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新,男,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yè)學院教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與孔子有同感的人,吟味這句話,每每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孔子一生酷愛學習,因此惜時如金,對時間的飛逝有痛切的感受??鬃用坑袑r間的感慨和論說,也總是與學習相聯(lián)系。《述而》第17章: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一方面說明《易經(jīng)》的學習需要輔以人生經(jīng)驗,對《易經(jīng)》的領悟需要具備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僅靠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也表達出了孔子對時間的珍惜之感和對學習《易經(jīng)》的渴望。其中更傳達出孔子的一個重要主張:學習的目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有用”,是為了修煉自身,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差失,“無大過”。《述而》第19章: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笨鬃拥幕卮鹗瞧湟簧惺碌膶懻?,其中“不知老之將至”固是因為“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一生浸潤于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知不覺已至老年;同時也隱微表達出了孔子對時光飛逝的感受。
孔子惜時,因此對浪費時間的人感到惋惜,對浪費時間的做法深不以為然?!缎l(wèi)靈公》第17章: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孔子認為,大家相聚終日,雖有交談但不涉及道義,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這樣的人是難以成才、成事、成功、成業(yè)、成德的?!蛾栘洝返?2章: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北磉_了相近的看法,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只滿足于“飽食終日”,而不用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很難成就道德。主政魯國的陽虎(陽貨)想要借助孔子的威望來鞏固自己的權勢,正是抓住了孔子惜時建功的心理,勸孔子出山輔助自己時用了攻心之術:“好從事而亟失其時,可謂知乎?”“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話說到了孔子的心里,孔子不禁動了出仕之念:“諾,吾將仕矣。”雖然理智最終占了上風,孔子最終沒有出山輔佐以陪臣身份執(zhí)國政的陽虎,但陽虎的一番話畢竟是觸到了孔子的痛處,孔子的心中是多么盼望這番“肺腑之言”是出自于魯君的“肺腑”呀!
歷史由時間的延續(xù)而成。有志于政治的人,必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對時間有深切感受的人,必對歷史有異于常人的敏感??鬃右簧臣秤谡危謱r間有敏銳的感受,他的歷史觀中都凸顯著時間的印跡?!稙檎返?3章: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站在歷史的角度,從“夏”、“殷(夏)”、“周”三個朝代的歷史變革規(guī)律,回答子張:“雖百世,可知也”?!靶哦霉拧薄ⅰ懊粢郧笾钡目鬃訉ο?、商、周三代的歷史非常熟悉,如他自己所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第9章)。在了解、熟悉、比較三代禮樂制度的基礎上,孔子選擇了以弘揚周文化為己任,“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第14章)。也正是因此孔子把握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根本的治國之道恒久不變,變革的只是在前朝制度的基礎上有所損益而已,“如殷道尚質(zhì),殷正建丑之類”、“如周道尚文,周正建子之類”“是其所因與所損益,可考而知也”(張居正《論語別裁》)孔子才對“十世”之后的預知有十分的自信:“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可見綱常倫理,是立國的根本,萬世不可改易。制度文為,是為治的節(jié)目,隨時可以變通,自今以后,或有繼我周而王天下的,其所因與所損益,不過如此。雖百世之遠,無不可知,豈但十世而已哉!”(張居正《論語別裁》)。從現(xiàn)今的眼光來看,孔子這樣的自信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夏、商、周三代雖具體的禮樂制度有所不同,但同屬于一個大的歷史時期:封建宗法制時代,其基本的制度是相同或相近的。
孔子對人、事、社會風尚等等之評價,也往往放在歷史(時間)的平臺上,以古今、今昔之對比,明自己之褒貶?!豆遍L》第10章: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庇谌说摹奥犉溲远牌湫小焙汀奥犉溲远^其行”,是今昔之對比,雖然只有“信”與“觀”一字之差,但后者較之前者更能全面、客觀地了解一個人,道理確實顯而易見。表面看,是一個人的行為使孔子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其實是時間的作用。正確評價一個人固然需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不過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個人的行為,尤其是一個“偶然的”行為,未必就反映了這個人的真實的自我。宰我也許是頭天晚上用功過度,過于疲勞;也許是身體不適,需要休息,而這些情況孔子都未知曉,才有為孔子所憤憤的“晝寢”。所以要全面了解、評價一個人,還是要靠時間的檢驗。
“每一代人都是一方面相信古人比今人更好,另一方面又相信人類在不斷進步和完善”(萊奧帕爾迪《論文與對話》)。孔子的“古”、“今”之論,是他所處的新舊嬗遞時代的產(chǎn)物,是對禮崩樂壞社會現(xiàn)象的不滿,是對恢復周朝禮樂文明的向往,是以古之優(yōu)與今之劣相比照的結論,并不表示孔子絕對地認為今一切不如昔、今一切不如古。他了解“損益”(《為政》第23章),承認變化(《雍也》第24章),也相信未來,“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第23章)
時光易逝,彌足珍貴??鬃釉诖ㄉ系泥皣@的確可以穿越時空,影響深遠??鬃訉r間的感悟的確可以惠及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