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孫競
(1.江蘇省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江蘇 無錫 214002;2.無錫市第八人民醫(yī)院內(nèi)科,江蘇 無錫214000)
一直以來,臨床多采用頸椎牽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而近年來,運動療法在頸椎病的治療效果也得到國內(nèi)學者一致認可,頸肌功能訓練是頸椎病防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案[1]。本文主要探討頸肌強度訓練聯(lián)合頸椎牽引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頸部肌肉表面肌電信號的影響,并展開臨床對照性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03-2017-11我院收治的78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中,男、女各19、20例,年齡38-65歲,平均(49.87±5.27)歲;病程 2-20個月,平均(11.21±3.12)個月。觀察組中,男、女各 18、21 例,年齡 35-65歲,平均(50.12±5.24)歲;病程 3-20個月,平均(11.58±3.11)個月。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保守治療和頸椎牽引治療,常規(guī)保守治療包含脫水、消炎鎮(zhèn)痛和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同時實施頸椎牽引治療,采用頜枕吊帶坐位或臥位牽引,牽引力方向應與軀干成前傾10-30°,牽引重量開始為 3-5 kg,后逐漸增至 6-10 kg,30 min/次,每隔一天一次,15次為一個療程,持續(xù)治療2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聯(lián)合頸肌強度訓練,患者取直立位,兩腳分開與肩部同寬,a:頭正直位,兩臂在體側(cè)自然垂直,兩肩緩慢向上聳起,與此同時頸椎向下縮,維持4 s,放松還原后休息4 s(記為1次);b:頭正直位,下頜向后微收,雙手叉腰,兩臂用力向后,盡力采用兩肩胛骨向脊柱靠攏,頭頸向上拔(靜止用力),維持 4 s,放松后還原休息 4 s(記為 1 次);c:頭正直位,兩手十指交叉掌面放在頸椎后部正中(或后枕部),頸椎與雙手同時抵抗,靜止用力,維持4 s,放松還原后休息4 s(記為1次);d:頭正直位,雙手掌根部相對,托住下頜部,兩手四指相對抱住面頰部,下頜部與雙手相抵抗,靜止用力,維持4 s,后放松還原后休息 4 s(記為一次;上述 a、b、c、d 四個動作每個訓練20次,每天3-5個,持續(xù)堅持訓練2個月。
①治療前后兩組頸部肌肉表面肌電信號變化,選用表面肌電分析反饋儀(紹興市聯(lián)合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型號:UMI-SE-I)測定表面肌電信號,受試者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開始記錄表面肌電信號,對肌電基線情況進行觀察,15 s后結束收集數(shù)據(jù),所有收集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EMG分析軟件進行處理,以AEMG、MF作為評估指標。②治療前后兩組簡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評分比較,簡化McGill疼痛量表含疼痛分級指數(shù)(PRI)[含感覺(33)、情感(12),評分越高越差]、目測類比定級法(VAS,0-10分,評分越高越差)、現(xiàn)有疼痛強度(PPI,0-5,評分越高越差),總分=PRI+VAS+PPI,總分越高預示著疼痛越嚴重。③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和復發(fā)率比較。頸肩部疼痛和上肢麻木消失為痊愈;頸肩部疼痛和上肢麻木感明顯減輕,但仍有頸酸不適感為有效;治療后未達到痊愈、有效標準或病情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復發(fā):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頸肩部明顯疼痛麻木感,MRI檢查有典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xiàn)。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s)表示,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和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AEMG較治療前明顯降低,MF明顯升高,且治療后觀察組的變化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1),見表 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頸部肌肉表面肌電信號變化(±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頸部肌肉表面肌電信號變化(±s)
注:與治療前相較,均①P<0.01
組別 AEMG(μV) MF(Hz)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9) 4.08±1.33 2.16±0.90① 55.23±8.36 90.36±10.56①對照組(n=39) 4.10±1.30 3.17±1.06① 54.98±8.40 78.68±9.17①t值 0.067 4.536 0.132 5.215 P 值 >0.05 <0.01 >0.05 <0.01
治療后,兩組簡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治療后觀察組的降低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1),見表 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簡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評分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簡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較,均①P<0.01
組別 簡化McGill疼痛量表評分 ND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9) 25.11±8.33 9.16±2.90① 25.23±7.36 8.98±4.56①對照組(n=39) 25.12±8.32 14.17±3.01① 24.98±8.01 12.68±6.17①t值 0.005 7.486 0.144 3.012 P值 >0.05 <0.01 >0.05 <0.01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頸椎病是國內(nèi)發(fā)病率最高的骨科疾病,約超過2/3頸椎病為神經(jīng)根型,病理基礎為頸椎間盤病變累及神經(jīng)根,其病機較復雜。近期相關學者指出,頸椎生物力學的失衡是頸椎退行性病變的重要機制[2]。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頸部肌肉功能水平下降趨勢,而提高頸部肌肉功能水平以恢復頸椎動力平衡,可較好地緩解臨床癥狀,因而頸部肌肉功能改善程度已然成為評估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的重要指標[3]。
目前臨床對本病治療方案不少,雷龍等[4]采用自重頸椎牽引裝置治療頸椎病,對改善臨床癥狀有明確效果;張斌等[5]研究表明,頸部伸屈肌群靜力增強訓練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增強其頸椎穩(wěn)定性,不僅近期效果明顯,且有效降低遠期復發(fā)率,證實了運動訓練在頸椎病患者中的確切療效。本文在既往文獻基礎上,探討頸肌強度訓練聯(lián)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頸部肌肉表面肌電信號指標AEMG降低、MF升高較對照組明顯,而簡化McGill疼痛量表評分和NDI評分降低幅度較對照組明顯,并且治療后觀察組臨床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初步證實了頸肌強度訓練聯(lián)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優(yōu)勢較頸椎牽引更為顯著。頸椎牽引是頸椎病患者治療的重要手段,患者頸椎牽引過程中通過力學效應使椎間隙增寬,借助持續(xù)牽引作用使髓核還納,有效減輕突出物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及刺激,改善頸椎功能,使頸椎間歇呈負壓狀態(tài),促進水分、氧離子和組織液回流,有效減輕炎性反應,從而減輕患者疼痛[6]。AEMG、MF是反映頸部表面肌電信號的重要指標[7],治療后觀察組AEMG、MF變化較對照組明顯,提示頸肌強度訓練聯(lián)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時,在改善患者頸部肌肉功能方面效果更為明確,這與頸肌強度訓練過程中,以肌肉主動收縮和抗阻訓練為主,在激活肌肉同時有效重建或提高頸椎穩(wěn)定性有關[8]。頸肌強度訓練中肌肉在收縮、抗阻及牽伸等縮頸及前后抗阻運動時,頸椎幾乎處于不動狀態(tài),有效降低因頸椎運動所致潛在風險;頸部肌肉是頸椎重要動力平衡穩(wěn)定部位,其在頸部伸、屈肌群對頸椎的穩(wěn)定和功能尤為重要,因此通過頸椎牽引和頸肌強度訓練可有效減輕頸椎功能障礙,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長期堅持頸肌強度訓練不僅可取得顯著的近期效果,且可提高其遠期療效,降低復發(f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