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張兵,鮑亮,康晉
(西安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陜西 西安 710038)
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1],近年來,臨床多采用C3-7單開門椎板成形術治療,但術中對頸椎損傷較嚴重,術后易導致頸椎活動受限,出現(xiàn)頸項部疼痛[2]。而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具有損傷小、操作簡單、視野開闊的優(yōu)點,可有效達到減輕脊髓壓迫的效果。我院對部分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取得滿意療效。
自2013-01-2015-01,選取我院就治的74例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43例,女31例,年齡 43-72歲,平均(56.71±4.24)歲;病程 5個月-4年,平均(1.51±0.42)年;病變節(jié)段:3節(jié)段 29例,3個以上節(jié)段45例。將74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1.2.1 研究組 采用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氣管插管全麻,取仰臥位,頭部用顱骨支架進行固定;②取頸后正中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韌帶,然后對雙側椎旁肌進行剝離,暴露棘突及椎板;③將棘突從根部剪去,并在全部的棘突根部打孔,將左側及右側椎板分別作為開門側及門軸側,在開門側的位置,磨斷椎板全層,切除椎板間黃韌帶,使脊椎充分減壓;在門軸側的位置,從小關節(jié)突內側緣向外層椎板依次磨除,開門寬度約1.5 cm;④縫合兩側留下的棘突,放置引流管,最后逐層縫合切口,手術完成。
1.2.2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C3-7單開門椎板成形術治療,全麻,取仰臥位,用頭架將頭部固定后,選后正中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等直至棘突及椎板暴露,盡量保留C3、C7棘突及肌肉韌帶,用拉鉤拉開肌層,將翻轉的椎板固定在關節(jié)上,并用椎板鉗除去上下節(jié)段椎板,獲得充分減壓后,放置引流管,最后逐層縫合切口,手術完成。兩組術后均給予抗感染及營養(yǎng)支持治療,頸圍固定3個月。
對比并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隨訪1年,采用日本矯形學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3]對兩組手術前后神經功能進行評分。改善率=(隨訪評分-術前)/(正常評分-術前)×100%。采用X線片及MRI檢查,對比兩組手術前后頸椎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同時測量兩組手術前后頸椎矢狀序列的變化,計算兩組手術前后頸椎曲度指數(shù)(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JOA評分改善率、ROM丟失度及CCI丟失率比較用(±s)描述,并行t檢驗,兩組性別、術后并發(fā)癥及病變節(jié)段用“率”描述,并行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81%,略低于對照組的 24.32%(P>0.05),見表 2。
研究組術后JOA評分改善率為(66.82±21.36)%,對照組為(63.82±16.47)%,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3。
研究組ROM丟失度明顯小于對照組,CCI丟失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表2 兩組手術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表3 兩組JOA評分改善率(±s)
表3 兩組JOA評分改善率(±s)
組別 例數(shù) JOA評分(分) 改善率(%)術前 術后研究組 37 8.14±3.46 14.06±4.13 66.82±21.36對照組 37 8.21±2.74 13.82±2.06 63.82±16.47 t—0.096 0.316 0.677 P—0.923 0.753 0.501
目前,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方式較多,其目的主要是對患者病變進行減壓。由于傳統(tǒng)手術方式是對患者采用C3-7單開門椎板成形術治療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傷,術后極易發(fā)生軸性疼痛、切口感染、神經根麻痹等并發(fā)癥,有相關研究表明[4],在傳統(tǒng)C3-7單開門椎板成形術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對多節(jié)可有效緩解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受壓情況,有效提高其手術治療效果。
表4 兩組ROM丟失度及CCI丟失率比較
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主要是通過對兩端椎板進行部分切除,中央行椎管擴大成形術,注意保留椎板的橫向連接,對脊髓的損傷較小,可有效減少術后軸向癥狀的發(fā)生。同時,該術式術后縫合棘突,可減少對頸半棘肌的傷害,從而保護患者頸椎后椎體的正常功能,具有減少椎體破壞,維持椎體后柱穩(wěn)定性,解除受壓脊髓的優(yōu)點。其原理是通過擴大椎管,使脊髓向背側移位,從而達到消除脊髓受壓的效果[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較對照組更少,研究結果與宋曉輝[6]的報道相似。結果表明,采用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可有效縮短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兩組術后JOA評分改善率比較無顯著差異,石發(fā)勇等[7]也證實這一觀點。說明采用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與采用傳統(tǒng)術式具有相同的減壓效果,神經功能恢復均較好。從本研究中可知,在ROM及CCI方面,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對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采用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在恢復患者神經功能的同時,還可改善患者活動度及頸椎曲度,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意義重大。因此,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可作為臨床最佳的術式。
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的適應證為:①脊髓受壓節(jié)段在3個及其3個以上;②頸髓前后受壓,呈串珠狀改變;③心肺功能正常,可耐受手術;④有黃韌帶骨化等后方壓迫者。為進一步提高手術成功率,在行改良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將神經癥狀較重的一側作為開門側;②開門范圍應超過壓迫節(jié)段,以防止減壓后脊髓膨隆而造成新的壓迫出現(xiàn)[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