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要:有人借鑒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生境界的歸類方法,把現在的課堂分為:原始課堂、功利課堂、道德課堂和審美課堂?!霸颊n堂”是完全要抵制的課堂,它是無目標、不規(guī)范、低效能的課堂?!肮n堂”、“道德課堂”和“審美課堂”,則會引起不同人群、不同觀點的爭議。而“功利課堂”往往又借異化了的“有效教學”理論的裝飾和修飾,有廣泛的市場。筆者認為:談化應試功利傾向,回歸語文教學本真,追求合乎道德、審美境界的課堂尤為重要。
關鍵詞:教學本真;語文閱讀;應試
一、當前語文教學應試功利化表現突出
1、“導學案”“考試化”課堂模式大行其道
教學文章時設置諸多問題,讓學生回答原本是現代文閱讀考試題型,現在卻經常出現在語文課堂的現代文、文言文的教學之中。圍繞這篇課文,教師預先設計許多問題,課堂上就是這些問題的問與答,還美其名曰是啟發(fā)式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進行競賽。有的教師為回答正確的學生提供了一些小玩意作為獎品,學生為了獲得獎品,事先針對教師的問題去翻閱市面上出售的各種教輔讀物尋找答案,耗費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
2、周考月考,以考促學。
許多語文老師為了“分數”,不得不加入周考、月考的“大流”中。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大刀闊斧地刪枝裁葉后,整理成若干考試要點,讓學生復習、記熟,反復強化,目的就是要在各類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教師關注的是“這個考不考”、“是否有教的必要”;學生學習關心的是“這個我學了是否會考”“不考的是否可以不學”。
二、淡化應試功利傾向,著眼育人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倡知識,而是予學生以教育”。引導學生不懈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應該成為我們的教育理想與價值追求。
每一個時代,無論怎樣的體制下,都會涌現出一代教育名師、教育大家。他們不僅關注學生“當下的成績”,更致力于個性發(fā)展、人格塑造。他們以親身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更需要的是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是對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是對價值的理性判斷,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不為功利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擔當精神,引導學生不懈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應該成為我們的教育理想與價值追求。
三、提升語文課堂教學境界的途徑
1、課文研讀要研究“美點”
課文研讀要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進行妙點列舉。如讀毛主席的《七律·長征》,你會感到美妙絕倫:首聯語勢豪邁,總領全詩,高度贊揚了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通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頷聯寫山,寫紅軍對山的征服。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全聯用語新奇,境界闊大。頸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芭弊譁剀?,表現的是戰(zhàn)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尾聯抒發(fā)喜悅之情。詩的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
2、教學方案設計追求“美化”
閱讀教學方案的“美學”境界是簡化、優(yōu)化、美化。可從以下角度創(chuàng)新。如:①從“板塊教學思路”的角度創(chuàng)新設計;②從“線索式教學思路”的角度創(chuàng)新;③從“選點式教學思路”的角度創(chuàng)新;④從“主問題引領”的角度創(chuàng)新;⑤從“淡化提問設計”的角度創(chuàng)新;⑥從“課中微型話題”的角度創(chuàng)新;⑦從“課堂實踐活動”的角度創(chuàng)新設計;⑧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出“點子”⑨設計無分析過程的“感悟—積累—運用”式教學方案……
3、閱讀教學需要“美讀”
這里說的“美讀”,指在出聲的閱讀中對課文文本進行欣賞,就是通過或朗讀,或吟誦,或記背的活動方式,來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fā)展語感。
形式活潑的朗讀??蓪⒄n文變形式的朗讀,如朗讀《紫藤蘿瀑布》,老師先引入這樣一段話——“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出現在我的面前的,是這樣流光溢彩、生機勃勃的一樹紫藤蘿,然后引出對課文第2段的朗讀;又引入這樣一段話——這里的藤蘿花是繁密的,生動的,活潑的,它們那么快樂,那么充滿活力,那么富有美,然后引出對課文第6段的朗讀,等等。還可設計詩意盎然的朗讀方案進行合作式的朗讀,如朗讀詩歌《紙船—寄母親》和《秋天》,可設計女領、女合、男領、男合等方式集體合作誦讀……
層次細膩的朗讀。如朗讀《天上的街市》,可層層推進,首先讀出詩的節(jié)奏、停頓、重音和韻腳,體味詩的音樂美;再展開想像,讀出詩中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品析詩的畫面美;最后用驚喜、贊美、歡樂、甜美四種略有不同的感情,分別朗讀每一節(jié),感受詩的情感美。這三步“美讀”,可將這首詩的“三美”體現得十分鮮明。學生沉醉于滲透著知識性與藝術性,充滿高雅和情趣的朗讀活動中,文章的內容、手法、情感、意蘊等等,還有什么不能領會的呢?
角度精細的朗讀。如朗讀《口技》,可從五個不同的角度提出朗讀要求:一讀,讀得流暢響亮,要人人出聲,讀得沸沸揚揚;二讀,讀得字正腔圓,要讀出第一段文中的氣氛,為全文的朗讀定下基調;三讀,讀得層次分明,重點從理解段落層次的角度朗讀第二、三段;四讀,讀得有情有境,再讀第三、四段,要體味文中情境并將其表達出來;五讀,讀得有急有緩,重點朗讀第四段,要先急后緩,讀出文中情景,讀出段中層次。這五步朗讀,要求具體,層次明朗,覆蓋周全。
結語
總之,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境界的根本在于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顯然,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參考文獻
[1] 程紅兵.警惕語文教學的考試化傾向.語文教學通訊2011.6A.
[2]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3] 耿慧慧.不走出“應試功利泛濫”的泥沼就沒有語文德育.思想理論教育.2011.8下.
[4] 柳袁照.構建“語文審美課堂”.人民教育.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