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綜合征為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表現為患手突然浮腫疼痛及肩關節(jié)疼痛,手部功能受限[1]。由于劇烈疼痛和攣縮,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肩手綜合征可以是原發(fā)性疾病,也可由不同因素后天引起,如中風、心肌梗死、頸椎病、上肢外傷、肺病、肩關節(jié)疾病、輕度周圍神經損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內分泌疾病均可引起肩手綜合征。相關研究表明,僅有20%患者可以完全恢復至患病前狀態(tài),若不能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可導致患者終生殘疾[2]。目前,臨床對于肩手綜合征常采用康復訓練方式進行治療,但效果有限,對于重癥患者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就針灸聯合紅外線穴位照射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沈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信封法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56~77歲,平均(61.79±2.89)歲,病程12~90 d,平均(33.67±6.22)d;腦卒中類型:腦出血10例,腦梗死35例。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6歲~79歲,平均(61.24±2.57)歲,病程12~92 d,平均(33.62±6.28)d;腦卒中類型:腦出血11例,腦梗死3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康復訓練,具體方法為:①正確放置位置:患者臥床時盡量取側臥位,伸直肘關節(jié),受影響肩膀及四肢完全向前;坐位時,患者手、腕部和肘部需得到較好支撐,避免患側手指關節(jié)和腕關節(jié)屈曲以及下肢下垂;輪椅坐位時,將桌子放置于輪椅上方,患者手置于桌子上。②被動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將其肩部、肘部、腕部和指間關節(jié)從近端移動至遠端,運動緩慢而溫和。③主動鍛煉:患者取仰臥位,進行Bobath式握手訓練和抓握訓練。每次40 min,每天2次,療程為4周。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灸聯合紅外線穴位照射治療。針灸穴位選擇極泉、內關、尺澤、人迎等穴位,使用提插瀉法,以手部出現酸麻為佳,針刺人迎穴時需避開頸動脈。刺入深度約為4 cm,每個穴位均留針半小時,每天1次,治療4周。紅外線照射:輸出波長為850 nm,功率為45 nW,照射穴位為天宗、肩髃、肩髎,或者直接對痛點進行照射,負壓吸附后采用紅外線進行照射,各穴位和疼痛點照射時間均為10 min,每天1次,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效果;患者主訴疼痛減輕時間、肢體功能好轉 50%時間;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總分 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命質量越好)、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分值范圍是0~1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劇烈)、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分值范圍是 0~66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上肢運動功能越佳);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癥狀消失,疼痛和肢體功能指標改善80%以上,肩手腫脹消退,關節(jié)活動不受限,無關節(jié)攣縮僵直;改善:癥狀和肢體功能指標改善達30%~80%,肩手腫脹減輕,關節(jié)活動局部受限,輕微關節(jié)攣縮僵直;無效:未達上述標準[3]??傆行剩?)=(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生命質量評分、VA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主訴疼痛減輕時間、肢體功能好轉50%時間)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效果比較
2.2 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VA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VA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VA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患者主訴疼痛減輕時間、肢體功能好轉50%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主訴疼痛減輕時間為(12.11±1.41)d、肢體功能好轉50%時間為(13.13±4.24)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4.42±2.25)d、(24.23±11.51)d,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673、9.142,P<0.05)。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局部腫脹2例,局部灼傷1例;對照組局部腫脹2例,局部灼傷 2例。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 6.67%(3/45),與對照組的8.89%(4/45)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07,P=0.641>0.05)。
目前,肩手綜合征的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是由機械損傷引起原發(fā)性水腫或神經組織損傷引起的繼發(fā)性水腫所致[4-5]。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手溫升高,手部水腫、運動受限,手指和腕部疼痛,水腫消失后肌肉萎縮甚至發(fā)生攣縮[6]。需采取相應治療措施來減輕肌肉疼痛和預防肌肉萎縮以及麻痹。癥狀嚴重時可導致上肢功能完全喪失[7],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幫助患者恢復關節(jié)功能,提高其生命質量。
在臨床治療中,康復訓練可以顯著改善關節(jié)功能,緩解肌肉緊張,改善關節(jié)粘連、水腫和肌肉萎縮,減輕疼痛,恢復肢體功能;還可加快靜脈回流,減輕水腫,促進患肢運動功能恢復[8]。針灸穴位選擇極泉、內關、尺澤、人迎等穴位,使用提插瀉法,利用中醫(yī)針灸刺激相關穴位,可以鎮(zhèn)靜神經、疏通經絡,有效緩解疼痛、麻木、腫脹,減輕瘀斑,改善血液循環(huán),起到調和陰陽的作用[9]。紅外線照射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改善肌肉緊張和絡脈不暢、緩解炎癥和腫脹的作用。適當刺激天宗、肩髃穴等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提高靜脈回流率,減輕疼痛,緩解關節(jié)腫脹、局部粘連,預防肌肉痙攣[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效果、患者主訴疼痛減輕時間、肢體功能好轉50%時間、生命質量評分、VA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針灸聯合紅外線穴位照射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安全有效。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VA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VA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生存質量量表評分 VAS評分 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對照組 45 61.18±2.14 80.21±3.13a 6.18±1.25 2.79±0.17a 21.53±3.01 41.21±2.35a觀察組 45 61.13±2.11 90.56±3.34ab 6.13±1.21 1.52±0.23ab 21.89±3.11 52.19±2.31ab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紅外線穴位照射及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減輕疼痛程度,提高上肢運動功能,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