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住著一個天使,也住著一個惡魔,但愿天使常常出現(xiàn),惡魔少來打擾”,這是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傳遞給觀眾的主題思想。
成都市川劇研究院于2018年4月初在成都演出的新版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在觀眾之間和戲劇圈內(nèi)引發(fā)了又一輪關(guān)于人性善惡的探討。文學和戲劇通常被稱為“人學”,也就是說,只要是戲差不多都是會探討人性的,但為什么偏偏《好女人·壞女人》所探討的人性善惡如此引人關(guān)注而又興趣盎然呢?我以為這與編劇魏明倫用戲的方式演繹人性的獨特表達成正相關(guān)。
“人心中住著一個天使,也住著一個惡魔,但愿天使常常出現(xiàn),惡魔少來打擾”,這是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傳遞給觀眾的主題思想。類似以“人性善惡”為思考主題的戲在戲劇舞臺上并不少見,但是以戲耍、好玩、游戲、娛樂的方式來表達的則鳳毛麟角,而同時又達到好看、好聽、好玩、好思等寓教于樂境界的,《好女人·壞女人》當之無愧。
深邃的思想要有藝術(shù)的表達,藝術(shù)的表達需要審美的表現(xiàn),審美的表現(xiàn)要有引人入勝的戲趣、動人心弦的技藝和發(fā)人深省的思考。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取材于德國作家布萊希特的警言劇《四川好人》。這是一臺寓言哲理劇,但《好女人·壞女人》卻把哲理融進一個又一個好笑的故事橋段,先讓觀眾開懷,后才讓觀眾沉思,引人發(fā)笑,寓教于樂。川劇《好女人·壞女人》之所以能取得引人入勝又發(fā)人深省的演出效果和贊許,是與其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出彩分不開的。
觀眾評價一臺戲“好與壞”的標準很直接,首先是有沒有“戲”?有戲就好看,就是好戲。那什么又是“戲”?現(xiàn)代漢語辭典給出的定義是:玩耍、游戲;開玩笑。編劇魏明倫正是讓他的戲回歸到了“戲”的本源上,然后去演故事、傳情感、表思想,這才有了《好女人·壞女人》的好看和好玩。
其次是深厚的川劇傳統(tǒng)功底,這也是編劇魏明倫信手拈來、游刃有余的法寶源泉。最后一場戲,法庭上的沈黛把取下的圍巾當成水袖,外化沈黛彼時失心瘋的內(nèi)心表演,用編劇魏明倫的話來說,這場戲既有傳統(tǒng)川劇《鐵籠山》的影子,也有《失子驚瘋》的痕跡,還能看到些許《金殿裝瘋》的意味。由此出發(fā),從天霸、沈黛與蘇福討價還價時搬椅子的舞臺調(diào)度,也不難看出《酒樓曬衣》《逼侄赴科》《放裴》等傳統(tǒng)川劇中的搬椅子原型。南橋會一場戲中,沈黛與楊蓀在索橋上的表演,依稀也能讓人與《夫妻橋》一劇中的表演產(chǎn)生聯(lián)想。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充分展示演員“唱念做打”的本領(lǐng)和傳統(tǒng)川劇寫意美學特征的內(nèi)容與形式,《好女人·壞女人》一劇的演出過程才充滿歡聲笑語和掌聲、喝彩聲。演出時,劇場始終是熱的,觀眾情緒始終是飽滿的,觀演互動是良好的,因而全劇所想表達的主題也就自然引人深思。當然,以魏明倫寓悲于喜、正劇喜演的劇作風格,在全劇的結(jié)尾處,他再把四川好人沈黛身上的人性光輝發(fā)展到戰(zhàn)勝了三個神仙的境界。如此不僅可在結(jié)尾處再波一折,同時也能讓觀眾突破對“人性善惡、人有好壞”這一層次的思考。
在這部劇中,陳巧茹上演了一出犯功戲。她一人飾兩角,沈黛和天霸,性別一男一女、性格一強一弱、本性一惡一善、行當一生一旦,反差如此大,可陳巧茹演來卻幾乎讓觀眾忘了這是一人分飾兩角。實際上觀眾越是察覺不出這一點,就說明她的表演越“犯功”,當然難度也就越高,所取得的劇場效果和藝術(shù)魅力也就越好。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陳巧茹在劇中展示出來的“唱念做打舞”僅僅是其值得稱贊的一個表象,真正“犯功”的是兩個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成功轉(zhuǎn)換和其塑造出來的栩栩如生的兩個截然不同的舞臺人物形象。對于“犯功戲”,從小就演川劇的編劇魏明倫,深知其中的不易。因此,盡管魏明倫希望全劇的節(jié)奏可以再快一點,但從“一人飾演兩角”的難度出發(fā)考慮,對場與場之間加入的那些閑篇他卻依然不做刪減。
陳巧茹,著名川劇表演藝術(shù)家、二度梅花獎得主。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與《四川好人》結(jié)下良緣。從八十年代后期的《四川好人》到十六年前的《好女人·壞女人》,再到如今的新版《好女人·壞女人》,陳巧茹一人扮演了其中的沈黛、隋達、天霸等角色。正因如此,她自己也有了與角色合二為一的感覺,她也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生活中的“四川好人”。這或許就是一眾戲劇專家和廣大觀眾看完新版 《好女人·壞女人》后都一致認為,陳巧茹的藝術(shù)造詣又有了更大精進,表演更加成熟、更加自如的一個根本原因所在。
除了陳巧茹飾演的沈黛、天霸兩個角色外,川劇名家蔡少波、王超在劇中飾演的蘇福、楊蓀,以及導演、作曲、編舞等各個主創(chuàng)的精心安排,共同為觀眾獻上了一出難得一見的好戲。蔡少波在劇中扮演的蘇福,活用川劇傳統(tǒng)表演程式,表現(xiàn)渾水袍哥、建筑驗收員等同一個人物的不同身份,對川劇如何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戲曲程式怎樣融合創(chuàng)新都做了有益的成功嘗試。王超扮演的楊蓀,將很多川劇小生的表演身段運用到人物塑造當中,“唱念做”都有亮點。陳作全扮演的老王,諧趣幽默,起到了很好的串場和氣氛調(diào)劑的作用,為全劇的輕喜劇諷刺藝術(shù)風格增添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