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毛澤東結(jié)束了對蘇聯(lián)的訪問,回國的專列上載著斯大林送他的吉斯牌防彈轎車。吉斯轎車是當時世界上的頂級豪車,但毛澤東真正相中的則是出品吉斯的斯大林汽車廠。參觀該廠時,他對隨行人員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工廠。”與蘇聯(lián)談判商定的1950年首批50個援建項目中,便包括了建設一個現(xiàn)代化載貨汽車制造廠。
斯大林下令:
必須保證中國工廠成功
1950年3月初,重工業(yè)部成立了汽車籌備組。畢業(yè)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在美國福特公司任工程師的孟少農(nóng)調(diào)入籌備組,他感到非常驚喜,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竟然這么快就要造汽車了。20世紀上半葉,連年戰(zhàn)亂使中國難以研發(fā)制造汽車,所謂汽車廠只有組裝功能。
籌備組成立后,孟少農(nóng)等人跑遍全國尋找廠址。建汽車廠需要雄厚的供電供水實力和大量鋼鐵資源,只有東北符合條件。
沈陽和哈爾濱的城區(qū)已經(jīng)很擁擠,沒有空地;長春過去則是一個政治中心,工廠不多。經(jīng)實地考察,選定了長春孟家屯,那里原是日本關東軍駐扎地點,殘存了一些被炮火破壞的大樓,經(jīng)過簡單整修就可以成為建廠指揮中心。
當時,整個長春只有兩輛汽車,都是美國吉普,中蘇專家就乘著它們勘察廠址。
蘇聯(lián)動員了汽車、外貿(mào)、電站、機器、鐵道等8個工業(yè)部門參與援建。工廠設計由蘇聯(lián)汽車拖拉機設計院總承包。斯大林下了死命令,必須保證中國的工廠十分成功。蘇聯(lián)工業(yè)部領導人告訴孟少農(nóng),這是最高權威人士的命令,這個項目必須成功,不可靠的設備和援助不能給你們。
凡是蘇聯(lián)有的,都按原樣置辦一份,有的機器連蘇聯(lián)都是第一次試制。比如,專門為一汽設計了一臺壓制卡車車架大梁的壓床,重達3500噸。蘇聯(lián)沒有這么大的車間能夠鑄造這臺機器,斯大林汽車廠蓋了一個36米跨度的超大型車間,鑄造出的第一臺壓床給中國,第二臺才自己用。
蘇聯(lián)鐵路系統(tǒng)全線總動員,一切列車為這臺設備讓路,到滿洲里后,因為中蘇鐵軌不同還換了車皮。結(jié)果到哈爾濱時,卻由于體積過大無法通過橋梁,只好又繞道大慶以西,才終于將這個龐然大物運抵與莫斯科相距1萬多公里的長春。
毛澤東拒絕“冠名”
既然是全盤學習蘇聯(lián),起初很多人建議廠名也學“斯大林汽車廠”,叫“毛澤東汽車廠”。這個名字很快就傳開了,但毛澤東本人很反感。
1953年6月中旬,一機部汽車局派人將一封密件送到籌建中的長春汽車廠,副廠長郭力打開一看,是毛澤東的親筆題詞“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車廠終于有了正式的廠名。這是毛澤東唯一一次為一家工廠奠基題詞。
天價“解放”車
為適應全國工業(yè)建設需求,一汽受命優(yōu)先生產(chǎn)載貨汽車,車型按蘇聯(lián)專家建議,選擇了吉斯150。吉斯150是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后投產(chǎn)的新型卡車,是根據(jù)戰(zhàn)時從美國租借來的通用卡車等車型改良組裝的混合產(chǎn)品。
一汽的解放卡車在吉斯150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使之更符合中國的道路狀況和運輸需求。
“解放”這個名字在建廠初期就定下來了。斯大林汽車廠提出,希望中方給卡車取個牌名,以便標在設計圖紙和車頭模子上。一機部部長黃敬等人列出“解放”“前進”“勝利”等多個名字作為候選,呈交毛澤東后,他圈定了“解放”。車牌字體取自毛澤東為《解放日報》題寫的報頭。
1956年7月13日,距離建廠三周年還有兩天,一汽兌現(xiàn)承諾,裝配出第一輛“解放”卡車,14日裝配出第一批12輛。
1956年國慶節(jié),第一批“解放”汽車參加了閱兵式,隨后被擺在天安門廣場前展示?!敖夥拧闭酵懂a(chǎn)后非常搶手,要有政府批件才能買到。最初定價是1.4萬多元人民幣,大約有20%的利潤。當時國家領導人的工資大約四五百元,普通家庭的月支出大約三四十元,“解放”車可算是天價了。
“東風”駛進中南海
雖然解放車已經(jīng)誕生,但毛澤東更盼望國產(chǎn)專車早日取代蘇聯(lián)轎車,這畢竟更加關系到國家形象。
1958年2月13日,毛澤東到一汽視察,他問廠長饒斌:“什么時候能坐上我們自己生產(chǎn)的小轎車呀?”此時,一汽對小轎車的研發(fā)組裝已經(jīng)開展近一年,設計參照法國的西姆卡和德國的奔馳190。毛澤東視察后,一汽全廠大動員,組成突擊隊,23天晝夜奮戰(zhàn),突擊組裝出了第一輛國產(chǎn)轎車“東風”。
1958年5月21日,在中共八大召開前夕,鐵道部派專用車廂把東風牌小轎車從長春運至北京。
“東風”駛進中南海,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趕出來迎接。他發(fā)現(xiàn)車頭有排英文字母,問:“這是啥子意思?”,饒斌解釋是拼音“東風”。楊尚昆說,這不大好,人們認不得,還以為是外國車呢。他建議換成漢字。
大家覺得有道理,第二天一早就要給中央領導看車了,刻不容緩。首先,“東風”兩個字找誰寫?有人提議從毛主席“東風壓倒西風”的題詞里提取。于是,一汽一行人趕赴人民日報社提取毛澤東“東風”二字手跡,然后又迅速找到燈市口一家汽車修理廠,找廠里師傅連夜用矬刀矬出“東風”兩字并電鍍,然后裝上了車頭。
第二天一早,小轎車鑲著“東風”車標駛進了中南海,停在懷仁堂門前。懷仁堂正在開八大二次會議,會議間歇,中央領導人都搶著圍觀。毛澤東在散會后的一個傍晚出來看車了,他繞著車反復端詳,并和林伯渠一起上車,繞懷仁堂兜風兩圈。下車后,毛澤東連連說:“好呀,好呀,坐上我們自己制造的小轎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