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黃劍 陳凱
浙江省臺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臺州 318000
中醫(yī)藥內服湯劑和外用貼敷治療寒性哮喘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療效。筆者近年來運用小青龍湯合穴位貼敷為主治療寒性哮喘患兒收到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住院治療屬于寒性哮喘的患兒9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在5~12歲,平均7.3±1.7歲。治療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在5~13歲,平均7.7±1.6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患兒辨證屬于寒性哮喘,西醫(yī)診斷符合2008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1];②排除口服激素依賴,合并心、肝、腎等其他臟器疾病;③全部患兒均除外已知的感染性疾病、先天性或遺傳代謝性疾??;④治療方案均取得患兒父母的知情同意,病情相對穩(wěn)定;⑤能夠堅持服用中藥湯劑和使用穴位貼敷治療者。
兩組患兒住院時均給予解痙平喘、控制感染基礎治療。對照組必要時給予甲潑尼龍針1mg/kg靜滴q12h。治療組除基礎治療外給予口服小青龍湯和穴位貼敷。小青龍湯由麻黃、干姜、桂枝、半夏各6g,細辛、炙甘草、五味子各3g,芍藥8g組成,藥量隨癥狀輕重和年齡體重大小增減。湯劑由我院中藥房代煎,早晚2次分服,每次100ml,連服1個月。穴位貼敷組方為白芥子、地龍、肉桂、延胡索、椒目、川芎各等份研末至100目篩,以姜汁和甘油制丸劑,用時壓成直徑15mm、厚5mm藥餅,分初、中、末三伏第1天用醫(yī)用膠布貼敷于天突、身柱、雙肺俞、雙膏盲等6個穴位,每次敷藥時間2h。
3.1 療效標準:據2016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兒童哮喘癥狀控制水平分級內容[2]制定,良好控制:癥狀全部消失;部分控制:癥狀存在1~2項;未控制:癥狀存在3~4項。
3.2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小青龍湯功效溫肺散飲化痰、辛溫解表散寒,且有良好的拮抗氣道變應性炎癥的作用,是治療外感風寒觸動體內伏痰發(fā)生寒性哮喘的基礎方。
寒性哮喘使用穴位貼敷藥物配伍多為辛溫發(fā)散之品,以期其發(fā)揮溫熱之效,直達患處。白芥子和肉桂相配補元陽,暖脾肺,地龍有降壓平喘、抗驚解熱、增強免疫等作用[3],三藥相配可達消除積冷、通利肺氣、解痙平喘的功效。椒目可“治脹,定喘”,《赤水玄珠》云其治“喘不得臥”。哮喘日久氣機不暢,瘀血內生,地龍與川芎相配可以使氣機調暢,瘀血得消[4],加延胡索更有調氣化瘀作用。諸藥相和,達到除寒痰、平哮喘之目的。
夏季三伏人體腠理開泄,榮衛(wèi)通達,利于藥物吸收,用辛溫散寒之小青龍湯劑和辛溫發(fā)散之穴位貼敷藥物,季節(jié)之熱和藥物之熱相合,可通達表里,深達患兒寒痰宿根,祛除寒邪,平喘療效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