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建軍,吳海輝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骨科,上海 201700)
微創(chuàng)經(jīng)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內(nèi)固定術(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是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1]。然而有研究顯示,MIS-TLIF術后翻修率高達6.5%-14.2%,不僅嚴重影響了手術效果,還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2]。近年來,有報道顯示,超重與肥胖會對機體骨骼、肌肉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造成較大的影響[3],那么,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較高是否會影響MIS-TLIF術后的翻修發(fā)生率?為此,本研究選取了180例行MIS-TLIF手術的患者作為對象,深入分析了BMI對MIS-TLIF手術療效及術后翻修的影響。
選取2013-04-2016-04我院收治的180例MIS-TLIF手術患者作為對象,其中男105例,女85例,年齡 47~75歲,平均(56.8±10.3)歲;病程 7個月-10 年,平均(5.9±1.6)年;疾病類型:腰椎間盤突出癥94例,腰椎管狹窄58例,腰椎滑脫癥28例;手術節(jié)段:L3-418例,L4-5119例,L5-S143例。
所有患者手術均由同組高年資醫(yī)師完成。對患者進行全麻,取俯臥位,于病變較為嚴重側沿病椎上下椎弓根的體表連線切開一長約3 cm的縱向切口,實施椎間盤切除,清理椎間隙,使椎間盤、神經(jīng)等組織充分暴露并將髓核取出。用刮刀清理椎間隙,將碎骨置入并于單側置入大小合適的Cage融合器,X線確認位置無誤后,于上、下椎體的椎弓根經(jīng)皮置入2枚螺釘,穿入連接桿連接螺釘尾端并擰緊。X線再次確認固定物固定牢固后取出器械,電凝止血,放置引流管并依次關閉切口。
依據(jù)患者BMI指數(shù)進行分組,其中,BMI<25 kg/m2者納入正常組,25 kg/m2<BMI<29.9 kg/m2納入超重組,30 kg/m2<BMI<34.9 kg/m2納入輕度肥胖組,BMI≥35 kg/m2納入中重度肥胖組。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
①一般資料: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診斷疾病和手術節(jié)段等資料,并采用改良Charlson合并癥評分系統(tǒng)[4]評價患者合并癥情況,得分越高患者合并癥情況越嚴重;②臨床指標: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隨訪期間翻修情況;③疼痛及功能情況:分別在術前、術后6個月時,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疼痛情況,分值越高則患者疼痛程度越重,使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價患者腰椎功能狀況,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腰椎功能越差。
180例中,9例(5.0%)失訪,最終納入171例、隨訪時間均≥2年。171例患者依據(jù)BMI指數(shù)分組,其中,73例(42.7%)納入正常組,46例(26.9%)納入超重組,29例(17.0%)納入輕度肥胖組,23例(13.4%)納入中重度肥胖組。各組間改良Charlson合并癥評分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性別、年齡、診斷疾病和手術節(jié)段的組間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171例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7例,包括切口感染3例,硬膜破裂4例,均經(jīng)對癥治療后痊愈;13例患者術后因出現(xiàn)復發(fā)性的腰痛或伴腿痛,再次予以翻修手術。各組間手術時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翻修率相比,差異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末次隨訪時,各組VAS評分、ODI評分較術前均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同期組間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各組基線資料比較
表2 各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各組間治療前后VAS與ODI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前相比,*P<0.05
項目 正常組(n=73) 超重組(n=46) 輕度肥胖組(n=29) 中重度肥胖組(n=23) P值VAS評分 術前 7.39±0.98 7.61±1.02 7.50±1.09 7.18±1.05 0.517末次隨訪 2.15±0.47* 2.38±0.56* 2.33±0.51* 2.29±0.48* 0.833 ODI評分 術前 28.05±5.15 27.54±4.85 28.49±5.04 27.98±4.67 0.479末次隨訪 12.07±4.33* 11.58±3.97* 12.11±4.14* 11.94±4.30* 0.736
相關性分析顯示,BMI水平與改良Charlson合并癥評分、手術時間呈正相關(P<0.05),而與翻修率之間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BMI水平與手術療效、翻修率的相關性分析
一直以來,有關BMI對脊柱外科手術療效的影響都存在較大爭議,有研究認為,高BMI是脊柱外科手術圍手術期多種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7],甚至會導致患者術后翻修率上升;但也有研究顯示,肥胖并不會導致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升高[8]。本研究顯示,就MSI-TLIF手術本身而言,BMI較高的患者與BMI正常或較低的患者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沒有顯著差異(P>0.05),但手術時間明顯增加,且BMI水平與手術時間呈正相關(P<0.05)。既往文獻也表明,肥胖患者在脊柱手術過程中失血量更大、手術時間更長[9],這與本研究所得結果基本一致。雖然MIS-TLIF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但由于高BMI的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較厚,手術部位暴露較為困難,Cage植入也需要更長時間,因此勢必會延長手術時間。
此外,本研究顯示正常組、超重組、輕度肥胖組和中重度肥胖組2年內(nèi)的翻修率分別是8.2%、6.5%、6.8%和8.6%,相關性分析顯示BMI水平與翻修率無關(P>0.05,表4)。也有部分研究顯示,高BMI會使脊柱手術翻修率升高[10],但這些研究中大多都納入了接受長節(jié)段開放式手術的患者,并不能代表MIS-TLIF這種微創(chuàng)手術。一項針對脊柱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分析結果認為,相對單節(jié)段手術,多節(jié)段的脊柱手術會對脊柱關節(jié)的正常結構產(chǎn)生更大的損傷,這些結構在脊柱的穩(wěn)定性中起著關鍵性作用[11]。故即使多節(jié)段手術得出高BMI會導致術后翻修率升高,其結論也無法推及MIS-TLIF。另一方面,部分研究在術中雖然對患者進行了椎板減壓但并未進行融合,故容易出現(xiàn)再發(fā)性腰椎間盤突出癥這一翻修指征[12]。國外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對比腰椎單純后方減壓與融合術后的臨床效果發(fā)現(xiàn),行單純后方減壓的患者在術后6個月內(nèi)腰痛再發(fā)率明顯上升,并認為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在于減壓術后腰椎后方不穩(wěn)定[13],同樣佐證了本研究的觀點。此外應注意的是,雖然本研究表明,BMI與MIS-TLIF手術的翻修率無明顯相關性,但與術前的Charlson合并癥評分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01,表4),提示BMI指數(shù)越高,則患者術前的合并癥越嚴重。因此,BMI指數(shù)較高者應嚴格掌握其手術指征,術前應通過會診,將各項合并癥控制在穩(wěn)定指標后方可進行手術,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高BMI患者在接受MIS-TLIF時需要更長的手術時間,但在術后翻修率上無需比BMI正常者承受更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