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梅
蘇聯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笔堑?,教師是通過語言給學生傳遞知識的,所以,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語文課要想吸引學生,必須注重語言的藝術性,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他們的語文成績,最大可能地激發(fā)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那么,如何去操作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注重教學語言美
聞一多先生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主張,即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那么,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聞一多先生提出的音樂美和繪畫美來組織教學語言。
1.音樂美
音樂美,即音韻語句節(jié)奏鏗鏘。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做到抑揚頓挫。一堂優(yōu)質的語文課,教師的語言不是平的,而是有起有伏,有聲有降。另外,還得根據課堂內容去調整課堂語言,使其更符合所授課的特色,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比如,在柳永《雨霖鈴》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舒緩低沉的語調向學生朗誦這首詞,讓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感受到詞的美和詩意,從而與詞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更準確地把握詞的意境。另外,在賞析這首詞時,教師的語言也一定要有音樂性,特別是詞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是詞中最具情感深度的一句,那么在講授時,我們的語言應是傷感的,就像流行音樂中的傷感樂一樣,讓學生聽完之后,更深刻地感受到離別之意。
2.繪畫美
繪畫美,即語言要具有色彩感,要生動,要形象。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做到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就如一幅畫面,要讓學生感受到,就像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學生能從教師的語言建構一幅幅畫面。
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作者對康橋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這淡雅才來得綿長。我們在講授這一節(jié)時,要用詩一樣的語言,用豐富多彩的詞語去描繪這些畫面,讓“金柳”“新娘”“艷影”蕩漾在學生心頭,讓他們有種身臨其境之感。如此,學生才會對詩人時時處處都在克制的激情理解得更加透徹。
當我們用詩一樣的語言、用色彩感豐富的語言向學生傳達知識時,他們難道還會不感興趣嗎?
二、注重課堂教學語言留白
留白,是中國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極具中國美學特征。留白一詞指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把這一手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就是給學生想象的空間,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課堂上,我們習慣把自己備課準備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告訴學生,殊不知,有些知識點學生稍做思考就能明白。這時,我們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留出思考的空白,學生才有可能針對問題動腦思考,主動探討,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最好的展現,而我們的課堂也才能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教學語言留白?需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教學時的“語言留白”
課堂上教師會提出許多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才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積極主動的思考,這是每位教師備課時最注重的一個過程。最常見的一種提問方式就是“說話說一半”,通過這種提問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思考另一半問題。但是教師需注意,這樣的問題不應該太過復雜,而且要與學生的切身體會有緊密聯系。
比如,我們在講《先秦諸子選讀》中的第一單元第三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時,可以這樣去提問:同學們,當我們碰到不會做的習題時,我們會大方承認,還是……?然后停下來,等待學生的回答,學生會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不論他們的回答是怎樣的,他們都想知道孔子是怎么去做的,這就很好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
2.關鍵處的“語言留白”
在課堂教學中,遇到課文中的難點,教師不急于進行講解,而是停下來詢問學生,激發(fā)學生攻克難點的興趣。這樣做不是知難而退,而是突破難點、強化重點的重要手段,實踐中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教師在講課時做適當的留白,讓學生來觀察、比較、分析,比教師反復講解要有用得多。
3.回味無窮的感悟留白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知識基礎,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教師應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根據語文“留白”藝術的心理機制,教師有意識地設置“空白”,能激發(fā)學生急于填補、充實“空白”,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chuàng)造感,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促使反思活動能更好地開展。例如,教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二年級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一課,教師在黑板上分別寫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句話,讓學生在學習本課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學生通過多次與文本的交融與碰撞,對比內化,必會提出很獨到的見解。
三、課堂教學中的語言思想性
這里的語言思想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有一定的深度,讓學生能從中學到一定的人生智慧,或是對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的積極影響,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韓愈早在《師說》中就提到:“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也就是這里的“道”。人們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奔热晃覀兠鎸Φ氖且粋€個靈魂,那么,我們的教學就不能馬虎,不能出差錯。那么,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語言具有思想性?
首先,挖掘文本的思想。教科書中所選的課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在備課時積極探索,尋求更有價值的知識,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給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比如莊子的《尊生》,我們在講授時,就要告訴學生尊重自己的生命,并聯系現實生活中青少年自殺等現象,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珍貴。
其次,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總結這一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中,我們在結束一課時,總是習慣總結這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這一環(huán)節(jié),找到與文本相關的思想理論,對學生進行一番思想教育。
最后,利用寓言故事。語文教師必須知識淵博,如此,你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的關注。那么,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故事,不失為一種教學手段。利用寓言故事,不僅會使課堂教學精彩出眾,更能讓學生從故事中學到更多有用的人生智慧。
總之,課堂教學千變萬化,而我們的教學語言也需千變萬化,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使學生形成語文學習的內驅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