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娟 王堰秋 向婷婷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我國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均壽命得到了極大的延長,使得每年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不斷增加,使得手術室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量十分巨大,再加上醫(yī)護人員有限,相關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由此急危重癥手術護理配合救治流程的構建工作被提上了日程,其不僅可以促進護理流程的規(guī)范,同時也可以大幅提高護理質量和水平[1]。
將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兩年內入住我院并進行手術治療的62名急危重癥手術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所有的患者都符合《急危重癥護理》相關標準,入院的時間都在一小時以內,且意識清醒,沒有認知功能障礙。
將上述研究資料分為兩個小組,分別為30名患者的對照組和32名患者的研究組。其中在對照組中有17名男性患者,13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齡在49.28±6.71歲之間;而在研究組當中,男性患者18名,女性患者14名,平均年齡在48.91±6.75歲之間。
上述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沒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配合,急診手術需要先告知組長護士長,將手術醫(yī)護人員安排好,器械護士要把手術要用到的儀器、設備、器械和搶救物資準備好,等待患者。手術中先巡回護士幫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同麻醉師進行麻醉,也執(zhí)行搶救操作和醫(yī)囑,記錄護理文件,送術后患者回病房。護理有下面幾個注意點:
1.2.1 人員管理 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手術的護士必須有醫(yī)德和高度責任心,明白生命的珍貴,為患者解除病痛。對醫(yī)護人員定期進行操作和理論的考核與培訓,增強醫(yī)生護士之間的默契合作,使手術風險更低、效率更高。
1.2.2 環(huán)境管理 手術室要嚴格進行消毒管理,對手術室內的設備器械、地面清潔和層流裝置要定期滅菌,降低患者感染風險。此外,進出手術室時醫(yī)護人員必須穿著統(tǒng)一服裝,消毒后才能進行無菌操作,同樣患者也要更換統(tǒng)一服裝才可以被送入手術室。
1.2.3 器械管理 術后要由醫(yī)護人員清點并處理污染的手術敷料與器械,防止病毒殘留而發(fā)生手術差錯,對儀器設備要定期檢測維護,布局安排要嚴格按照制度進行,保證下個手術的順利進行。以下是關于以對照組為基礎的設計急危重癥患者搶救流程的具體內容[2]:
(1)確立手術分類標準和相關搶救流程。可以把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分為非急癥患者、危重患者、瀕危患者,其中瀕危患者要進行應急搶救,優(yōu)先安排手術。其次是危重患者,在短期內可能會加重病情,也需要盡快搶救。急癥患者的手術時間安排比較活泛。以上均需安排兩到三名護士人員,負責搶救、巡回及器械工作。
(2)術前診斷。進行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監(jiān)測、護理診斷,安排搶救和護理人員。
(3)術中護理措施。按照急救流程進行搶救,主管護師要協(xié)助麻醉師和手術醫(yī)師完成搶救,巡回護士要隨時做好準備,器械護士傳遞手術器械,特異性感染患者要在專用手術間手術,并加派手術外勤傳遞護士1名。
(1)記錄改進手術室流程后的兩組搶救時間,包括心臟復蘇、生命體征判斷、病情判斷、吸痰、吸氧、氣管插管和靜脈開放,時間越短改進效果就越好。
(2)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服務滿意度問卷調查,包括環(huán)境設施、護理技術、健康教育、護理效果、護理態(tài)度和便捷性,每項評分1到5分,滿意度和分值等比上升。
(3)評估手術效果:手術成功,時間縮短,無術后感染為顯效;手術成功,時間縮短,發(fā)生術后感染為有效;手術失敗,時間延長,術后感染率升高為無效。
兩組患者的對照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研究組患者的搶救效果和患者的滿足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構建出完善的急危重癥手術護理配合救治流程,可以從中真正意義上實現護理配合的無縫銜接,有利于護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手術成功率的提升,同時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會得到大幅提升,總而言之,急危重癥手術護理配合救治流程的構建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