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輪奐 圖:本刊資料庫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有一種瓷器,似白似青,融白瓷之淡雅寧靜與青瓷之清澈純凈于一體,世人謂之為青白瓷。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一書說:“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歷史上不知多少癡迷者賦予它一個個美好的名字。但無論稱謂如何變化,它始終是瓷器家族中的小家碧玉,以一身素肌玉骨,美得耐人尋味,也雅得無比玄妙。
初秋的清晨,南海之濱的十里銀灘,陽光灑進水晶宮通透的玻璃幕墻,將其染成一片湛藍,并緩緩照亮了藏在這里的幾件青白瓷,只見素雅的釉色在陽光的穿透下更顯晶瑩剔透,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微妙得不可言說。它們從海中來,卻自帶著天的顏色,與窗外天空那抹湛藍相比,它更淡、更青,忽然明白何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沒有人知曉,在它們重現(xiàn)于人間之前,已在幽暗的海底靜靜地度過了多少個日夜。唯有承載它們的沉船告訴世人,這些青白瓷最初來自于南宋時的景德鎮(zhèn),到如今已經(jīng)過去一千年。
令人驚嘆的是,即使沉睡千年,眼前的青白瓷釉色如天,瓷質(zhì)如玉,即使出自民窯也依舊讓人心醉??梢赃b想當年宋代宮廷御用的青白瓷該是何等方物?讓宋真宗對其愛不釋手、贊賞有加,以至于自己的年號“景德”也從此銘記在那個原本叫昌南的小鎮(zhèn)。
追溯起來,青白瓷最初確由北宋的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尤以湖田窯燒制為魁,其余還有湘湖、勝梅亭、柳家灣等窯,鼎盛時期還遍及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窯,湖北江夏的湖泗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xiāng)窯、同安窯、南安窯等處,蔚為壯觀。相傳,景德鎮(zhèn)的匠人最初本想仿燒定窯白瓷,卻意外地燒制出這種非青非白的瓷器,不料,它的出現(xiàn)一舉打破了隋唐以來“南青北白”的格局,以“清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美學(xué)特色立于名窯輩出的北宋瓷壇。很快,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得到了士大夫乃至君王們的垂青,成為了北宋皇室指定的貢品,被稱為“饒玉”。南宋時還進一步大量生產(chǎn),而且“著行海內(nèi)”,是市場上的搶手貨,也是遠走異國的奢侈品。據(jù)宋人《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京都汴梁與臨安都有專門出售青白瓷的店鋪,出售供都城人們?nèi)粘I钪酗嬍?、飲茶及飲酒的器皿。趙汝適《諸蕃志》也有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記載。不知是不是哪位番商的不幸,滿載中國瓷器的商船在南海遭遇不測,也留下了今天從“南海一號”出水的青白瓷。
但細細觀賞之下,心中又不禁疑惑起來:青白瓷到底是青是白?“青”在哪?又“白”在哪?也許,青白瓷的釉色之美就在于它似青似白,卻又非青非白,而是青藏于白,或在花紋凹凸起伏之處,或在方圓轉(zhuǎn)折之間,釉色宛如翠綠的湖水,被暈染在白絹之上,也如沁入白玉中的青綠,隱隱泛出,非玉而勝于玉,給人以無窮的遐想。所以“青白”就是一種東方式的玄妙之色,為此,無數(shù)文人騷客賦予它各種美好的名字:影青、隱青、映青等。它是如影隨形的青、若隱若現(xiàn)的青,也青白互映的青,每個名字都雅得那么恰如其分。
有人說,“青白”處處滲透著儒家的文雅。它宛如一位謙謙君子,純粹、明朗、雅靜。中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說法,于是君子崇玉、禮玉,以玉為美。賦予玉高潔、端莊、沉靜的品格。至宋時,崇文尚教蔚然成風,君主用瓷也需具有君子的氣質(zhì)、良玉的美感,而景德鎮(zhèn)青白瓷正好具有如玉一般的釉色。光潔、晶瑩、溫潤,是為素肌玉骨,不管從何種角度觀賞,宋代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始終是那般端莊,不爭不顯,詮釋著士大夫心中那份淡然。
“南海一號”出水的宋代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印花芒口碗,雖出自民窯,花紋也只有寥寥數(shù)筆的勾勒,卻依然不失婉約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雙獅枕,宋 故宮博物院藏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為如意形,其上刻纏枝花紋;中部雕塑雙獅作搏斗狀;下部為腰圓形,枕底胎厚重無釉。其整體施青白釉,釉色勻凈。瓷枕是我國古代的夏令寢具,它清涼沁膚,爽身怡神,頗受人們的喜愛。唐宋時期一度廣泛流行,宋代各窯曾大量燒造。這件宋代青白釉雙獅枕,不僅造型生動,釉色瑩潤,有玉的質(zhì)感,且兼具實用與欣賞雙重價值,實為瓷中精品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刻花梅瓶,宋 故宮博物院藏瓶直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瘦,圈足。瓶外口凸起弦紋一道,肩及足上各刻弦紋兩道,瓶身刻漩渦紋。器里外施青白釉,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素底。此瓶器形大而完整,為景德鎮(zhèn)青白瓷中罕見的器物,頗能代表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燒造水平
也有人說,“青白”也處處彰顯著釋家的禪意。它深諳少即是多,大道至簡的美學(xué)法則,這些與釋家的“空靈”如出一轍,青白之色介于青與白之間,又非青非白,大有“無相” 之意,也恰似書畫中那淡淡暈出的青綠與大面積留白,淳樸的沉淀之下沒有任何過多的繁麗點綴,是一種對質(zhì)樸的心靈皈依。
宋代青白瓷的美,還在于它的飾與形。
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胎很薄,透光度好,借助自然光透視,其胎上所印、刻花紋可內(nèi)、外影見,即“光致茂美”。即使曾被列為貢品,但宋代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向來以雅俗共賞取勝。北宋早期,青白瓷以素面無紋為主,中晚期,隨著南北方瓷藝交流日盛,青白瓷吸收了北方耀州窯、定窯的刻畫花工藝,結(jié)合青白釉的釉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半刀泥”刻畫技法,與耀州窯瓷器那種強烈的明暗相比,“半刀泥”刻畫出來的花紋總是那么含蓄、內(nèi)斂,給人一種淡然如菊的氣質(zhì)。
南宋早期,由于宋室南渡,北方窯工大量流入江南,青白瓷的裝飾風格更加接近定瓷,并且采用與定窯相同的覆燒和印花工藝。據(jù)清代《南窯筆記》記載:“舊有湘湖、瑩田、湖田等窯,由五代自宋、元、明出映花素瓷,其邊口無釉者為是,蓋覆口而燒也?!贝藭r期,胎體更顯輕盈,芒口瓷產(chǎn)量大增,印花紋飾繁縟,并常以金、銅包口沿。民窯的青白瓷還有在釉面上凸顯更為隨意率真的“出筋”裝飾,印花也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數(shù)株枝葉的形態(tài),自然中顯露出幾分隨意與活潑。
宋代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器形十分豐富。各式小巧的碗、盤、碟、缽,各式典雅的茶具和酒具,如執(zhí)壺、注子、注碗、杯、盞、盞托等。此外還有各式花瓶、瓷枕、鏤空香熏,盛放化妝品、香料或藥品的蓋盒,以及造型多樣的人物和動物雕塑等,應(yīng)有盡有,足見景德鎮(zhèn)青白瓷當年的銷量之盛。匠人在造型的拿捏上也充滿著巧思:柱狀的器形往往被塑造成瓜棱形,以線條的弧度分割體面;溜肩的梅瓶宛如亭亭玉立的美人;圓形的盤口也會被設(shè)計成瓣口、葵口,即便是瓷塑,也務(wù)求古樸典雅的造型……從刻畫到器形,宋代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就這般,既俗亦雅,詮釋著它的宋式婉約。
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菊瓣盒,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底印“段家盒子”,從側(cè)面印證青白瓷遠銷海內(nèi)外的盛況,也表明宋代商品經(jīng)濟繁榮下,品牌意識日益凸顯
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螺紋高足碗,明永樂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遺憾的是,青白瓷的宋式婉約盛行了幾個世紀后,在南宋后期走向了衰落。尤其隨著彩瓷時代的到來,各類釉下彩、釉上彩被不斷燒制出來,青白瓷這類以單一釉色取勝的瓷器便迅速淹沒在彩瓷的海洋中。
但景德鎮(zhèn)人創(chuàng)造的那份宋式婉約依舊在不斷延續(xù)、變化,元代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在延續(xù)宋代燒制工藝的基礎(chǔ)上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明代永樂年間還曾閃現(xiàn)一時,是為永樂仿影青。不過,永樂仿影青傳世極少,為御窯廠仿燒宋元青釉的成功之作。永樂仿影青,釉色不輸宋代景德鎮(zhèn)的影青,常脫胎,瓷質(zhì)薄如紙,光潤明亮,視之若無胎骨。寂園叟《陶雅》載:“永樂影青脫胎碗最為可貴。脫胎乃瓷質(zhì)極薄之謂,若畫之沒骨者。碗往往不能正圓, 亦脫胎歲久所致。其所影之花,兩面瑩徹可以互鑒,惟款識亦然。”臺北“故宮博物院” 所藏的明永樂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螺紋高足碗可見永樂仿影青瓷胎質(zhì)之細膩,釉面之澤潤,暗花隱約其間,在器形上融合其時流行的高足碗,則又別具時代特征。
時光荏苒,在沉寂數(shù)百年后,如今再回望過去的青白瓷,依舊被宋人那份匠心打動,或許,他們創(chuàng)造的美學(xué)早已融于民族文化的血脈中,即使相隔千年,也依舊能引發(fā)心靈的共鳴。
青白釉菊瓣紋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