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豪,付羽婷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金牛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36)
牙列缺損是指由于各種原因?qū)е卵荔w硬組織的外形和結構發(fā)生損壞,無法在頜骨內(nèi)保留,需要拔除,進而導致牙體缺失、咬合功能異常的情況。目前,臨床上對牙列缺損患者主要是進行口腔種植術。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是指在為患者拔牙后,采取一定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減少其拔牙窩內(nèi)牙槽嵴的吸收,以便為后期在其拔牙窩內(nèi)置入種植體提供足夠的骨量和良好的骨質(zhì)[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在對牙列缺損患者進行口腔種植術時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四川省人民醫(yī)院金牛醫(yī)院接受口腔種植術的108例牙列缺損患者。這些患者均具有進行口腔種植術的指征。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Ⅰ組和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33例;其年齡為21~49歲,平均年齡為(34.65±6.82)歲;其病程為1~18個月,平均病程為(6.11±0.77)個月;其中,有前牙牙列缺損的患者39例,有后牙牙列缺損的患者15例。在Ⅱ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性35例;其年齡為18~50歲,平均年齡為(35.14±6.56)歲;其病程為2~19個月,平均病程為(6.53±0.94)個月;其中,有前牙牙列缺損的患者41例,有后牙牙列缺損的患者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Ⅰ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口腔種植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起效后,將其患齒完全拔除,切斷其患齒的牙周膜,采用分根法拔除其患齒的牙根。在此過程中盡量保留其患齒舌側及頰旁牙槽骨的完整性,盡可能地減輕其口腔軟組織的損傷。若患者的牙窩內(nèi)存在根尖囊腫與肉芽組織,應將囊腫和肉芽組織徹底清除干凈。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拔牙窩進行反復沖洗,用無菌棉球?qū)ζ浒窝栏C進行壓迫止血。在拔牙后14 d左右,為患者制作臨時義齒。待其拔牙窩完全愈合后,于其拔牙窩內(nèi)置入種植體。對Ⅱ組患者在進行常規(guī)的口腔種植術時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為其拔除牙齒的方法與Ⅰ組患者相同。在拔牙成功后,用Bio-Oss骨粉對其拔牙窩進行填充,填充的高度應高于牙槽嵴頂部0.5 mm。之后用Bio-Gide膠原膜對其拔牙窩進行覆蓋,并對其拔牙窩兩側的牙齦進行減張拉攏縫合。在拔牙后14 d左右,為患者制作臨時義齒。待其拔牙窩完全愈合后,于其拔牙窩內(nèi)置入種植體。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寬度與高度的變化幅度。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寬度的變化幅度=治療前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的寬度-治療后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的寬度;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高度的變化幅度=治療前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的高度-治療后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的高度。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采用自制的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兩組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情況??倽M意率=(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Ⅱ組患者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寬度與高度的變化幅度均小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1、表2。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的寬度及高度(mm,±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的寬度及高度(mm,±s)
組別 時間 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的寬度 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的高度Ⅰ組(n=54)治療前 12.86±0.71 12.99±1.27治療后 8.13±0.48 9.63±1.05 t值 12.2634 12.0329 P值 <0.05 <0.05Ⅱ組(n=54)治療前 12.97±0.85 13.12±1.50治療后 10.04±0.73 11.06±1.25 t值 11.0623 11.9751 P值 <0.05 <0.05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寬度及高度變化幅度的比較(mm,±s)
組別 例數(shù) 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寬度的變化幅度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高度的變化幅度Ⅰ組 54 4.62±0.35 3.34±0.67Ⅱ組 54 2.82±0.31 2.03±0.41 t值 12.3506 11.4623 P值 <0.05 <0.05
術后,Ⅰ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0.37%(11/54),Ⅱ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56%(3/54),二者相比,χ2=10.1856,P<0.05。
在Ⅰ組患者中,對治療效果不滿意、基本滿意與滿意的患者分別有10例(占18.52%)、30例(占55.56%)與14例(占25.92%),其對治療效果的總滿意率為81.48%(44/54)。在Ⅱ組患者中,對治療效果不滿意、基本滿意與滿意的患者分別有3例(占5.56%)、13例(占24.07%)與38例(占70.37%),其對治療效果的總滿意率為94.44(51/54)。Ⅱ組患者對治療效果的總滿意率高于Ⅰ組患者,χ2=4.4935,P<0.05。
口腔種植術是臨床上治療牙列缺損的常用術式。在對牙列缺損患者進行口腔種植術時,如何減少其拔牙窩內(nèi)的骨量丟失、避免其牙槽骨的骨密度降低、防止其拔牙窩周圍的軟組織發(fā)生萎縮是臨床上關注的焦點[3]。近年來,臨床上在對牙列缺損患者進行口腔種植術時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在對牙列缺損患者進行口腔種植術時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1)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充分結合了微創(chuàng)拔牙治療技術與骨引導再生技術的優(yōu)點,可減輕患者拔牙窩的損傷程度,盡量保留其牙槽骨[4]。2)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所使用的Bio-Oss骨粉是一種提純的小牛骨基質(zhì),其對患者牙槽骨的再生具有促進作用,可提高其拔牙窩內(nèi)骨質(zhì)的生長速度。3)在拔牙窩表面覆蓋的Bio-Gide膠原膜可對拔牙窩起到保護的作用,從而有利于拔牙窩內(nèi)骨質(zhì)的生長[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在對牙列缺損患者進行口腔種植術時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可顯著降低其拔牙窩內(nèi)牙槽骨寬度和高度的變化幅度,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其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