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
很多語文教師在上作文指導課時深感尷尬:講得多,學生思維受到禁錮,作文成為教師思維的復制品;指導少了,學生又茫然不知所措,作文缺乏生發(fā)性和延展性。難道真如魯迅先生所說,寫作是“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要習得寫作的要義,自我的悟道與打磨自然必不可少,而學會多向度的“比較”,在比較中把許多不可言說的語感上升為可以言說的技能,更是學生實實在在的需求。語文教師作為每次作文的設計師、品鑒者,如果能因題制宜、因材施教,適時恰當地在作文指導時運用比較法,就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掌握寫作的要領,提升寫作能力。
一、與名家名篇、原作語段比較
學生在寫作時常有這種體驗:總感覺自己的作文似乎“缺點什么”,至于“是什么”,又“說不出來”,這就是寫作“黑箱”。這時說教和理論都會顯得無力,學生亟需“模板”比照體悟,構建出“應該怎樣”。聰明有心的教師就會恰當選點,巧取名家名篇、范文、原作等語段,啟發(fā)學生與之比較,幫助學生找到打開“黑箱”的鑰匙。在比較過程中學生豐滿了自己的認知,優(yōu)化了自身的寫作邏輯。
黃厚江老師在上《寫出特別之處背后的故事》這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題詞:“院里雪人懷里有張賀卡,假若你是那個寫信的小孩子,你會在賀卡上對雪人說些什么?”學生想象豐富,表達各異:
生1:親愛的雪人,愿你潔白的心靈永存世間。
生2:Dear snowman,新年快樂,祝愿你永遠那么可愛,謝謝你陪我度過快樂的童年。
生3:親愛的雪人,今年的雪下得和去年一樣大,我還是和去年一樣沒有朋友,幸運的是上帝把你送到我身邊,也許每天你只能聽到呼嘯的風聲為你送來遠方的消息,只能看著漫天的飛雪回憶老舊的往事??墒墙衲晡液軜芬馀c你作伴。
從學生的表達來看,有的生硬,有的不合身份,有的沒有祝福,學生在點評時也對自己的文字不甚滿意,但怎樣會更好呢?教師出示原文:
雪人:你又白又胖,桔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自己害怕嗎?餓了就吃雪吧。咱倆做個好朋友!
祝愿:新年快樂心想事成!
沈陽岐山三校二年級四班李曉屹
同學們讀完,都認為原作寫得好,把自己的語段與原文“比較”,發(fā)現原作似乎不經意間就體現了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善良品性,同時還有自己的孤獨之感。學生自己的文字就顯得單薄,在與原文的比較中體悟到為什么“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這個比較的過程是學生自我“主動尋找”的過程,當然比“被動接受”效果好得多。
二、與身邊同學比較
作文教學不是“封閉”的,“關起門”來寫作文要不得。在寫作訓練中,教師選題可以多角度著眼,多樣化解讀;學生認知也有差異,思維方式亦有不同,這為學生比較中交流提供了空間,也能為彼此帶來新的體驗。
與身邊同學的比較,可以是審題構思階段思維的碰撞,也可以是寫作成文階段你我自由發(fā)揮的展示。因為每一次作文都應該是一場盛宴,盡可能地“題盡其用”。如某地高三作文題:
有人說,具有強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還有人說,如果你是一位獨立的思考者,你就是思維的主人,而非奴隸。
該題審題立意時,我學生與同伴的觀點進行比較,如果思維對接,心有戚戚焉,那就同中比新比深;也可以針鋒相對,駁斥辯難,那就異中比準比穩(wěn)。比如同是談“獨立思考”,可各有側重。①“獨立思考”是怎樣的?②人們?yōu)槭裁?/p>
不愿“獨立思考”了?③不“獨立思考”會怎樣?④“獨立思考”“孤獨”“孤僻”有何差異?⑤“獨立思考”還需不需要“合作”?同樣,在行文論證中,學生可根據自己占有的素材比較誰的論證更有力,誰的論證結構精巧,誰的論證方法精當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動態(tài)比較中的作文訓練才具有層次性和生長性。
三、與自己寫過的同類作文比較
只有真正傾注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寫作體驗,才能錘煉出適合自己風格的技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拿自己寫過的類似題材、相似技巧的作文與之比較,優(yōu)劣得失盡現,學生總結提升使之成為自己獨特的寫作經驗,有時甚至可以突破自己的寫作瓶頸,揚長避短,創(chuàng)造性地寫作。
比如,有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喜歡用物象,一學期的作文中篇篇可見,“爺爺的煙袋”“奶奶的槐花”“村口的老樹”“家鄉(xiāng)的老井”“姨婆的草籽枕頭”“外婆的灶臺”等,其中使用得當的為寫人敘事增色不少,但有些過于牽強,有的換個位置可能更好。于是我就引導學生把這些作文放在一起比較,啟發(fā)學生思考:
①某物象在你文中想起到什么作用?有效果嗎?(當用才用)②你的物象描寫有特色嗎?打動人嗎?(用則必精)③行文中怎樣用顯得機智精巧?(當必有法)④不同物象表現不同主題的切入角度。(因題制宜)
比較的過程,就是梳理的過程,學生先前的運用只是寫作的慣性,是一種不自覺的使用,一番比較之后,內心明了,就不再“昧昧而行”,認知由單一走向豐富,使用由自覺走向創(chuàng)造。
其實,比較是一種方法,是一個過程,而比較的結果是納新,是總結,是提升。多向度的比較,把學和寫融為一爐,促使習作者漸入寫作的情境。比較法在作文指導中如同“鏡子”,可以照見妍媸;它更是一座“橋梁”,可以使我們的言語生命獲得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