鉛,進而使得腎性骨病的危險程度減輕。②充分吸收維生素A與D。由于要提升由腸道吸收鈣的吸收率,進而使得血鈣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并且使得甲狀旁腺的亢進癥狀得到緩解,務必吸收更多的維生素D,并且這還能夠促進鈣的骨化[3]。當然,不但應該重視維生素D的攝入,還務必在太陽下多多照曬,進而能夠增加維生素D合成的渠道。維生素A和粘多醣、骨有機質(zhì)膠原的合成存在較大的關聯(lián)性,若水維生素每日的攝入量保證在A 800μg,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骨形成發(fā)揮促進作用。此外,維生素A的攝入來源還有水果、蛋黃、動物肝臟、蔬菜等。③科學吸收維生素C與蛋白質(zhì)能夠極大地促進鈣吸收。蛋類的白蛋白、奶類中的乳白蛋白以及骨類中的白蛋白均富含彈性蛋白與膠原蛋白,對骨合成非常有益,并且蔬果內(nèi)富含的維生素C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骨膠原的生成。此外,為了能夠避免因為吸收高蛋白導致出現(xiàn)肌酐提升的癥狀,應該在飲食上注意吸收優(yōu)質(zhì)低蛋白食物[4]。④禁止出現(xiàn)飲酒過度的情況,若是如此就會使得鈣的攝入受到很大影響。鈣劑應該在進餐的期間服用,如此就能夠使得磷的結合更為高效,并且應該和堿性藥物在服用時間上保持30分鐘的間隔,進而降低對鈣攝入的影響。
3.2控制攝入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含量
若是患者治療的方案是透析,那么其攝入蛋白的含量務必控制在(1.23±0.4)g/(kg·d),否則就應該控制在(0.75±0.052)g/(kg·d),并且應該在上述總量的范疇之中盡量提升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所占的比重。充足補充熱能:攝入的量控制在(223±23.56)kcal。鈣磷的比例最好控制在1:1或是2:1,并且在飲食中嚴格控制攝入磷的含量,飲食中一天最多攝入100mg磷,并且患者血液中的磷含量應該維持在(1.7±0.44)mmol/L(4.34-7.44g/L)。由于要使得病患更好地掌握食物內(nèi)磷、鈣、蛋白質(zhì)等的含量情況,因此可以含有把上述成分的食品以表格的形式制定,并且當成飲食宣傳手冊分發(fā)到病患及其家人手中,盡量讓患者根據(jù)科學的膳食方案飲食。
參考文獻:
[1]張祖隆,謝志強.腎性骨病防治新方法探索[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6,23(9):67-70.
[2]曾劍慧.不同護理方法對尿毒癥腎性骨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6(35):5431-5433.
[3]曹蓓莉,胡祎,嚴斌泓,等.血液透析患者低轉(zhuǎn)運腎性骨病的防治和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21):54-56.
[4]田萌,劉貴中,劉基鳳,等.102例尿毒癥患者腎性骨病療效分析[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5,30(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