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掌大印”成為當官的代稱
從古書記載來看,官印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比較完備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縣令,都由國君在任命時授予其官印,同時配發(fā)穿在印紐上的絲帶,叫作“綬”,以便須臾不離地佩帶在身上。
秦末,天下大亂。項梁指揮項羽拔劍砍下殷通首級,“佩其印綬”,然后便自封為新的郡守,行令各縣,“得精兵八千人”。這個憑印綬當官、認印不認人的制度,又為漢朝所繼承。
漢武帝時,窮得連老婆也養(yǎng)活不起的朱買臣忽然被任命為會稽郡守。當其回到會稽郡時,吏員們?nèi)园阉敻F漢看待,不予理睬,直至發(fā)現(xiàn)他懷里揣著印綬,“坐中驚駭”,馬上排好隊,一起跪拜。這種觀念的沿襲,便使“掌大印”“拿印把子”成為當官掌權的代名詞。
印綬制度的另一特征,是以鑄印材料和綬帶顏色區(qū)別官階。如漢代,丞相太尉一級高官,金印紫綬;御史大夫及兩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六百石以上,銅印黑綬;二百石以上,銅印黃綬。從晉代起,印綬制又改為印囊制,綬囊用皮革制成,盛進官印后佩在腰間,以繡縷區(qū)別官階。
從官印到公章路漫漫
當時人們對官印的理解是官員之印,而非官府之印。印綬由官員隨身佩帶,除非因犯法、罷官等緣故按例應追繳外,升官調(diào)職或告老病歿,都可帶走。中央因某個治事官職有缺而另授新官時,通??偸橇龛T新印,所以官印上的文字書寫不可能長期保持統(tǒng)一。
這種一官一印的頒授辦法,一直到南朝宋時,才有尚書左丞孔琳之上書提出疑問。他說,既然皇帝公侯的玉璽都是歷代遞用,并不使人懷疑他們是否擁有行使權力的資格,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綬佩在身上呢?宋武帝劉裕提倡節(jié)儉是出名的,便采納了這個建議?!拌F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印移交制度,大抵就是從那個時候逐漸形成的。
依循這種新的理念,更趨完備的官印制度的創(chuàng)立,應該說是發(fā)生在唐代。唐初政體肇建時,作為中央最高政令執(zhí)行機關的尚書省,只有總辦公署(稱都省或都堂)和吏、兵兩部有印,其余各部司都用尚書省的印信發(fā)遣公事。
唐德宗時薛之輿任諫議大夫,是隸屬中書門下的正四品高官。因為并非一級行政機構,也無印信。薛以保密為由打報告給皇帝:“諫官所上封章,事皆機密,每進一封,須門下、中書兩省印署文牒。每有封奏,人且先知。請別鑄諫院印,須免漏泄?!弊缘伦谝院?,內(nèi)參密命,職權加重,號稱“內(nèi)相”,最終形成了與中書舍人分掌“內(nèi)制”“外制”的格局,作為一種標志,便是在憲宗初年的翰林院單獨置印。
官印脫離個人職級而完全成為施政機關的公章,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從此,政出多元、職司重疊的麻煩大為減少。
官印形形色色
賈誼著《治安策》,揭述矯偽者詐取國庫近十萬石糧食,冒征六百余萬錢賦,騙乘官車驛傳郡國,應該說都與這些印制上的缺陷有很大關系。形形色色的官印到處都是,甚至連離任或去世者曾經(jīng)用過的官印也依然存于世間的情況下,只要有人膽大妄為,辨別真?zhèn)芜€真不容易。
從官印設置從嚴控制的唐代起,印制規(guī)格也趨向周密。諸司之印一律用銅鑄,印體為正方形。此外,官印上有把柄以方便鈐印的形制,即所謂“印把子”,也是在這個時候推行的。明代,各衙門印信俱由禮部鑄印局統(tǒng)一刻制,且有詳細的鑄、換、辨、驗條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鑄印局辨其印信真?zhèn)巍薄?/p>
官印的謹慎設置和保管,歷來是典章制度的重中之重。如宋代《職制律》關于機關申請置印的規(guī)定:“諸官司應鑄印記,先具以某字為文,保明申所隸,再行審驗,關申尚書禮部。”如因舊損需換新印者,“給訖限,當日以舊印申納尚書禮部棰毀”,也有先銼去印面一個角,集中銷毀的。作廢公章仍完好保留在世間這種事情,絕對不允許發(fā)生。
官印的使用程式及責任人員,也有嚴格規(guī)定。以唐代中書門下即政事堂的“堂印”為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須經(jīng)主管長官判署、簽押,并經(jīng)謄寫、校對后,再由“堂頭”(相當于政事堂的辦公廳主任)審核,審核無誤后,方可蓋印。
(摘自《解放日報》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