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兒童是什么?是成年人的財產,縮小的大人,成人的復制品?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塊“白板”?是擁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芎涂伤苄缘膫€體?……這是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兒童曾經被忽視、被壓抑、被誤解、被蔑視,但是他們逐漸被發(fā)現、被重視、被尊重。在當代生活中,兒童從“邊緣人”的狀態(tài)被提升到“小太陽”的中心、地位,他們受到成人的呵護、重視,但同時又受到成人的忽視、壓抑、利用與控制。不了解、不尊重兒童依舊是當代社會的弊病。因此,認識和了解當代兒童仍然是我們今天需要花大力氣研究的一大課題。
【關鍵詞】兒童生活;個體成長;認識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66
我想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探討當代人視野中的兒童和兒童生活。
1.兒童是一個主動的發(fā)現者和探索者
兒童出生以后,就成為一個主動的發(fā)現者和探索者。嬰兒能夠用哭聲表達好奇、不安,能夠很快熟悉母親的臉?能夠發(fā)現熟人和陌生人的不同之處。幼兒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四肢和感官,不知疲倦地爬、跑、拍、抓、看、聞、聽、說、問。兒童對眼中的世界充滿了新奇,所以兒童需要不斷地發(fā)現、探索,來積累關于動物、植物、周圍世界和人際交往的經驗。但是,兒童的發(fā)現和探索往往受到成人的“牽制”。由于“無知”的發(fā)問,兒童受到成人的嘲笑、訓斥;由于活潑好動,兒童被成人扣上“淘氣”“多動癥”的帽子。由于紀律的需要,兒童被捆住了手腳,封上了嘴巴。由于被封閉在單元房里,兒童被剝奪了親近自然、觀察自然的機會,失去了與同伴交往、游戲、合作、分享的機會。兒童活潑奸動,發(fā)現和探索是他們的天性,應該受到成人的呵護、培育,而不是從成人的角度,把兒童當成需要過度保護的、無知的生命。
2.兒童是一個多能的操作者
兒童能夠承擔力所能及的任務。他們喜歡自己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經過成人的鼓勵和訓練,兒童能夠學會簡單的生活技能,如穿襪子、系鞋帶、扣扣子和戴手套。兒童最初的能力,都是通過對事物的操作、嘗試和探索才得到發(fā)展的。操作意味著兒童必須親自嘗試、動手,通過活動獲得自己的體驗。但是,兒童的操作有時會產:生破壞;性,成人因此不敢相信兒童,或者認為兒童的能力有限,所以包辦了本來應該是兒童自己做的事情,剝奪了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在幼兒園里,操作也成了一種手段、一種訓練,教師在不斷地誘導兒童,企圖讓他們模仿教師,按照教師畫好的路線走。實際上,兒童需要一種自主的操作,按照自己的天性、愿望和能力,自由自在地嘗試。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成人的引導、支持,而不是代替、束縛。
3.兒童是一個勤奮的學習者
萬事萬物在兒童的眼中都是新奇的,好奇心是他們學習的動力。他們有許多發(fā)現、驚奇和疑問,需要通過學習來尋找答案。通過生活、學習和游戲,他們不斷地積累自己的直接經驗。這些直接經驗是他們獲得新經驗的基礎。為了更好地“適應”生活,兒童必須勤奮學習。正規(guī)的教育活動、日常生活和游戲都是兒童的學習方式。游戲是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兒童盡情地、愉快地游戲時,不僅得到心靈的愉悅,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各種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然而,仍有人把兒童的學習,看成是有目的、有組織的正規(guī)活動,從而忽視兒童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學習,甚至貶低游戲的價值,把游戲看成是不務正業(yè)的、與學習有沖突的活動。學習是兒童的自覺活動,在兒童眼中沒有正規(guī)與不正規(guī)的區(qū)別,只要能獲得新的知識經驗,就是兒童的學習。
4.兒童是一個天生的創(chuàng)造者
在生活、學習和游戲中,兒童時時都表現山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與學齡兒童不同,學前兒童不太關心自己的最終產品。他們只是對創(chuàng)造的過程感興趣,樂于為所欲為地表現自己的想法。
5.兒童是共同體的一個成員
在幼兒園里,兒童會自發(fā)地形成一個小小的共同體——具有共同信念的、結合緊密的兒童小團體。四五歲的兒童已具備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他們可以在集體范圍內參與或者組建自己的共同體。幼兒園中的小小共同體能夠彌補集體活動的不足,讓每個兒童都成為參與者,而非旁觀者;讓每個兒童的權利和價值都得到尊重,人人都可以與同伴交流、合作、分享,人人都可以為解決某個問題出謀劃策,人人都可以成為其他兒童學習的資源。對兒童來說,家庭是一個天然的共同體。在這里,兒童得到父母、親屬的愛護、支持和引導。但是,目前兒童與同伴結成的共同體還沒有受到教師的關注,教師往往從管理的角度出發(fā),使幼兒園的各年齡班之間界限分明,彼此孤立,不同班級的兒童沒有自由組建共同體的機會。
6.兒童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潛移默化、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力不斷經受挑戰(zhàn),而且就在挑戰(zhàn)中不斷得到提高。兒童逐步建立自信、自尊,學會了談判和讓步,自我中心的程度不斷減弱。他們雖然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各方面的能力仍然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與成人相比,兒童是稚嫩的、無知的,但是兒童本身蘊藏著無限的發(fā)展?jié)撃芎涂伤苄?。教育應該尊重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起到引導兒童成長,促進兒童發(fā)展的作用。教師的任務就是了解兒童的天性、本能和需要,成為兒童發(fā)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促進兒童的成長。
總之,兒童本身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具有無限的發(fā)展?jié)撃芎涂伤苄?。從兒童與他人的關系來看,兒童是“多面人”,具有多重角色。從兒童本身來說,他們都是“完整兒童”,是主動發(fā)展的個體。兒童與物質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兒童與兒童、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動關系,是一種“對話”關系。
兒童正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fā)展的。因此,兒童的本性、兒童的活動、兒童的生活應該得到成人的尊重和保護,而不是一切從成人的需要出發(fā)并因此扼殺兒童的天性。兒童就是兒童的樣子,兒童有自己的需要、特征和發(fā)展模式。正確地認識和了解兒童,就必須從現代人的視野來洞察兒童的生活,了解并尊重兒童的天性。比如,兒童的發(fā)現、探索,兒童的學習,兒童的創(chuàng)造,兒童的興趣,兒童的交往,兒童的冒險,等等。兒童的這些本能或者天性是實施教育活動的基礎,必須得到成人的尊重、呵擴與引導。只有充分了解兒童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擺正成人和兒童的位置。而成人,包括教育者,對兒童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原因在于對兒童缺乏認識:缺乏了解,或者忽視了兒童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