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書記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青少年作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力軍,應當培養(yǎng)并樹立法治精神與理念。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轉型進程加快,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比以往更容易出現(xiàn)個人主義盛行、政治意識淡化、理想信念缺失等問題,其中部分青少年甚至價值觀扭曲,以致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背景下,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已經(jīng)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與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目標。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樹立高尚的人生觀。青少年正值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年齡段。理想的樹立、意志的培養(yǎng)、志趣的確定、知識的啟蒙、毅力的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通過對法律制度的學習可以幫助青少年理解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了解哪些行為是犯罪行為以及觸犯刑事法律所要面臨的懲罰。實踐證明,有很大一部分罪犯之所以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就是因為其法制意識淡薄。而從小進行過法制教育的青少年,長大后其社會責任感一般強于未經(jīng)過法制教育的青少年,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法制教育對青少年人生觀的影響力。
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按照現(xiàn)行中小學教學大綱的安排,青少年行為規(guī)范教育側重點在于道德規(guī)范的學習和教育。即使有遵紀守法的教育,也往往側重于紀律教育,而法制教育因師資缺乏及普遍重視不夠等原因,大多未能真正開展。當出現(xiàn)青少年違法犯罪等典型惡性案件后,人們在尋找產(chǎn)生原因時,才會歸結到法制教育不夠這一因素,于是有人呼吁重視法制教育。事實上,法制教育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不是憑一時的突擊所能立竿見影的,它需要長期、由淺入深地不斷努力才能實現(xiàn)。通過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能使他們理解和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明確作為一個公民所做的一切必須符合社會規(guī)范,特別是必須符合法律法規(guī)這些特殊的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否則將會對自己及家庭帶來不利的法律后果。只有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的青少年,其行為才能逐步地與法律規(guī)范相適應。對青少年應當進行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法制教育。由于青少年智力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自覺性也較差,他們一般不可能主動地學習和接受法律知識,因此他們的行為一般也不可能全部符合法律規(guī)范。而且,一些不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往往被忽視,當積少成多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往往會發(fā)生質的變化,當一般的違法行為演變?yōu)閲乐氐倪`法行為時,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幫助青少年依法維權。我國對于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立法體系。此外,我國還專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我國的刑法還對侵犯青少年權益的行為處以較重的刑罰措施。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身體與心理發(fā)育的不足,極易受到其他人的非法侵害。如若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儲備,會使青少年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顯得束手無措,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能使青少年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自己或請求有關組織依法保護其合法權利。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道:“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因此,對于青少年加強法制教育,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維,不僅對于青少年個人有裨益,而且對于我們國家的法治化進程的推進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更是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