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楊 光(鄭州頤和醫(yī)院藥學部,河南鄭州450000)
肺結核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肺部疾病,臨床治療中由于選用藥物或劑量不當,易導致結核分枝桿菌產生耐藥性而轉變?yōu)槟投嗨幏谓Y核,且近年來患病率逐漸增加,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1]。相關研究表明,耐多藥肺結核主要與基因突變、藥物聯合應用等因素有關,故尋求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藥物尤為重要[2]。國外研究表明,喹諾酮類藥物可作為臨床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的首選治療藥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是常用藥物,但臨床對二者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療效孰優(yōu)孰劣尚未明確定論[3-4],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左氧氟沙星與莫西沙星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痰菌轉陰及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耐多藥肺結核患者1 100例,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0例。觀察組中男298例,女252例;年齡23~59歲,平均(40.68±5.14)歲;病程 0.7~3.8 年,平均(2.13±1.03)年。對照組中男306例,女 244例;年齡22~59歲,平均(40.72±5.16)歲;病程0.8~3.8年,平均(2.15±1.06)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ng/mL)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ng/mL)
注:-表示無此項
TNF-α組別對照組觀察組n IL-6IL-1治療后117.84±12.47 86.25±15.24 37.623 0.000治療前273.65±23.54 273.72±23.56 0.049 0.961 t P 550 550--治療前178.65±14.78 178.73±14.67 0.090 0.928治療后182.03±15.42 151.34±14.26 34.269 0.000治療前32.84±5.23 32.86±5.25 0.063 0.950治療后25.14±3.54 18.41±3.28 32.705 0.000
1.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1.2.1 納入標準 入組患者均經胸部X線片檢查確診為肺結核,且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對2種及以上抗結核菌藥物耐藥;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研究內容,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史。
1.1.2.2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精神疾病,存在溝通障礙;妊娠、哺乳期女性;合并嚴重心、腎、肝等重要臟器疾??;治療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阿米卡星、利福噴汀、對氨基水楊酸鈉、丙硫異煙胺等基礎性抗結核類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鹽酸左氧氟沙星片(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治療,0.4 g/d;觀察組采用鹽酸莫西沙星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口服治療,0.4 g/d。2組均持續(xù)治療12個月。
1.2.2 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12個月后評估2組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痰菌檢查結果為陰性,X線片結果顯示空洞完全閉合且病灶吸收干凈;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痰菌檢查結果為陰性,X線片結果顯示空洞縮小、病灶有明顯吸收;無效:痰菌檢查結果為陽性,臨床癥狀、空洞、病灶均無明顯改善??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痰菌轉陰率:分別于治療后4、8、12個月取2組患者痰液進行痰菌培養(yǎng)檢查,記錄2組痰菌轉陰率,判定標準為連續(xù)3次以上均未檢出痰結核分枝桿菌。(3)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2個月后取2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取血清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IL-1等炎癥因子水平。(4)不良反應:記錄 2組治療期間白細胞減少、胃腸道不適、肝功能受損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55%(487/550),其中顯效 286例(52.00%),有效 201例(36.55%),無效 63例(11.4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36%(442/550),其中顯效163例(29.64%),有效279例(50.73%),無效 108例(19.64%)。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022,P=0.000)。
2.2 2組不同時間段痰菌轉陰情況比較 2組治療4、8個月后痰菌轉陰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后觀察組痰菌轉陰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不同時間段痰菌轉陰情況比較[n(%)]
2.3 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各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TNF-α、IL-6 及 IL-1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4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82%(10/550),其中白細胞減少2例,胃腸道不適7例,肝功能受損1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6%(13/550),其中白細胞減少3例,胃腸道不適8例,肝功能受損2例。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00,P=0.527)。
肺結核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近年來,隨著化學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患者不遵從醫(yī)囑用藥等因素導致耐藥性肺結核患病率逐漸增加,且疾病具有較高的傳染率,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極大危害[5-6]。目前,臨床通常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治療該疾病,但臨床療效不盡如人意,且不良反應率較高,增加患者痛苦。故尋求合理的治療方案對提高痰菌轉陰率及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7]。
近年來,隨著臨床醫(yī)學的不斷研究進展,推薦使用二線注射劑和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耐多藥肺結核具有較強的抗結核分枝桿菌活性,可通過抑制DNA螺旋酶從而抑制結核桿菌的活性,同時與其他治療藥物共同協作發(fā)揮抗結核作用,且無交叉耐藥作用,從而提升臨床療效[8-9]。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是首選的治療藥物,其中左氧氟沙星通過抑制DNA解旋酶的活性,誘導其解離,阻斷細胞復制合成,從而導致其死亡,但由于其病原菌旋轉酶易出現基因突變,長期用藥易導致耐藥菌產生,從而降低治療效果[10-11]。莫西沙星屬于第四代喹諾酮類廣譜抗菌藥,具有抗菌活性強、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較長等優(yōu)點,口服后通過抑制細菌DNA的復制和轉錄,從而導致肺泡內外細菌死亡,且同服一、二線抗結核藥物具有協同作用,減少藥物間相互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2個月后總有效率、痰菌轉陰率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莫西沙星可提高耐多藥肺結核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高。臨床研究發(fā)現,炎性反應在損傷肺功能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2]。其中IL-6是一種炎癥調節(jié)因子,可刺激內皮細胞分泌大量白細胞趨化因子,導致肺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從而降低肺功能;TNF-α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是機體免疫中重要的細胞因子,機體感染結核桿菌后,誘導其他抗結核細胞因子的釋放及巨噬細胞的凋亡,TNF-α水平增高越明顯,表明感染越嚴重;IL-1具有促進T細胞增殖、巨噬細胞活化等作用,與TNF-α協作可進一步加重炎性反應,損傷患者肺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TNF-α、IL-6及IL-1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莫西沙星可改善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機體的炎癥因子水平,抑制病情進展。
綜上所述,相較于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的效果更為明確,可提高痰菌轉陰率,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