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作為數據資源和信息資本的大數據技術對公共管理的影響越來越大。在當前的數據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應運而生,相關技術為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公共服務提供了機會,增強了應對輿情危機的能力,滿足了人們的更多需求,但也面臨著實踐手段單一,數據不夠豐富和開放,數據嚴重失真等問題。本文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模式,以期為當前公共管理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公共管理;創(chuàng)新模式
由于近年來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社會逐漸進入后工業(yè)時代,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治理體系,但該方面的實踐發(fā)展比較晚,體制不成熟。社會治理的要求不能與世界發(fā)展潮流背道而馳,推進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設是未來公共管理的重要方向。同時,轉型期間的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調整,各種矛盾層出不窮,給中國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不斷開展公共管理理論創(chuàng)新,并發(fā)揮其指引作用,促進實踐的發(fā)展。我們不僅要認真分析和研究西方的理論框架,而且要認清各種理論的優(yōu)缺點,努力利用大數據時代的技術優(yōu)勢實現(xiàn)公共管理的跨越式發(fā)展。
1大數據時代的內涵及其特點
大數據不是數據大小的簡單定義,而是利用大量數據來表達信息的技術。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推動力,我們的生活正在因為它的到來而隨之變化。借助與之相關的數據手段,通過相關技術的實際應用,實施相應的數據戰(zhàn)略,由此可以使數據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助推力。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利用,可以加快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發(fā)展。
大數據時代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數據量十分龐大。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已成為重要的數據采集平臺,各種數據進行交匯,信息的篩選難度加大。其次,數據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不盡相同。比如圖像,地理位置,音頻,視頻,網絡日志等等,都可以成為數據的表現(xiàn)形式。第三,數據的價值非常低。在大數據時代,數據高度分散,單位密度數據值相對較低。
2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領域的新變化
首先,提供了質量更高、效率更快的公共服務。同時,政府行為處于網絡監(jiān)督之下,公共服務的供給更為活躍。通過大數據可以完成相應的跟蹤評估行動,由此對其質量進行分析,提高服務效果。
其次,應對公共輿情危機的能力得到加強。目前,中國社會的各種復雜因素交匯,隱藏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突發(fā)公共輿情危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由于突發(fā)事件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處理輿情事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社會治理能力。
最后,可以更好地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個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越來越明顯,社會生活更加開放和迅速,當代個體也呈現(xiàn)出多維和異質特征[1]。越來越細致的數據挖掘為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
3問題分析與解決
3.1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的挑戰(zhàn)
(1)可行性不強,實踐手段單一化?,F(xiàn)代公共管理技術由于其前瞻性特點,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樂于采取的可行性技術。但是,這些管理技術在公共管理實踐中的作用并不明顯,這些公共管理技術和平臺更多時候只是作為政府績效的唯一指標,并未達到推進公共管理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的目標。公共管理目前仍然是保守和單一僵化的系統(tǒng),并不利于推進公共管理的優(yōu)化。近年來上海地區(qū)的踩踏事件,廈門PX事件,香港奶粉限購令,延遲退休糾紛,城市管理執(zhí)法和地方政府強制征地拆遷等等各種事件表明政府所運用的公共管理方法過于簡單粗暴,雖然履行了公共管理職能,但也使得人們開始質疑政府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手段。
(2)管理部門缺乏大數據意識,數據不夠豐富和開放。首先,就大數據技術而言,中國的起步較晚,投入力度也不夠。我們的管理部門仍然缺乏數據意識,數據采集能力差,數據量小。近年來,我國所發(fā)生的一些群眾性事件,有些問題是由于政府不適應數據決策,缺乏研究輿論的能力,錯過了處理公眾輿論的最佳時機,從而陷入被動的位置。上海外灘的踩踏事故實際上是可以避免的[2]。事故似乎是一場意外,但事實上這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可以根據手機的流量來判斷人的密度,但由于缺乏大數據思考方式,預防工作沒有做好,最后造成了悲劇的發(fā)生。
(3)數據失真現(xiàn)象嚴重,存在應用隱患。例如,在目前的績效評估體系下,部分官員往往想要通過編造虛假數據來獲得晉升的機會。例如,GDP增加了多少,稅收增加了多少。由于評估指標過于單一,并受到自身經濟資源的限制,許多人對真實數據并不滿意,他們往往會鋌而走險,采取虛報數據的方式。二零一二年,位于廣東地區(qū)的橫欄鎮(zhèn),其工業(yè)總產值只有二十二點二億元,但編制的年度報告顯示,工業(yè)總產值高達85.1億元。也就是說,該鎮(zhèn)的工業(yè)總產值無形之中“增加”了將近60億元,報告的產值幾乎是實際產值的3倍。同時,數據時代的個人毫無隱私可言,很多時候都會受到監(jiān)控,國家安全也受到了威脅,應用隱患明顯。
3.2 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的創(chuàng)新模式分析
(1)填補大數據立法空白,維護數據安全。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個人數據隱私立法滯后。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fā)展既為公共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時也顯示出政府在維護數據安全和填補數據立法方面的空白。因此,未來還需建立和完善數據安全體系,引入相關法律,法規(guī),發(fā)揮法律規(guī)范的導引作用,對組織和個人數據的使用做出規(guī)定,規(guī)范數據類型和用途,數據的采集和加工需要建立標準化,通過立法規(guī)范使其回到良性道路[3]。在數據安全立法的過程中,應定義數據存儲的時間限制,并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目的的數據定義相應的存儲限制,超出規(guī)定范圍的數據要確保不會用于任何有危害的行為,并確保個人數據的“被遺忘權”。
(2)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做好輿論分析。輿論監(jiān)督與分析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和功能,通過信息收集渠道的建立,擴大具有公信力的公眾輿論分析平臺,涵蓋輿論宣傳、評價,輿情報告,輿情處置等功能。在信息收集渠道的幫助下,首先通過輿情分析功能,可以及時收集和追蹤互聯(lián)網上的熱點話題,對重要的輿論事件及時進行研究。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輿論引導,收集,分析和解讀官方文件,做好信息處理,傳播有益內容;最后,通過輿情評價和輿情處理功能,可以發(fā)布相關報告,并在第一時間對處理情況進行反饋[4]。
(3)加強社會公共管理數據平臺建設。各級政府要在實踐過程中加強社會公共管理數據平臺和主體的建設。例如,通過改造路燈微基站,構建數據采集平臺,以地下空間形式建設大型數據服務器存儲平臺[5]。通過社會公共管理數據平臺和主體的建設工作,以智能城市建設,數據增值服務和智能化等形式開發(fā)基于相關技術手段的新型社會公共管理模式,為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公共管理服務做出貢獻。政府方面應該開發(fā)與之相關的技術,建立相應的資源平臺,并提升其使用效率,公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瀏覽器和手機移動終端訪問政府網站,建立相應的推送機制,釋放大量原始數據的使用價值,使數據資源得到優(yōu)化和利用。
4結束語
為適應當前社會公共管理的需要,中國地方政府大力推進大數據社會公共管理組織體系建設,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我國的公共管理產生了諸多影響,促進了社會公共管理的建設,提升了公共管理的透明度,社會公共決策更加合理?;诖髷祿r代的社會公共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工作也在不斷推進,應建立相應的數據收集,分析反饋平臺,對社會輿論及時進行控制,不斷加快數據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鄔賀銓.大數據時代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經貿,2013(6):16-19.
[2]唐秋偉.社會網絡結構下的多元主體合作治理[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27-29.
[3]喬福龍.中國治理模式的特色與成長邏輯——基于公共治理的視角[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4):47-52.
[4]王永光.布坎南公共選擇理論的政治哲學研究[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156-162.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4版.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31-132.
作者簡介:郝宇華,中央財經大學行政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