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2018年“兩會”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社會信息化、現(xiàn)代化的高速發(fā)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等因素,促使著物理教師需要快速成長,適應時代的要求.課堂教學案例研究是物理教師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最好載體,通過對近幾年全國大賽中的優(yōu)秀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本文列舉出優(yōu)秀物理教師課堂教學案例中的五個特點,希望能為一線物理教師的快速成長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作者簡介:宋金鑫(1990-),女,黑龍江雞東人,研究生,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
一、優(yōu)秀物理教師課堂教學案例研究意義
對近幾年全國優(yōu)秀物理教師課堂案例進行研究,為廣大物理教師提供一個可以用來學習、借鑒的范本,以達到名師引領,放大資源,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目的.聚焦名師課堂上的案例亮點,讓教師們看仔細、品透徹,讓這些亮點細節(jié)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理念、核心素養(yǎng)、教學藝術、人格魅力等融入到每位物理教師心中,從而使教師群體成為一只專業(yè)化、信息化、現(xiàn)代化的教師隊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
二、優(yōu)秀物理教師課堂教學案例特點
本文通過研究全國物理教師各級大賽中的案例,包括第十二屆全國中學物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以下簡稱第十二屆全國青師賽)、第五屆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活動等國家級大賽,列舉出優(yōu)秀物理教師課堂教學案例中的五個特點如下:
1.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各種電子產(chǎn)品、教學軟件已深入課堂,信息技術正不斷地優(yōu)化高中物理課堂教學.
案例及分析:第十二屆全國青師賽中,澳門李春老師、陜西王曉靜老師的課堂上,每組學生都有一部iPad與主屏幕同步,每組學生的實驗數(shù)據(jù)實時同步到屏幕上,方便其他小組學生觀看和分析.該項技術的使用,讓教師宏觀上能觀測到各組實驗進程,避免了收集各組數(shù)據(jù)的麻煩.大賽中傳感器的使用屢見不鮮,不論是教師的自制教具,還是學生的分組實驗,都能看到傳感器的應用,其方便、直觀、精度高的優(yōu)點,是傳統(tǒng)測量儀器所無法比擬的.很多物理教師也會主動的將電子產(chǎn)品的一些功能應用于教學中,如第五屆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活動中,王毅老師講授的《在教室里做太空實驗——超重和失重》,利用手機隨物體一同做超重、失重運動,同時拍攝畫面,經(jīng)過手機的慢放功能,能夠清晰的看到只有在太空中才能見到的畫面,令學生拍手叫絕.近些年的大賽中,很多教師會在學案上印有二維碼、郵箱等,方便學生課后學習.
2.將微觀抽象的理論轉化成易做的學生實驗
有效的實驗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為知識的學習提供足夠的感性和理性準備.微觀抽象的理論一直都是教學中的難點,如果將抽象的理論轉化成易做的學生分組實驗,將極大地增強學生對抽象理論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物理觀念的形成.
案例及分析:以第十二屆全國青師賽深圳市李艷老師講授的《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洛倫茲力》一課為例.由于洛倫茲力抽象、不易測量,一般的教學中,洛倫茲力的表達式由理論推導得出,學生很難形成感性認識.李艷老師設計了分組實驗,利用硫酸鈉溶液中的離子提供電荷,通電線圈提供磁場,給溶液加電壓使電荷具有一定的速度,從而運動的電荷在磁場中運動,促使溶液旋轉.改變硫酸鈉溶液的濃度等效看成是改變單位體積內(nèi)的電量q,改變通電線圈中的電流大小等效看成是改變磁場B的大小,改變電壓大小等效看成是改變電荷的速度v,學生通過控制變量法,觀察溶液轉動的快慢,可以定性的發(fā)現(xiàn)洛倫茲力的大小與B、q、v的關系.這一巧妙的轉換,加深了學生對洛倫茲力的感性理解.
3.科學追問,引領思考
科學的追問,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地深入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
案例及分析:以第十二屆全國青師賽中宋宏亮老師講授的《摩擦力》一課為例.在定量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的關系時,學生設計了兩個不同的實驗方案:一種是利用彈簧測力計直接拉動滑塊測摩擦力,另一種是彈簧測力計和滑塊不動,用手拉動滑塊下的木板測摩擦力.
師問:哪種實驗方案好?為什么?生:第二種好,易操作、易觀察.
師問:如何利用實驗數(shù)據(jù)找到滑動摩擦力與壓力之間的關系?生:畫圖象,如果圖象是一條直線,可以證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
師問:做什么樣的圖象?生:縱坐標是摩擦力,橫坐標是正壓力的圖象.
師問:圖象是什么樣的直線才能證明兩者成正比?生:過原點的傾斜直線.
師問:除了圖象這種方法,還有沒有其它方法可以證明兩者是成正比的?生:將每組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數(shù)據(jù)做比值,如果比值相等則可以證明兩者成正比.
通過層層追問,使學生不斷思考,更加明確了實驗的原理和步驟,利于學生分組實驗的順利進行.
4.正視不完美的數(shù)據(jù)和結論
一個物理定理、定律的得出往往通過科學家們無數(shù)次的實驗才能獲得,其中也會有大量不如意的數(shù)據(jù),更何況是學生課上的分組實驗,如果教師課上刻意回避或忽視學生的不完美數(shù)據(jù),學生也就學會了逃避問題.鼓勵學生正視不完美的數(shù)據(jù),分析原因,將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感.
案例及分析:以第十二屆全國青師賽北京市柳文慧老師講授的《彈力》一課為例.學生利用傳感器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時,畫出的彈力與形變量的圖象是不通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因此學生就不能得出胡克定律.此時老師沒有回避該問題,而是鼓勵學生大膽的分析原因.教師從理論上分析,形變量為零時,彈力也為零,因此圖象理論上應該過原點,但實際沒過原點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猜想可能是實驗存在誤差,教師也提供一個猜想,可能是在形變量不為零的狀態(tài)下把位移傳感器調(diào)零了.通過正視不完美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養(yǎng)成了勤于思考、善于尋找問題原因的習慣.
5.物理生活化教學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和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生活到物理的認知轉變,并在此過程中學會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
案例及分析:以第十二屆全國青師賽北京市鄧飛老師講授的《摩擦力》一課為例.教師提供了四塊不同生活情境的展板,有航天主題、教室主題、運動主題、長征主題,讓各組學生們在展板上發(fā)現(xiàn)哪里存在摩擦力,并標出摩擦力的方向.這一環(huán)節(jié)與生活緊密相連,學生以后再看到類似情境,第一反應就會思考受到了什么摩擦力,方向如何,進而形成了一定的物理觀念.
三、結束語
優(yōu)秀物理教師課堂教學案例的特點有很多,有待教師們繼續(xù)去研究學習.本文通過對全國大賽中的優(yōu)秀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僅列舉出了以上五個特點,希望能為一線物理教師的快速成長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楊銀海,田方嫻基于物理核心素養(yǎng),反思概念和規(guī)律的教學[J].中學物理,2017(5):26-30.
[2]曹文杰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認知與實踐[J].高考,2017(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