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群 應小燕
(江蘇省鎮(zhèn)江市婦幼保健院婦科,鎮(zhèn)江 212001)
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恢復快,疼痛輕,住院時間短,并發(fā)癥少,較傳統(tǒng)開腹手術在美觀及術后生活質量上更有優(yōu)勢,已廣泛應用于臨床[1]。目前,流行的術式為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TLH)和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2]。此2種術式在實施大子宮切除時由于空間狹小,術野欠佳等原因,手術難度增加。本文回顧性比較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20例大子宮切除術分別采用TLH或LAVH的臨床資料,探討2種手術方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120例,年齡36~58歲。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月經量過多合并貧血36例,尿頻等壓迫癥狀12例,重度痛經31例,月經量過多合并重度痛經41例。經術前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癥等婦科良性疾病,需行全子宮切除術。手術由不同的手術醫(yī)生完成,手術方式由術者根據(jù)自己的經驗決定,60例全腹腔鏡手術(TLH組),60例輔助陰式手術(LAVH組)。2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見表1。
病例選擇標準:月經量多合并貧血,有壓迫癥狀,痛經進行性加重,術前行宮頸HPV、TCT檢查,排除宮頸病變;術前根據(jù)影像學檢查及婦科查體,子宮大小≥孕12周[3],術后子宮稱重>280 g[4]。
排除標準:有內、外科合并癥,病情不穩(wěn)定。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術前進行腸道準備,清潔陰道,術前12 h口服電解質散排空腸道,護士輔助灌腸。術前半小時靜滴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年齡>60歲的患者術前需要穿好彈力襪,需要行心肺功能檢查。TLH組2例術前有輕度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不納入新發(fā)SUI的統(tǒng)計范圍之內,術前未行尿動力學檢查。
TLH:全麻。常規(guī)鋪巾消毒,上杯式舉宮器。trocar臍部穿刺進腹,CO2氣體充入腹腔,氣腹壓力12~15 mm Hg。腹部膨隆后,置入腹腔鏡鏡頭。暴露子宮附件,血管閉合器靠近子宮緣依次電凝、切斷右側卵巢固有韌帶、右側子宮圓韌帶、闊韌帶,同法處理對側。血管閉合器打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向下推開膀胱達舉宮杯下方,鈍、銳性分離宮旁組織暴露子宮血管,于子宮峽部水平緊貼子宮側壁用血管閉合器電凝、切斷右側子宮動靜脈,同法處理對側子宮動靜脈。雙極電凝依次電凝、切斷子宮主、骶韌帶,雙極電針沿舉宮杯緣環(huán)形切斷穹隆。經陰道將子宮體切碎取出,合理使用陰道拉鉤。腹腔鏡下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xù)縫合陰道殘端。生理鹽水沖洗盆腔,檢查盆腔內有無出血點,如無誤則拔除trocar,縫合trocar切口,標本送病理科檢查。
LAVH:前期準備同TLH。血管閉合器將輸卵管峽部、圓韌帶和卵巢固有韌帶切斷、電凝,將闊韌帶前后葉分離,將子宮靜脈、動脈完全顯露出來,將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剪開,向下鈍性推膀胱。轉至陰式手術,取下舉宮器,放置陰道拉鉤,牽拉宮頸,于宮頸膀胱溝水平環(huán)繞宮頸注入1:200 000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溶液,并于該水平環(huán)形切開黏膜層、黏膜下層,直達宮頸筋膜,鈍性分離膀胱宮頸間隙及直腸宮頸間隙,庫克鉗鉗夾右側膀胱宮頸韌帶、主韌帶及宮骶韌帶,電刀剪斷,7號絲線縫扎殘端,并加固,同法處理對側。打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及直腸子宮反折腹膜。庫克鉗鉗夾右側子宮動、靜脈,電刀剪斷,縫扎斷端并加固,同法處理對側。將子宮切碎后取出,1號可吸收線連續(xù)縫合盆底腹膜及陰道斷端黏膜。腹腔鏡下檢查盆腔,生理鹽水沖洗,檢查無明顯出血點后縫合小切口[5]。
手術時間(從切口開始到縫合皮膚切口結束)、子宮重量(術后子宮稱重)、術中出血量(按照1 ml=1 g血換算,出血量=術后紗布重量-術前紗布重量+吸引器瓶總量-沖洗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24 h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轉開腹率、并發(fā)癥。
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LH組3例中轉開腹:3例均為盆腔內存在重度粘連,粘連分解困難,術中出血量大,超過500 ml;LAVH組無中轉開腹。LAVH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TLH組(P<0.05),2組子宮重量、術中出血量等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2組術中各1例膀胱損傷,修補處理。
TLH組術后24 h疼痛VAS評分明顯低于LAVH組(P<0.05),2組術后排氣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TLH組術后并發(fā)癥9例,發(fā)生率15.0%(9/60),均為術后發(fā)熱。LAVH組術后并發(fā)癥8例,發(fā)生率12.9%(8/60),其中7例術后發(fā)熱,檢查感染指標后對癥處理,體溫恢復正常;1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經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療后好轉,排除婦科情況后血管外科進一步診治。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比較
*Fisher精確檢驗
術后6個月開始電話隨訪。TLH組12例失訪,48例隨訪6~12個月,平均6.5月,術前臨床癥狀全部消失,7例(14.6%)新發(fā)SUI。LAVH組15例失訪,45例隨訪6~12個月,平均6.6月,術前臨床癥狀全部消失,4例(8.9%)新發(fā)SUI。2組術后新發(fā)SUI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279,P=0.597),建議后期盆底康復治療。
術后疼痛程度往往與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正?;顒拥臅r間以及患者滿意程度密切相關。TLH組術后24 h疼痛VAS評分明顯低于LAVH組(t=-3.216,P=0.002),原因如下:首先,在LAVH術中需要向下經陰道牽拉子宮體;其次,TLH術中我們使用LigaSure電凝及切除組織,在LAVH的陰式部分,參照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我們使用庫克鉗、剪刀以及殘端縫扎[6]。
剖宮產以及既往手術可導致子宮下段,膀胱和腹壁之間的粘連,增加子宮切除術中膀胱損傷的風險。TLH組和LAVH組各有1例膀胱損傷,患者無盆腔手術史,但因子宮與膀胱的粘連,在分離粘連過程中發(fā)生膀胱損傷,術中自尿道注入美藍液體,腹腔鏡下見膀胱破口處有美藍液體流出,立即行修補術,術后放置尿管1周,術后患者未主訴相關異常癥狀。盆腔粘連可增加膀胱損傷的風險,術者仍需要提高手術技巧,辨清解剖,在行粘連分解時避免發(fā)生損傷。
術后感染與多因素有關,如患者合并糖尿病、細菌性陰道病、吸煙、甾體藥物的長期使用,術前住院時間長,手術時間長,術后導尿管的放置等。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術前均監(jiān)測及控制血糖[7],吸煙患者禁煙1個月[8]。術前準備包括備皮、陰道擦洗、術前半小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9~11]。發(fā)熱是人體對內源性和外源性熱原質的反應,在手術中釋放的內熱原,可以刺激前列腺素的釋放,促進人體的體溫調節(jié),外源性的熱原質往往來源于微生物或者其副產品,是導致患者術后發(fā)熱的重要原因之一[11]。2組共16例術后發(fā)熱,對癥處理后體溫正常。我們對發(fā)熱患者監(jiān)測血象等感染指標,必要時行相關微生物培養(yǎng)等檢查,方便對癥治療。
2組均有患者出現(xiàn)新發(fā)SUI癥狀。子宮切除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本研究2組患者術后新發(fā)SUI發(fā)病率較低,可能與患者平均年齡<50歲有關,肌電值低于正常值30 μV的患者應繼續(xù)隨訪,并指導患者行Kegel運動,術后3個月復查盆底表面肌電評估,必要時行盆底康復治療。Heydari等[12,13]認為SUI與全子宮切除術有關。Bohin等[14]報道BMI>30.0,有陰道分娩史患者,有較高的尿失禁幾率。另一方面,大子宮患者中,尿失禁的緩解率較高,可能因為子宮被切除后膀胱的壓力解除。
全子宮切除術與尿失禁的關系目前尚不明確。全子宮切除術可能導致盆腔神經損傷,潛在增加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UUI)或盆腔支撐結構損傷的風險,干擾尿道括約肌機制或尿道/膀胱頸神經支配和支撐,從而增加SUI的風險。子宮切除術對尿失禁風險的影響一直是爭議的話題。
無論是TLH還是LAVH,通過CO2氣體形成氣腹,可獲得滿意的手術操作空間,盡管如此,處理大子宮仍有許多困難,大子宮切除時有許多關鍵步驟。①trocar穿刺點比常規(guī)穿刺點向患者頭部移動,以避免穿刺器刺入大子宮,同時可以提供滿意的手術視野[15]。其余穿刺點相應上移,使腹腔鏡鏡頭、手術操作孔與子宮體操作部位之間維持最佳的視野和操作距離,增加操作的有效空間;如果下腹部穿刺點仍選擇麥氏點附近,手術器械通常被巨大的子宮體遮擋,無法工作。②術中選擇旋切法或肌瘤剝除法,將宮體縮小,可提供更好的手術視野,也利于經陰道將宮體取出。
本研究顯示TLH和LAVH均為切除大子宮安全有效的方法[16,17]。TLH術后24 h疼痛程度較LAVH輕(t=-3.216,P=0.002),LAVH組手術時間較TLH組短(t=3.694,P=0.000)。腹腔鏡下大子宮切除成功的關鍵和術者經驗有關。2組平均時間均>120 min,故仍需熟練掌握各種能量器械的使用,掌握手術技巧,提高熟練程度,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