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當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狀況:認識觀念模糊、師資力量薄弱、課程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育億等表現。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勞動力轉移的大軍中,出現7許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親戚等代為撫養(yǎng)的留守學生的現象。這些學生長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缺乏親情的溝通和有效的管理,無法享受正常的學習生活,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發(fā)展。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加強對這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得到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及對策 研究
隨著素質教育在中小學的深入開展,中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視、研究與探討。中學階段作為人生中單純而又復雜的轉型時期,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此階段學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發(fā)展。因此幫助他們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礙,培養(yǎng)他們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已經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當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認識模糊、觀念落后、行動遲緩
農村中學生之所以游離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潮之外,主要緣于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主要表現為: “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舉”;“教師中心”的觀念;學校應該是學生的樂園,學習應該是學生的需求、樂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導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設重點,使教師、家長、學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負擔最大的還是學生,違背心理規(guī)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學生的思想負擔和學習壓力,使他們更加喪失學習的興趣,造成心理上各種矛盾的激化和混亂,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從而影響學習。壓抑著學生個性的張揚;不能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聲大、雨點小。
(2)社會家庭學生自身的因素
一是社會因素;學生求知欲強,思想活躍,對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險。但是一些消極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傳的誤導,同樣沖擊著身心還很幼稚的學生,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干擾他們的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二是家庭因素;放縱、溺愛的家庭,導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異常心理等,殘缺家庭日益增多,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離異、家庭不和而放棄了對子女的教育,使子女產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緒,造成自卑、孤僻、偏執(zhí)、逆反等病態(tài)心理。走向極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學生心理素質不健康。三是自身因素;學生特別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個頭高低,長相好壞是造成他們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發(fā)育成熟,使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轉向異性,出現幼稚和盲目的早戀意識,學習和升學的競爭,人際關系的緊張所造成的心理壓力都容易導致焦慮、悲觀、抑郁、冷漠、孤僻、恐懼、偏執(zhí)等異常心理。
二、積極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1)積極發(fā)揮學校師資力量,關注學生行為。
該校一年來,每個班采用以班主任為核心,科任教師掛鉤制,即每位學生都掛鉤相應的教師。一方面教師定期每月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學生心中的任何困惑,都可以向老師求助,老師有責任幫助學生的疏通煩惱,排解壓力。再次基礎上,教師就要多觀察,通過“望聞問切”的途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但個體是否有心理健康問題,還要進一步調查分析、再做出合理化的結論。只有進一步觀察,綜合分析一線信息并深入調查探究,才能分析發(fā)現問題。心理健康問題是非常敏感的問題,由于人們的心理準備不足和心理抵觸,往往是我們幫助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最大障礙。對待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我們不光要有愛心,而且要有持久的耐心。
(2)大力建設校園文化,熏陶感染學生,讓其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學校大力進行文化建設,如“二十四孝圖”的展板,《弟子規(guī)》等文化碑文,教室、走廊名人警句的熏陶感染,每年還定期舉辦各種大型文藝晚會,把古文、積極向上的力量搬上舞臺,讓學生更愛學校,更愿意與同學相處,更喜歡和老師在一起,并且能分辨是非,養(yǎng)成寬容、謙讓、團結、愛國等思想品德,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3)通過主題班會的開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每周按計劃開展主題班會,每個學期大約有兩次心理健康教育專題主題班會。班主任可以通過看電影、講故事、現身說法、同學現身說法、黑板報等方式開展活動,讓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向健康積極的力量靠攏。
(4)與家長聯手,共同教育孩子。
孩子大多的心理問題都是由家庭原因導致的,所以作為教師,要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家訪,必要時要對孩子的家長進行教育,家校合作共促學生心理健康。除此以外,通過對“觀察”學生的行為,如果發(fā)現有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傾向,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則要采取“保守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方法就是依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誘因”,首先進行“誘因”規(guī)避和“正能量”引導。比如發(fā)現某一學生有“上網癮癖”傾向,首先要進行的是學校教師對其產生“上網”誘因的分析和幫助規(guī)避,并利用學習和活動對其進行“正能量”誘因引導,使其對“上網”能正確認識并健康對待。
總之,社會競爭必然會越來越激烈,由此引發(fā)的心理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由此人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祖國培養(yǎng)出合格的人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動與開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面對各方面工作都比較薄弱的現實,期望短期內大規(guī)模地、全面地鋪開是不可能的。因此,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積極貫徹落實《意見》與《綱要》精神,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出地區(qū)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實施“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工作策略,有計劃、有步驟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guī)范、有序、實效、穩(wěn)定地開展。
參考文獻
[1]謝忠德.徐忠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的研究[J]物理教學探討(2015年03期)
[2]袁啟玉.楊棟才.分析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的研究[J]理科考試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