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猛 譚塵
【內(nèi)容摘要】
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辯護存在著法律援助辯護為主、專業(yè)性不足、缺乏救濟機制等問題。要實現(xiàn)對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全面維護,必須構建未成年人有效辯護體系,可以從制度和技術兩個層面把握:一方面構建適合刑事辯護的執(zhí)業(yè)大環(huán)境和符合現(xiàn)實情況的法律援助小環(huán)境;另一方面辯護中貫徹國家親權理念、兒童福利理念,同時建設符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專業(yè)辯護隊伍。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少年司法法律援助
一、問題的緣起: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現(xiàn)狀考察
一個國家未成年人犯罪辯護的發(fā)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少年司法的文明程度。我國少年司法近年來發(fā)展迅速,成為司法改革的一大亮點,但對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問題的關注卻與少年司法的發(fā)展不相匹配。
(一)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概念
對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概念的考察應當從分析有效辯護的概念入手。狹義上有效辯護的概念是指律師應當積極地、勤勉地為當事人進行辯護。①這一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國,早在1932年鮑威爾案( Powell v. Alabama) 中,法院就解釋到:獲得律師的幫助不是有律師在場就夠了,當事人還應當獲得律師有效的幫助。②1970年麥克曼(Mc Mann v.Richardson)案標志著律師有效幫助的權利正式成為憲法第六修正案所確定公民權利的發(fā)展延伸。③我國也有學者從狹義角度對有效辯護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主要包括有律師具備辯護技能、忠于委托人利益、做好辯護準備、及早會見和充分調查等。④廣義上對有效辯護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從國家制度保障、刑事訴訟構造等方面入手以實現(xiàn)保障辯護權之目的。我國學者從廣義上對有效辯護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的要素有:當事人有自我辯護權和獲得律師辯護權、完善法律援助體系、加強辯護權的國家保障等。⑤通過考察有效辯護概念,筆者對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在有力的國家制度保障下,充分注意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和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依照少年司法程序,為未成年人提供積極充分、全面的辯護。
(二)應然——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必要性
1.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特殊性依賴有效辯護。未成年人處于身心發(fā)育時期,其性格和行為模式上表現(xiàn)出易變性大和可塑性強的特點。⑥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還表現(xiàn)出一定的矛盾。首先,由于身心發(fā)育的不成熟,未成年人往往表現(xiàn)出做事沖動的性格特征,對于事情的性質缺乏正確的認識,容易不計后果。其次,由于對事情的結果缺乏充分的認知,涉罪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中往往產(chǎn)生恐懼心理,表現(xiàn)出對律師以及辦案人員的不信任和抵抗。未成年人不成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其在語言表達、社會經(jīng)驗、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不足,即使辯護權受到侵害,也不能做出有效的應對。參見李承:《未成年人辯護權利保障問題研究》,載《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年第8期。 因此,如果忽視了未成年人犯罪辯護的有效性,極易對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造成侵害。
2.未成年人犯罪新趨勢需要有效辯護。2018年6月1日,中國司法大數(shù)據(jù)研究院發(fā)布了司法大數(shù)據(jù)專題報告——《我國未成年人權益司法和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及其預防》,通過對報告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2013年至2017年,中國未成年犯罪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其一,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續(xù)下降,中國創(chuàng)造了未成年犯罪率連續(xù)九年下降的好成績。這也就意味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數(shù)量總體上減少,從社會資源分配的角度而言,涉罪未成年人有獲得更多律師辯護資源的條件。其二,未成年人犯罪表現(xiàn)出了以侵財犯罪和侵犯人身權利犯罪為主的特點,且原生家庭對未成年人犯罪影響持續(xù)增加。根據(jù)《我國未成年人權益司法和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及其預防》大數(shù)據(jù)報告的分析,2013年-2107年,盜竊罪位居未成年犯罪首位,尋釁滋事罪和聚眾斗毆案件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農(nóng)村地區(qū)未成年人犯罪率超過八成,流動人口家庭和離異家庭的未成年人犯罪排名十分靠前。《我國未成年人權益司法和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及其預防》,https://mp.weixin.qq.com/s/VNvNRSpYH690G7Qkbmv5Q,訪問日期:2018年7月9日。 其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表現(xiàn)出了以16-17周歲男性為主的特點。未成年人犯罪新趨勢要求對未成年人犯罪必須采取有別于普通成年人犯罪的辯護策略。社會連帶理論認為: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外界的刺激對一個人的心理和身體影響巨大,這些都與犯罪的形成有重要的聯(lián)系,因此不能把犯罪行為完全歸咎于個人。參見王芳、邢會峰:《論司法轉處對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的借鑒意義》,載《少年司法制度改革與探索研討會論集》2002年9月版。 未成年人犯罪新趨勢要求辯護人應當對未成年人侵犯財產(chǎn)犯罪和侵犯人身權利犯罪其背后的心理特點、發(fā)生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未成年人的原生家庭背景進行一定的調查,從而對當事人的性格、及其生活環(huán)境有充分的了解,辯護才會有針對性。
3.少年司法的獨立性和專業(yè)性要求有效辯護。少年司法具有區(qū)別于成年人司法活動的獨立性和專業(yè)性已經(jīng)達成了國際性共識?!堵?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聯(lián)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聯(lián)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guī)則》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國家公權力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提出了在司法活動中幫助保護涉罪未成年人的特殊要求。我國《刑事訴訟法》也規(guī)定,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遵循對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經(jīng)辦人員一般都要求具備專業(yè)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對于此問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guī)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都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 各地檢察機關、審判機關普遍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機構,從人員的配備、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和工作技能方法實行上都十分重視未成年人司法獨立性、專業(yè)性。相較而言,我國律師群體中缺乏專業(yè)的未成年人犯罪辯護律師,律師作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刑事訴訟活動的完整性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成年人司法活動中,要實現(xiàn)專業(yè)化和獨立化,離不開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辯護。
4.實現(xiàn)少年司法轉處建立在有效辯護的基礎上。未成年人司法轉處要求將未成年人從傳統(tǒng)的刑事訴訟程序中分離出來。參見馬麗亞:《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轉處的國際準則與本土化思考》,載《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其次,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應當用非刑罰手段代替?zhèn)鹘y(tǒng)的刑罰措施。參見盛長富: 《縱論少年司法轉處制度》,載《河北法學》2014年第12期。 并且對未成年人的司法轉處應當貫穿刑事訴訟的全階段。參見鐘勇、高維儉:《少年司法制度新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329 頁。 《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第11條規(guī)定了不用進行正式的審訊,就可以做出對未成年的司法轉處。這表明刑事訴訟各個階段的公權力機關作為少年司法轉處的決定機關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這就要求在少年司法轉處的過程中,未成年人一定要有律師的幫助。首先,律師對于法律和刑事政策的專業(yè)性能夠保證在刑事司法活動中盡早提出對于少年司法轉處的要求。其次,由于少年司法轉處的決定機關自由裁量權極大,律師的有效辯護不僅能提高轉處措施適用可能性,同時也可以構成對自由裁量權有效的制約和監(jiān)督,防止權力的濫用。再次,通過律師的有效辯護,能夠有效保障司法轉處活動中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實現(xiàn)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辯護的實踐困境
1.法律援助律師為主,辯護水平有限。在我國,涉罪未成年人是法律援助進行保障對象之一,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不存在沒有辯護律師為其辯護的問題。在全國刑事辯護率只有30%左右的當下參見陳光中、魏曉娜:《論我國司法體制的現(xiàn)代化改革》,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1期;另參見顧永忠:《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辯護突出問題研究》,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2期。 ,未成年人辯護率先實現(xiàn)刑事辯護全覆蓋是一項不菲的成績。然而,通過法律援助實現(xiàn)未成年人辯護“量”的提高卻沒有帶來未成年人犯罪辯護“質”的提升。辯護的量體現(xiàn)在大量沒辦法聘請律師的未成年人都能有法律援助律師為其辯護。例如一項實證研究表明在某市近幾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0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只有5人自行委托辯護人,其余25人的辯護人均為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參見曾利娟:《未成年人刑事辯護實證研究》,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年第6期。 在司法實踐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法律援助律師收益較低,通過以下一組數(shù)據(jù)對比可以反映此問題:《杭州市法律援助經(jīng)費使用細則(試行)》規(guī)定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審判階段法律援助律師的補貼分別是900元、1200元和1500元?!渡钲谑蟹稍行霓k理援助案件補助辦法(試行)》規(guī)定法律援助律師擔任被告人、被害人的辯護人參加訴訟的,每件補貼1500元。《北京市法律援助補貼辦法》規(guī)定刑事案件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律師補貼標準為: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每件1200元,一審、二審、再審、自訴案件每件2000元。而通過2018年各地的律師代表會議披露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知,2017年杭州、深圳、北京三地律師人均創(chuàng)收分別為52萬、42萬、68萬。盡管人均創(chuàng)收的數(shù)據(jù)有因為高年級律師和合伙人收入畸高被拉高之嫌,但是普遍而言收入和能力成正比。這也恰恰能說明,刑事法律援助補貼之低對于高收入的優(yōu)秀律師而言實在缺乏吸引力,而從事法律援助的律師往往是能力相對較弱或者剛步入律師行業(yè)的低年級律師。相關數(shù)據(jù)參見:http://www.hzsf.gov.cn/hzssfj/9887.jhtml;http://lawyers.66law.cn/s22013402e462e_i37361.aspx;http://www.chinalegalaid.gov.cn/China_legalaid/content/2012-01/09/content_3278084.htm?node=24963;https://mp.weixin.qq.com/s/qa4zyydKywAvf0jF_GEdaA,2018年8月1日訪問。 對辯護的深度參與和參與積極性比委托辯護低,也不愿花費太多精力。大量法律援助律師對于案件的辯護往往停留在“走過場”的層面,辯護策略往往只從未成年人寬緩的司法政策或者當事人認罪態(tài)度較好等方面提出辯護意見,而真正深挖案件事實,對案件的法律問題進行研究、探尋辯護點的法律援助律師鳳毛麟角。其次,實踐中經(jīng)驗豐富、能力較強的律師往往較少承擔法律援助工作,承擔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援助的律師往往都是執(zhí)業(yè)不久的青年律師,其辯護經(jīng)驗、辯護水平與前者相比均有一定的差距,導致為涉罪未成年人開展辯護的水平有限、能力不足。
2.辯護中未充分關注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原則,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然而在實踐中,大多數(shù)辯護律師并不具備心理學、教育學、行為學等專門知識,忽視對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關注,在為未成年人辯護時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會見方法、辯護策略。在法國,大多數(shù)律師務所都有專門的律師負責未成年人案件,他們不僅有較好的法學素質,并且要掌握一定的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知識。參見施鵬鵬:《法國未成年人刑事程序法述評:制度與演進》,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2期。 而我國當下律師隊伍中,多數(shù)律師事務所沒有把未成年人犯罪辯護作為單獨的業(yè)務領域,更鮮有律師主動學習、研究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相關知識。這就導致律師與未成年人的交流往往不夠深入。由于律師溝通技巧的匱乏,涉罪未成年人難以放下對律師的心理防備。在整個行業(yè)缺乏專業(yè)律師隊伍、律師又普遍缺乏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律師扮演好辯護人的角色都存在一定困難,遑論要求律師對未成年人進行安撫教育、心理矯正、協(xié)助司法機關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3.未成年人辯護效果無審查機制和救濟途徑。在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過程中,律師所扮演角色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可以將律師比喻為涉罪未成年人的“保護者”。如果“保護者”不能盡到應盡的義務,這便是對“被保護者”合法權益的侵犯,將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因此要求我們必須對“保護者”的義務進行界定,對其履行義務的情況進行審查,對不履行義務的“保護者”追究責任,并對“被保護者”進行救濟。然而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辯護中,缺乏對于律師辯護效果的審查機制,律師沒有盡到有效辯護義務之時,對未成年人的救濟難以實現(xiàn)。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我國法律沒有規(guī)定二審需要對一審辯護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因此通過二審進行審查和救濟是難以實現(xiàn)的。盡管近幾年出現(xiàn)了因為律師辯護有重大瑕疵而二審發(fā)回重審的案例,參見閔春雷2018年3月28日中國司法改革大講堂講座:《認罪認罰案件有效辯護問題》。 其主要原因是一審法院沒有盡到審查義務,沒有保障好當事人的權利,是一種基于職權主義觀念而做出的程序性裁決。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guī)定的二審應當發(fā)回重審的情形中,雖然第三款規(guī)定了“剝奪或者限制了當事人的法定訴訟權利,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情形?!钡?,其所規(guī)制對象是公權力而非律師。 這種對當事人辯護權的救濟主要靠法院的自覺,并沒有形成制度,法律規(guī)制之主體為審判者而不是辯護人,當事人也沒有啟動審查機制的權利。其次,對于已經(jīng)審結的案件,如果辯護律師沒有盡到勤勉的辯護義務,未成年人及其近親屬無法以此為理由申請?zhí)崞鹪賹?。這就導致刑事訴訟程序性救濟的兩條傳統(tǒng)路徑都失靈了。
二、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具體要求
要實現(xiàn)對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全面維護,必須構建未成年人有效辯護體系。該體系并非空中樓閣,應該滿足基礎要求、程序要求、內(nèi)容要求、本質要求和特殊要求等要素。
(一)基礎要求: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充分注意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這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確定的保護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則,對于未成年犯罪進行辯護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對未成年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因此,《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犯罪辯護同樣具有指導意義。辯護律師在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幫助時,針對未成年人身心特點采取適宜的交流方式,取得未成年人的信任,化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恐懼心理,從而全面回溯案件事實,是有效辯護的前提。針對未成年人知識水平、社會經(jīng)驗不足和認知能力、表達能力有限的特點,采取相對應的方法,促使未成年人在訊問、法庭詢問等場合準確表述自己的想法,客觀展現(xiàn)其行為動機,是為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基礎。這需要辯護律師具備最低限度的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犯罪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
(二)程序要求: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法定程序性權利
未成年人的專有權利是指考慮到未成年人身心尚未發(fā)育完全而給予的特殊權利。在訴訟程序中,辯護律師需要特別關注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有: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訊問和開庭時,通知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法定代理人因無法通知或其他情況不能到場的,有合適成年人到場;訊問女性未成年人,應當有女性工作人員在場;決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應當征求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和辯護律師的意見;在法庭上,減少使用械具的情況;法庭審理過程中,不得有對未成年被告人誘供、訓斥、諷刺或者威脅等情形;對于被指控的犯罪發(fā)生時不滿十八周歲、人民法院立案時不滿二十周歲的被追訴人享有由少年法庭審理的權利等。
(三)內(nèi)容要求:對涉罪未成年人提出輕緩處理的意見
律師通過對未成年犯罪案件的事實問題、法律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進行無罪、罪輕辯護,是辯護律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關鍵點來看,辯護律師實現(xiàn)有效辯護需要審查的內(nèi)容包含且不限于以下七項:
(1)未成年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行為時是否已滿十四周歲、十六周歲、十八周歲;
(2)是否具備不逮捕條件,包括罪行較輕,具備有效監(jiān)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沒有社會危險性或者社會危險性較小,不逮捕不致妨害訴訟正常進行;
(3)是否符合逮捕后取保候審條件,及時提出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申請;
(4)對符合條件的向檢察機關建議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附條件不起訴考驗期滿后,申請作出不起訴決定;
(5)對于沒有犯罪事實、情節(jié)顯著輕微或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以及對經(jīng)一次或二次補充偵查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仍然證據(jù)不足,向檢察機關提出不起訴的意見:
(6)根據(jù)案件情況,向審判機關提出自首、坦白、從犯未遂、中止等法定從輕、減輕犯罪情節(jié)和初犯、偶犯等酌定量刑情節(jié),進而對涉罪未成年人從寬處理;
(7)根據(jù)案件情況,向法庭提供有關未成年被告人能夠獲得監(jiān)護、幫教以及對所居住社區(qū)無重大不良影響的書面材料,提出對未成年被告人判處管制、緩刑等量刑建議。
(四)本質要求: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幫助未成年人回歸社會
未成年人司法工作的出發(fā)點與歸結點都應是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律師作為法律工作者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者,更是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訴訟構造中律師和當事人同屬于辯方,因此在未成年人司法活動中律師與當事人利益具有一致性,更容易與未成年人進行交流。辯護律師應當積極配合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在訴訟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對未成年的教育與保護,實現(xiàn)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促使涉罪未成年人改過自新、順利回歸社會,這也是實現(xiàn)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本質要求。
(五)其他要求: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
未成年人隱私權的適當保護對于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避免被貼上“標簽”意義非常。辯護律師應當對涉案未成年人的資料予以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公開或者傳播,包括涉案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身份的其他資料。
三、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實現(xiàn)路徑
毋庸置疑,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有效辯護是十分必要的,有效辯護的內(nèi)容和要求也是具體而明確的,然而要真正實現(xiàn)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還必須從環(huán)境、機制和技術多方面予以保障。
(一)“兩種環(huán)境、兩種機制”——實現(xiàn)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制度路徑
1.營造適合刑事辯護的執(zhí)業(yè)大環(huán)境和符合現(xiàn)實的法律援助小環(huán)境。首先,為營造適合刑事辯護的執(zhí)業(yè)大環(huán)境,從刑事訴訟構造上而言,應當盡最大限度地保障控辯平等。日本著名學者田口教授曾經(jīng)指出:“刑事訴訟的歷史就是辯護權擴充的歷史”[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張凌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頁。 。實現(xiàn)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辯護意味著必須擴充辯護權,營造符合刑事辯護律師執(zhí)業(yè)的大環(huán)境。隨著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和庭審實質化的不斷推進,控辯不平等的訴訟格局雖然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律師很多權利的行使仍然存在著阻礙,不能保障控辯雙方的武器對等和律師權利的有效實現(xiàn)。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了刑事辯護律師的一系列權利,但是律師權遭受侵犯后除了申訴沒有其他侵權懲戒機制。參見陳奎、么冬霞:《論我國普遍辯護的現(xiàn)實困境及其因應策略》,載《保定學院學報》 2015年第5期。 筆者認為,本著有權必有責的基本原則,應當落實司法責任制,對于侵犯律師合法權益的機關和個人應當及時追究責任并向被侵權人和社會反饋處理結果。律師權實現(xiàn)不充分尤其表現(xiàn)在律師的調查取證權上。在司法實踐中,律師主動自行調查取證情況不太理想,尚權律師事務所2017年發(fā)布的一份刑事辯護律師調查報告中顯示,只有58.9%的刑事辯護律師表示在偵查階段曾經(jīng)有過調查取證的經(jīng)歷。并且,律師向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取證的申請結果往往都是駁回。甚至有很多法官直言不諱地表示,對于申請調查取證的律師只需要多駁回幾次就可以了。參見陳瑞華: 《刑事辯護制度的實證考察》,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16 頁。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要通過立法對律師主動調查取證進行明確,對哪些證據(jù)律師可以進行調查,哪些證據(jù)不可以調查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對于應當配合律師調查取證的機關明確責任,讓律師調查取證的權利真正落地。同時,在大力推進庭審實質化的大背景下,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要克服對律師調查取證申請的抵觸情緒,積極配合律師調查取證權的實現(xiàn)。另外,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xié)會應當加強行業(yè)監(jiān)管和自律,對于濫用調查取證權的行為進行及時有效的制止和處罰。
其次,為營造符合現(xiàn)實的法律援助小環(huán)境,需要從加大對法律援助的資金投入方面入手?!靶淌罗q護的有效性,以刑事辯護的普遍性為前提。”湯景楨:《論刑事辯護的普遍性和有效性》,載《西部法學評論》2013年第2期。 只有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律師進行辯護,才能進行有效辯護的討論,法律援助正是提高律師覆蓋度的有效手段。律師行業(yè)作為社會分工的一部分同樣受經(jīng)濟規(guī)律的調節(jié),表現(xiàn)出一定的趨利性。司法實踐中律師在法律援助案件中可以得到的收入十分有限,因此要求律師像對待普通委托案件一樣對法律援助案件盡心盡力實在是一種十分高的道德要求。根據(jù)中國法律援助網(wǎng)公開信息顯示,我國法律援助案件總量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通過對2013-2014年全國法律援助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2013年-2014年法律援助案件增長率為6.28%。而相對應的法律援助經(jīng)費增長率只有4.7%。面對法律援助經(jīng)費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大對法律援助的財政撥款,另一方面探索法律援助經(jīng)費的來源,加強對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鼓勵更多的人對法律援助進行捐助,使社會捐助也成為法律援助經(jīng)費的有益來源。參見胡晴晴:《美國刑事訴訟中有效辯護制度的啟示》,載《中國檢察官》2017年1期。
2.確立未成年人犯罪無效辯護審查機制、救濟機制。
(1)當律師辯護沒有遵循有效辯護原則時,應當有相應的措施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行救濟。在美國,無效辯護之訴就是在當事人獲得有效辯護權受到侵犯時的救濟機制。“無效辯護一旦成立,會帶來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的后果?!标惾鹑A:《刑事訴訟中的有效辯護問題》,載《蘇州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要達到這一程序性救濟效果,當事人必須對案件證明達到無效辯護的證明標準。1984 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判例確立起“無效辯護”的雙重標準。第一,要求被告能說明律師所犯的錯誤十分嚴重以致不符合憲法第六修正案下律師應有的功能”。第二,要證明不利的影響是律師的疏忽造成的。Strickland v. Washington,466U. S. 668 ( 1984). 中國要確立未成年人犯罪無效辯護的審查機制和救濟機制首先應當在立足本土司法實踐的基礎之上借鑒域外經(jīng)驗,確立起未成年人犯罪無效辯護的審查判斷標準。
(2)在未成年人犯罪無效辯護審查機制的構建方面,筆者認為完全照搬美國無效辯護之訴在中國不具有可操作性,無效辯護之作為一種憲法訴訟,其產(chǎn)生有特殊的社會、歷史原因。立足于我國司法實踐的現(xiàn)狀,可以將法院作為未成年人無效辯護的審查主體。具體構想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將辯護人的辯護無效作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上訴原因之一,從而擴充未成年被告人的上訴權,賦予未成年當事人對于無效辯護程序救濟啟動權;二是由于我國二審進行全面審查,因此未成年人犯罪辯護是否符合有效辯護原則應當作為二審審查的內(nèi)容之一;三是將未成年人犯罪無效辯護作為二審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的依據(jù)之一,實現(xiàn)未成年人犯罪無效辯護的程序性救濟;四是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構,可以就未成年人犯罪無效辯護提起抗訴,從而實現(xiàn)對未成年人犯罪辯護的法律監(jiān)督。
(二)“兩個理念、兩個專業(yè)”——實現(xiàn)未成年犯罪有效辯護的技術路徑
1.辯護中貫徹國家親權理念、兒童福利理念。
國家親權”理念強調國家應該像監(jiān)護人一樣對未成年人的權益進行維護,實現(xiàn)其利益最大化。在少年刑事司法領域,國家有權利和職責來確保兒童的健康、安全及福利。參見張鴻?。骸渡倌晁痉ㄕZ境下的“國家親權”法則淺析》,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年第2期。兒童福利理念強調在刑事司法過程中要保證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3 條規(guī)定“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在第 1 條開宗明義指出“會員國應努力按照其總的利益來促進少年及其家庭的福利”。盡管表面看來國家親權和兒童福利理念都是對于國家和公權力的要求,但是國家親權理念、兒童福利理念向刑事辯護滲透有其必要性和正當性。
首先,律師身份及其工作性質決定了應當在辯護中貫徹國家親權理念、兒童福利理念。我國《律師法》第二條規(guī)定了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在執(zhí)業(yè)過程中,律師不僅與當事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同時和社會的道德倫理利益具有一致性。律師的特殊身份定位決定了在辯護中貫徹國家親權理念、兒童福利理念之必然性。其次,律師在辯護中貫徹國家親權理念、兒童福利理念要求律師將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和普通刑事案件當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念進行區(qū)別對待。這也就要求辯護律師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從心理上更加重視,在辯護行為中付出更多,尤其是要承擔起未成年人心理矯正的協(xié)助者角色。實踐中,律師極少主動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社會調查,在刑事辯護中貫徹國家親權理念、兒童福利理念要求辯護律師應當十分重視對未成年人的性格特點、家庭背景、犯罪原因、犯罪前后表現(xiàn)進行調查,積極制作調查報告提交有關機關,為未成年人爭取利益最大化。
2.建設專業(yè)辯護隊伍、提升專業(yè)辯護知識。
“辯護律師是被告人訴訟權利的捍衛(wèi)者,而沒有受過任何法律培訓的被告人對辯護技能幾乎可以說毫無認知。”Bruce Andrew Green,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Assistance of Counsel [J].Columbia Law Review,Vol.80,No.5,June,1980. 實現(xiàn)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辯護離不開專業(yè)的律師隊伍和專業(yè)的辯護知識。美國通過判例確認未成年人的身心有缺陷。Roper v. Simmons,543 U.S. 551 ( 2005) . 因此逐漸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辯護標準。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少年司法標準》就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辯護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指引。Se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Juvenile Justice Standards: Counsel for Private Parties ( 1980) . 2013年美國未成年人辯護中心發(fā)布的《國家少年辯護準則》首次在國家層面確立了比較細致的標準。National JuvenileDefender Center,National Juvenile Defense Standards( 2013) ,Rule 1.2.3.4. 2017年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印發(fā)了《律師辦理刑事案件規(guī)范》(以下簡稱《規(guī)范》),《規(guī)范》要求律師辦理未成年人案件應充分關注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和特殊權利,并且提出了八項重點審查的內(nèi)容,對于提高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辯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將這些規(guī)定落到實處,需要建設專業(yè)未成年人犯罪辯護隊伍,提升專業(yè)辯護知識。
首先,探索建立一支專業(yè)的未成年人犯罪辯護隊伍,提升律師關于未成年人犯罪辯護知識的專業(yè)性,需要多方主體共同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可以通過遴選的方式,對法律援助律師中具備未成年人犯罪辯護專業(yè)知識的人遴選出來,將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主要交給這部分人來負責,并且要著重對承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律師進行相應的知識培訓。對于承擔未成年人犯罪辯護的律師,可以根據(jù)工作量的不同給予特殊經(jīng)濟補貼。其次,律師協(xié)會應當發(fā)揮好指責,組織好關于未成年人犯罪辯護知識的培訓和交流,可以考慮對未成年人犯罪辯護設立一定的門檻,保證從業(yè)者不僅具備專業(yè)的法律知識,更具備專業(yè)的少年心理學、知識。最后,律師作為未成年人犯罪有效辯護的主要實現(xiàn)力量,應當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職業(yè)道德水平,積極主動學習未成年人的專業(yè)知識,牢固掌握關于未成人犯罪辯護的標準,實現(xiàn)業(yè)務能力的專業(yè)化。
參考文獻
[1]鐘勇、高維儉:《少年司法制度新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2]盛長富: 《縱論少年司法轉處制度》,載《河北法學》2014年第12期。
[3]施鵬鵬:《法國未成年人刑事程序法述評:制度與演進》,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2期。
[4][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張凌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張鴻巍:《少年司法語境下的“國家親權”法則淺析》,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年第2期。
(責任編輯陳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