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山水之奇,奇在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巴蜀山水有一種超拔又親近的靈氣,這是其都有的,也是獨有的。筆墨是山水的精華,是山水通過書畫家的創(chuàng)造而實現(xiàn)的一個“人間夢”,身處巴蜀山水之間的巴蜀書畫家都有一副自己的巴蜀筆墨,他們用藝術保留身體中最可貴的“地方性”。
巴蜀筆墨似乎天生就具有融合的能力,比如陳子莊,他的作品融合了石濤與齊白石的風格,真可謂是奇跡。巴蜀筆墨實踐者,如蘇軾、文同,其作品風格亦道、亦儒,亦出世、入世,一筆寫出,自然流露。拋開蘇軾、文同不說,單就說我多年以前見到的龔晴皋的繪畫作品,也是令人大為驚訝,他的畫潑辣大膽,突然出現(xiàn)的幽默感令人意外,只有巴蜀之地的人才有這樣的創(chuàng)造力。龔晴皋的繪畫簡直就是“另一種書法”,他用寫碑的筆法畫“大寫意”,使徐渭過后的“大寫意”面目一新,同時又像吳之英那樣用行草筆意繪畫,皆有出奇之處。概括說來,巴蜀筆墨在繼承傳統(tǒng)之中又能出奇制勝,這正是它的特點吧。
謝無量和陳子莊,或許就是巴蜀筆墨在現(xiàn)代書畫中的代表,兩人在藝術上的出奇制勝,使得他們早已不僅是巴蜀的地方資源,而是成為中國文化中具有強大活力的部分。
巴蜀筆墨,代有傳人,后起者如劉三余,他天資過人加勤奮努力,傳承加創(chuàng)新,終于在巴蜀畫壇中獨樹一幟。許多當代畫家的作品,倘若單看,尚可觀之,但若放在一起觀看,“毛病”就立馬出現(xiàn):作品普遍缺乏辨識度。而劉三余的繪畫不是依賴圖式,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一眼就能看到其中洋溢出的磅礴氣勢與誠摯情感。焦墨山水雖并非劉三余獨創(chuàng),但他的焦墨山水,莽莽蒼蒼之間自有一段詩情,這與他的國學修養(yǎng)有關,這并不是他這個年齡段的畫家都能做到的。即使是他的寫生作品也蘊涵了強烈的寫意韻味,他的胸中似有一團火,這團火是他作為畫家的擔當與使命。
劉三余是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畫家,所以他的繪畫里透露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像陳子昂的詩歌一樣,正大、雄壯。曾經(jīng)和朋友聊天,我說,劉三余的繪畫氣質(zhì)更接近北宋的山水畫范疇,朋友也表示很有道理。繪畫氣質(zhì)有時候比筆墨更加重要,在劉三余的繪畫中能看到中國山水畫那份積極向上的力量,這著實讓人欣慰。
大江東去,浪不能淘盡的是傳統(tǒng)之美,是愛,是心源。
甲午初秋,我與劉三余同游于巴蜀山水之間,他在大自然中的興奮和勤奮,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們常常這么說,但真正的實踐者卻并不多見,在我看來劉三余就是這樣一個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