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堂教學中,首先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然后通過師生合作互動,創(chuàng)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并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有成就感,充滿信心地學習.
關鍵詞:興趣 成就 教學 淺談
一堂數(shù)學課,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一成就感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講”,學生“聽”,師“問”生“答”。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單調(diào)、枯燥,索然無味。一堂課下來,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給人的印象是教師“一言堂”,或課堂氣氛“熱烈”,“形勢”一片大好,很是“壯觀”,結果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標的學習運用證明:要讓學生樂學,把知識學活,把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地探索,必須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體驗獲取知識的快樂,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獲得成功。也就是說,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銳,有成就感。
那么.如何進行小學生成就感教學呢?筆者在課堂教學中作了如下三個方面的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趣,引領課常教學成功的前奏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動力,對于一個人探求新知識何等重要。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xiàn)實的成分是認知興趣、學生如果缺乏興趣,那么學習就會顯等枯燥乏味。哪里談得上學習的動力呢?
那么如何進行激趣,把學生引進知識的大門呢?筆者認為激趣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講一個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童話故事,展示一個教具,聽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或組織一次短小的課堂活動……例如我在教學分數(shù)的認識這部分內(nèi)容時就編了一個童話故事《一休分餅》。一天,老和尚拿了兩個餅給一休,要他帶回家平均分給爸爸、媽媽吃,一個人吃幾個?同學們很快就說出了答案。第二天,老和尚只給一休一個餅,要他帶回家平均分給爸爸,媽媽吃,一個人吃幾個?(同學們和一休一起想,要求用手指比出結果).這時學生都不能用手指比出結果,而大部分學生能口答出:一人吃半個?!痹鯓佑脭?shù)字把這“半個”寫出來給聰明的一休解圍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新知識一分數(shù)的認識。這時學生的知識缺陷感和強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生,為學習本節(jié)課知識開了一個好頭。
二、交流互動,創(chuàng)設輕松的學習氛圍一一一一一一課堂教學的高湖
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朗,心境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的口頭語言,體態(tài)語言,奇特的板書、手勢,不同含義的眼神…都可使學生情感和諧,從而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出現(xiàn)一個妙趣橫生的場面。
比如我在教學“小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景,先在小黑板上寫出“3 30 300”幾個數(shù),要求學生添上不同的單位名稱。使這三個數(shù)相等。這時學生納悶:3比30小,30比300小,這不是明擺著的,又怎能相等呢?經(jīng)過一番思考,終于有學生大呼:“我知通了,3分米=30厘來=300毫米”,其余學生一聽,猛然大悟,紛紛舉手回答:“3元=30角=300分”……,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接著我又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只用一個單位,怎樣才能使等式成立?然后展示課件,讓學生觀察、思考:0.3米=0.30米=0.300米。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式子,什么變了,什么沒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小數(shù)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數(shù)的大小不變。”尤其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3元、3.0元、3.00元印象特別深,通過這樣生動而有趣地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不僅有利于知識的掌握,而且有利于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
不僅如此,教學中教師還可利用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易于感知的特點,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手、耳、口等多種感官,進行自主的、有目的的探索。
比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先出示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如教學三角板,紅領巾、自行車三角架等,再隱去物體,抽象出三角形的圖形。這時教師指出什么叫三角形,但并不要求學生立刻回答,而是讓學生先摸一摸自己準備的三角形,再用準備好的小棒擺出三角形,最后用筆畫出任意三角形。學生在“看,摸、擺、畫”中尋找探索的思路和方法。這樣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三角形的意義的教學活動中,并從中產(chǎn)生探究之樂。
通過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手段,調(diào)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感官,讓他們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他們自然愿意學習,樂意學習.真正由老師、家長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樂學。
三、給學生一片“沃土”,體驗成功的喜悅一一一課堂教學的尾聲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兒童憎恨的是任何時候也不能從他那里得到表揚和承認的老師”,對一個班而言,學生成績有好有差,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由于成績差,或表現(xiàn)不好受到老師或同學的歧視,他們想學,想改變這種狀況的愿望非常強烈。而相反,班上的優(yōu)生,他們受到老師和同學的信任,思想活躍,回答問題積極,思維敏捷,差生在這種氛圍中思維受到抑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學習潛力,教師作為一堂課的引導者,組織者就應該把握好這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讓優(yōu)生“吃好”,學困生“吃飽”。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班級的整體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時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關注每一位學生。在接手新班時就遇這樣一位學生,學習成績一貫差,不愛回答問題。我上課就提很簡單的問題問他,他基本上都能回答。我及時給予鼓勵。課后他很激動地對我說;“老師,這是我上課第一次得的表揚!”可見,學困生只要給他提供了適宜的“土壤”他也能進步。什么樣的種子放在什么樣的土壤中就會開出相應的花來。對基礎好的學生,課堂作業(yè)完成后,可以適當布置一些課后練習題給他做。鍛煉他們的思維。更能夠開闊他們的視野。比如,給優(yōu)生出一些類似這樣的題:一根電線桿高10米,一只蝸牛爬這根電線桿,每天爬5米就下滑4米,幾天能爬上去?等。
總之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互動起來,學生就能有不錯的收獲,就會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