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醫(yī)科大學/臺灣中山大學
許 明
香港嶺南大學/遵義醫(yī)科大學
田 野
提 要: 《推背圖》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但長期以來,此書的譯介問題卻很少受到學界關注。本文在發(fā)現無名氏英譯的《推背圖》后,經詳細考證,確定了譯者為晚清時期著名傳教士李提摩太,其底本為帶有東海野人序言的明系版本。李氏《推背圖》譯本不但選本獨到,誕生時間最早,還早于底本17年公開出版,從而形成了中國典籍翻譯史上獨特的“我生君未生”現象。
本文為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項目“《推背圖》及其英譯研究”(編號: 2015QN10)和貴州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醫(yī)學院校‘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編號: 2014C027)的階段性成果。文章撰寫和修改過程中,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Bernhard Führer教授、臺灣中山大學外文系張錦忠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張健教授、復旦大學翻譯系陶友蘭教授、王建開教授以及兩位匿名評審專家先后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一并致謝。
《推背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文學價值,但它的英譯問題至今仍很少受到學界關注。實際上,《推背圖》的譯介史已經有150年之久[注]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最早翻譯《推背圖》的人是英國人曼根氏 (Mancon),時間是1867年。見清溪散人編《中國預言》序言頁一。,譯介語言涉及德、法、日、英四種(許明,2016),英譯本也已經有五個之多[注]除本文討論的李提摩太譯本外,《推背圖》一書還有另外四個英譯本: 1) Charles L. Lee全譯本。書名為The Great Prophecies of China,1950年紐約Franklin Company出版。2) Am-Chi全譯本。書名為Ancient Chinese Prophecies Till the End of the World,2000年美國Author House出版,2001年和2008年再版,第三版譯者姓名變更為Ruan Pui-Hua。3) Alex Chiu節(jié)譯本,翻譯了金批本第39—60象。標題為Future Prophecies Using I-Ching,2001年登載于美國網站。4) Vargas全譯本,書名為The Military Prophecies of China,2007年加拿大Vision Press Films出版。。而且相對其他典籍,此書的內容、形式以及傳播歷程都可謂相當獨特,其譯介問題存在較多的探索空間和較高的研究價值。
筆者在發(fā)現無名氏《推背圖》英譯本的基礎上,經過考證,證實了譯者為晚清時期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注]詳見本文“滄?,F遺珠——譯本發(fā)現及譯者考證”部分。。由于目前尚未見有文獻提及李提摩太英譯《推背圖》一事,李提摩太的傳記、回憶錄及其他海內外文獻和相關工具書也未發(fā)現有關記載[注]王爾敏的《中國文獻西譯書目》里有《推背圖》Charles L. Lee譯本的條目,但未提及李提摩太譯本;袁同禮的《西文漢學書目》提到了李提摩太翻譯的《西游記》,但不曾提到他翻譯《推背圖》。,由此推斷,此發(fā)現在國內外尚屬首次。
《推背圖》相傳為唐朝袁天罡、李淳風所作,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見于正史記載、有據可考的古代預言書籍[注]《推背圖》最早見載于敦煌殘卷之唐代《大云經疏》(S2658號和S6502號)。宋代莊綽的《雞肋編》及南宋岳珂的《桯史》〈藝祖禁讖書〉中對它也有提及。它的體裁為長篇預言詩。出于方便的考慮,本文談到的“預言”和“預言詩”,均未加引號。之一?!锻票硤D》版本眾多,據最新的研究,有至少48個版本(翁常鋒,2013: 274-285)。但實際上,這些版本無外乎出自兩大系統(tǒng),一為清末版本,即1915年公開刊行的清宮秘藏金圣嘆批注本(簡稱金批本),獨此一本。另一個是明系版本[注]這些版本多半帶有明朝人士序言,但果真為明代傳本還是清人假托,尚待考證。倫敦大學傅熊教授(Prof. Bernhard Führer)并不認同它們確系明代傳本,稱之為“Pseudo-Ming edition”。詳見傅熊教授給本人的郵件,2016年12月12日。本文稱其為明系版本,只是出于方便、并與金批本做區(qū)分的考慮。,此版本種類眾多,各版本內容差異較小,順序差異較大。根據年代和內容,可以細分為臺灣藏彩繪明抄本、姚廣孝序本、肅親王藏本、東海野人序本等等。兩大系統(tǒng)的《推背圖》內容差異很大。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漢學教授傅熊(Prof. Bernhard Führer)(2006)曾指出,《推背圖》一書存在一個早期的英譯本,書名為PushHimOut!,or:ABookofChineseProphecy,出版地為上海,譯者不詳。本人遂以此書名為關鍵詞,在各大網站查詢。查詢結果表明,此書西方主流圖書館(如大英圖書館及一些著名大學圖書館等)皆有收錄,但相關館藏信息均未列出譯者姓名,疑是缺少譯者信息,無法判斷所致。美國亞馬遜網站也有同名書籍出售,介紹信息顯示,此書為2015年重印本,但原出版年代及譯者信息不詳。此外,美國俄勒岡大學圖書館網站提供此書的電子掃描版免費下載[注]見http: //purl.library.uoregon.edu/e-asia/ebooks/read/pushout.pdf。。此版本具體樣貌如下:
此書共32頁,上方空白處靠右位置以打孔方式標記出Univ. of California字樣,顯示原為美國加州大學圖書館館藏。此書無目錄,也無任何附錄和術語表。除了封面和扉頁之外,全部內容為三篇序言和18頁正文,正文部分即為67象《推背圖》的英語譯文。封面和扉頁設計基本相同,均繪制了一副畫,畫中一滿清裝束的小孩推一將軍,似乎要將其推走,正合標題“Push Him Out”[注]《推背圖》書名的由來,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為相傳李淳風寫到最后一象時,袁天罡輕推其背,提醒不要再寫,遂以此作書名。另外,臺灣學者王見川等人認為,此書原名《稚背圖》,即小兒都能背誦的讖謠和圖謠,因避唐高宗李治之諱,改“稚”為“推”(王見川a,2010: 7)。此處譯者將《推背圖》書名譯為“Push Him Out”,明顯是受了晚清時期中國民間反滿排外情緒的影響,希望借機表達對這種盲目排外的不贊同。譯者序言頁有相關論述,此處不贅述。大英圖書館對此譯本的標注為“Political Pamphlet”。之意(見圖1)。封面下方有一行斜體字:Printedatthe“ShanghaiMercury”O(jiān)ffice,標明了出版地和出版機構。三篇序言均為英文,分別為譯者序、The Wild Man序和袁天罡(Yuen Tien-kan)序的英譯文。在譯者序言末尾,標明了出版時間為1895年4月,地點為上海。但譯者簽名處是空白(見圖1)。
此書正文部分第一頁寫明了標題為“Chinese Prophecies (Push Him Out Illustrated) or Golden Key to Open the Lock of Heaven”,然后標出了原作者及寫作年代: Yuen Tien-kan (A. D. 643) 。接下來是《推背圖》67象預言詩的英語譯文。每一象的譯文均包括三部分: 一為序號,如第一象就譯為 “Sketch 1”,直到最后一象 “Sketch 67” ;一為原文圖片描述文字的英譯;一為原文預言詩的英譯。另外,譯者給第3象和第5象的譯文另加了注釋,其余65象均未加注。整書樣貌,大致如此。另需指出的是,此書不僅譯者序言末尾處沒有簽名,通篇也無任何有關譯者的信息,或許這就是傅熊教授和各大圖書館與出版商均無法判斷譯者身份的原因。
圖1. 加州大學版譯本封面及譯者簽名頁
但幸運的是,本人后來又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網站下載到此書的另一個電子版[注]網址為http: //ebooks.lib.hku.hk/archive/files/a037e5a363e81f4dcbca6df4d3f6b28a.pdf。,此版本扉頁上方空白處蓋有Hankou Club Library的印章[注]據筆者查證,Hankou Club Library 為漢口英租界的一家有英國背景的圖書館,1932年,此館的漢學藏書被香港大學圖書館悉數購入。,靠右位置有一個署名為Blayton的捐贈印章。此書內容與加州大學所藏版本完全一致,只是譯者簽名處多了一個“Timothy Richard”字樣的手寫簽名(見圖2)。正是根據此簽名,再結合其他材料,筆者斷定此書譯者為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無疑。證據有三:
圖2. 香港大學版譯本扉頁及譯者簽名頁
證據一: 將此簽名與其他著作中的兩個李提摩太手寫簽名對照,發(fā)現非常相似(見圖3),從筆跡看,可以確定出自同一人之手。
圖3.三個手寫簽名對比圖[注]三個簽名從左至右分別為: 本文作者發(fā)現的譯者簽名;李提摩太致友人簽名(見李提摩太著The Awakening of Faith一書扉頁);李提摩太照片簽名(見蘇爾特著,周云路譯《李提摩太傳》一書扉頁“李提摩太博士照片”)。
證據二: 此書譯者序言中充滿提倡教育和改革救中國的思想,與李提摩太思想吻合。
在序言中,譯者寫道:“吾等不吝贅言,若作者和畫師將驅滿逐外之熱忱,盡付除腐敗、消愚昧之偉業(yè),上天或已賜其更大成功”,并進一步指出,“唯多求知,唯多行善,方能救中國”(1895: ii)。
而在李提摩太的回憶錄——Forty-fiveYearsinChina:Reminiscences一書中,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對中國的關注和殷殷期望:“若這個國家摒棄愚昧和陋習,沐科學教育之光、浴工業(yè)教育之輝、承宗教教育之澤,它或將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1916: 7)。此外,李氏早在1883年給李鴻章等人的建議中也說過“引入現代教育可將中國從屢遭外辱和賠款中拯救出來”(1916: 191)。李提摩太在華四十五年間(1870—1915),曾為中國的政治改革和現代教育多方奔走,他在回憶錄中的這番論述與上述序言中的觀念完全吻合,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如出一轍。
證據三: 此書發(fā)行時間為1895年4月,刊印機構是Shanghai Mercury Office(上海文匯晚報), 與李提摩太在中國活動時間、地點吻合。
據李提摩太回憶錄(1916)記載,從1891年10月受邀到上海廣學會主持工作起,至1895年9月暫離上海前往北京止,他在上海連續(xù)生活了近4年。在此期間他編輯《萬國公報》(ReviewoftheTimes),與中文助手蔡爾康合作翻譯了后來在清政府高級官員中影響很大的《泰西新史攬要》(The19thCentury.AHistory.)一書,并在出版前夕的1895年5月拜見張之洞,請其作序。此書出版地也是上海(美華書館)。雖然李氏回憶錄中不曾提到翻譯《推背圖》一事,但時間和地點是高度吻合的,這也是此譯本為李提摩太所譯的又一旁證。
綜合以上多重證據,筆者認為,此書譯者為李提摩太已是無疑。
李提摩太是英國人,一生中有45年在中國度過,集傳教士、政治家、翻譯家、學者、教育家于一身,賑災、行醫(yī)、傳教、譯書、辦學、政治活動,樣樣在行。單就翻譯活動而言,李氏曾翻譯了大量的文學、文化和宗教典籍。但截至目前,尚未發(fā)現有研究李提摩太翻譯的專著面世。而此譯本的發(fā)現,必將為李提摩太研究、清史研究、李提摩太翻譯研究乃至中國易學文化典籍的翻譯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佐證。
相較其他四個譯本,李提摩太譯本出版時間最早,距今120余年,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重要的研究價值。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推背圖》本身版本眾多,李提摩太翻譯所依據的底本是哪一種呢?
李提摩太(1895: ii)在譯者序言里曾明確提到他的底本來源:“因原本不曾付梓,故抄本眾多,且詩序紊亂,內容多不全。此譯本即為??蔽宸N抄本而成”。但對于這五種抄本的具體情況和來源,他并未作任何說明。而在千余年來秘密流傳、私下傳抄之下,《推背圖》的版本已非常之多,到晚清時期,手抄本更是數不勝數。因此如何考證底本,就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經對比,筆者發(fā)現,此譯本的預言詩譯文與金批本《推背圖》原文明顯不同,由此可以判定它的底本必定為明系版本。另外,前文曾提到,李氏譯本的三篇序言中,有一篇為The Wild Man序。此序言的落款顯示,此人全名為The Wild Man from Eastern Sea。譯為中文,即東海野人[注]東海野人應為化名。本人查詢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和晚清及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均無此人信息。目前雖無直接證據,但本人認為,此人有可能是曾任李提摩太中文助手的蔡爾康。蔡為上海人,且使用過“海濱野史”、“海上蔡子”等化名,與“東海野人”較為接近。另外,李氏所譯之《推背圖》,也極有可能是在他的協(xié)助下完成的。。而筆者此前確實見過附帶東海野人序言的明系版《推背圖》(以下簡稱東海本)。于是,筆者以附有東海野人序和67象版兩個特征為條件,在晚清時期眾多《推背圖》手抄本中一一查找比對[注]查詢資料主要為南臺科技大學王見川教授等人編撰的《中國預言救劫書》叢書(收錄31個版本)、日本國學院大學中野達教授編撰的《中國預言書傳本集成》(收錄6個版本)以及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收錄的三個版本(吳榮子,2003)。,最終發(fā)現了三個與李氏譯本吻合度較高的底本。此三個底本分別為:
底本一,載中野達主編《中國預言書傳本集成》,彩色手繪本乙,第79到第217頁。
底本二,載王見川等主編《中國預言救劫書》第一冊,抄本,第356 到第424頁。
底本三,載王見川等主編《中國預言救劫書》第二冊,抄本,第349 到第409頁。
經仔細對比,筆者發(fā)現,底本一和底本二均為67象,且與李提摩太譯本67象的順序完全一致,內容也大致吻合(僅有個別地方不吻合)。此外,它們附帶的東海野人序言也與譯本基本吻合。東海野人序言的標題為“推背圖轉金天鎖鑰序”,與譯本正文第一頁的“Golden Key to Open the Lock of Heaven”大致接近。底本三部分缺頁,故東海野人序言不全(見圖4),全書只剩57象[注]此版本標記為共60象,因原本缺頁少了三象。而且,原書每象的序號時有時無,故所缺之象的原序號難以判斷。,而且順序也與前兩個底本有所不同。但經重新排序后,本人發(fā)現此版本內容也跟李氏譯本大致吻合。
圖4. 三個東海本序言部分[注]左圖見中野達《中國預言書傳本集成》第81頁,中圖見王見川等《中國預言救劫書》(第一冊)第357頁,右圖見王見川等《中國預言救劫書》(第二冊)第351頁。
為了得到更清晰的認識,筆者試將李提摩太譯本與三個東海本列表對照如下(限于篇幅,此處只列出部分):
表1. 李提摩太譯本與三個東海本對照表(部分)
①東海本三的順序與譯本有所不同,為便于對比,在此表中做了重新排序。
續(xù) 表
①東海本三的順序與譯本有所不同,為便于對比,在此表中做了重新排序。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下面幾點認識:
一、 通過對上述三個底本的對照,可以發(fā)現有個別字詞在傳抄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如第一象中,底本一的“武后”,在底本三中為“武侯”;第五象中,底本二、三的“金環(huán)”,在底本一中為“金懷”,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整體上,底本一和底本二順序完全一致,內容基本相同,可視為同一個版本。底本三雖少了10象且順序略有不同,但內容大致相同,因此可歸為同一版本的衍生本。
二、 將李提摩太譯本與三個底本對比后,發(fā)現吻合度非常高。首先是底本一和底本二跟譯本順序完全一致。而除了這兩個底本外,筆者再未發(fā)現有順序跟李氏譯本完全一致的《推背圖》抄本或印刷本。其次是內容基本一致。筆者對譯本和東海本的67象預言詩逐一對照后,發(fā)現除個別地方外,內容大體吻合,不太吻合的地方多為細枝末節(jié)。差異較大(有整句完全不對應)的地方很少(只有第5象、第49象、第60象三處)。由此可以初步斷定,李提摩太譯本的主要底本就是東海本。
三、 譯本與三個底本的一些不吻合之處,雖然就內容來說,只是細枝末節(jié),但卻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它們是探索(除三個東海本之外)其他底本的突破口。
如第8象的圖片解說文字的譯文為“A large tree with 18 branches and a Buddhist priest hiding himself below”,描述了一個僧人藏在樹下,樹有十八個枝椏。這與東海本所說的“一僧身批袈裟行枯樹下”明顯不同。筆者多方查證后,發(fā)現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所藏的新加坡吳氏藏本中,第二象的介紹文字說:“一大樹十八枝,一僧匿身”(吳榮子,2003),與譯文最為接近,但遺憾的是,吳氏藏本余下內容又與李提摩太譯本差距較大。
再如第49象前兩句詩譯文為“Battling o’er, the Sun doth rise/As of yore, to rule the land”,但三個東海本原文皆為“戰(zhàn)龍老猴又入秦,井分日月閉無門”,差異比較明顯。筆者經查證后,發(fā)現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所藏的高延藏本中,第48象詩的前兩句為:“戰(zhàn)罷胡兒卻入秦,并分趙國一其門”(吳榮子,2003)。這是與譯文更加接近的原文,但李提摩太此處所依原本是否為此,仍難以判定。
四、 譯本與三個底本不相吻合的地方,也有一部分是暫時無法查清出處或弄清原委的。如李提摩太第五象的譯詩,只有第一句與東海本相符,其余三句差距較大(見上表)。但筆者看到的其他版本《推背圖》中,這一象的內容基本都是“鑾鈴(鸞鈴/漁陽)鼙鼓近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處喪(葬)金環(huán)”。因此無法確定如此差距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另外,第60象的第三句也是類似情況。筆者認為,這里存在兩種可能。一是譯者確實另有底本,但筆者尚未發(fā)現。目前筆者所能搜集到的《推背圖》不過40種左右,但《推背圖》實際版本數遠不止于此,在傳抄過程中產生的衍生本更是數不勝數,因此有尚未發(fā)現的底本不足為奇。二是譯者并無其他底本,出現差距較大的譯文是自身理解和翻譯失誤所致。李氏回憶錄不曾提到翻譯《推背圖》一事,說明譯者本人對譯介此書的重視程度有限;另外,據李氏的工作時間表(1916: 110)記載,他一天有四個半小時從事翻譯工作,但都是英譯漢,可見對漢譯英也未投入過多精力。所以,譯文偶有失誤也就不難理解了。
最后,筆者的結論是,李提摩太譯本的底本整體上是以東海本為主體,但個別地方依稀可見其他版本的影子(如吳氏藏本、高延藏本等)。李氏所言的五種抄本究竟還有哪些,有待于進一步查證。希望今后隨著研究的深入,此謎能最終解開。
相對其他《推背圖》英譯本,李提摩太譯本有下列獨到之處:
1) 選本眼光獨到
前文提到,除本文討論的李提摩太譯本外,《推背圖》一書還有另有四個譯本,即Charles L. Lee譯本(1950)、Am-Chi譯本(2000)、Alex Chiu譯本(2001)和Vargas譯本(2007)。這四個譯本面世時間皆晚于李氏譯本,且底本均為金批本,而金批本的內容與李提摩太的底本——明系東海本內容差異較大。確切地說,除了內容外,兩者在語言風格上也相去甚遠。明系本略顯俚俗鄙淺,而金批本卻不失典雅莊重。由于《推背圖》一直處于開放的創(chuàng)作中,“愈晚出者,愈準確”(王效鋒、王向輝,2013),所以金批本的預言更加接近史實,也就是說,明系本更加接近原書原貌。因此,從文學價值上來說,金批本可能略領風騷;但從文化價值上來說,明系本確實更勝一籌。
由此看來,從更接近原作的角度以及文化意義上說,李提摩太的選本確有獨到之處,此譯本也具有更大的研究價值。當然,李提摩太選擇明系版本而非金批本來翻譯,也有可能是因為他1895年翻譯《推背圖》的時候并未見過金批本。因為金批本是1915年才正式出版的,出版之前經歷坎坷,鮮為人知。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陰差陽錯,李提摩太選擇了文化價值更大的明系本來翻譯,從而使得此譯本成為目前唯一的明系本《推背圖》英譯本,其獨特的研究價值也值得進一步探索。
2) 誕生時間最早
與前文提到的四個譯本相比,李提摩太譯本誕生時間最早。那么李氏譯本是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推背圖》譯本呢?
實際上,除了上述諸譯本之外,還有一個更早的疑似譯本。1915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中國預言》一書收錄了金批本《推背圖》,并登載了英國人曼根氏(Mancon)寫于1867年的英文跋并附中譯,主要講述了《推背圖》從清宮被擄掠到英國,再被曼根氏發(fā)現并翻譯的過程(見圖5)。茲將原文抄錄如下:
圖5. 曼根氏英文跋及中譯
In 1859[注]應為1860年,原文如此。本文作者注。, when the allied English and French troops burnt the YuanMingYuan in Peking, one of the soldiers discovered a box of manuscripts in Chinese which had been carefully preserved by the imperial family. Seeing that they contain pictures the soldier presented them to Miss Lipia from whom I secured the same.
In translating them I found they represented the predictions of a Chinese prophet with reference to the rise, the fall, the tranquility, and the turbulence of china. Everything was very plainly written. The empero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prohibited their publication for their publication for they might disturb the minds of the people and led to bad consequences.
It is indeed our good fortune that they had come into our country and that we may study them. These lines are written as an introduction.
Macon (1867)
譯曼根氏跋語
當1859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某軍人得書一簏,皆大內珍藏本,以此書中有圖畫,舉贈利比亞女士。余從女士乞得之,翻譯一過,知為中國先哲之預言。興亡治亂,微言示意,靡不明如燭照。歷代君主惡其淆惑民心,覬覦非分,故止刊刻。茲何幸而流傳我國,得飫眼福,因跋數語于后。1867年曼根氏識。
[注]見傅熊教授給本人的郵件,2016年12月4日。但筆者同時認為,雖然曼根氏的跋不足以證明他的《推背圖》譯本的存在,但至少可以證明他的翻譯行為的存在。因此,《推背圖》的譯介史可以上溯到1867年。(清溪散人,1915: 序言1-2)
從這篇跋中,我們可以看出,曼根氏很可能在1867年翻譯過《推背圖》。但遺憾的是,目前曼根氏生平無可稽考,該譯本也無法找到。僅僅憑借跋里的“In translating them I found they represented the predictions of a Chinese prophet…”一句話,也無法判斷曼根氏是否完成了翻譯工作、譯文是否出版、在何處出版。倫敦大學傅熊教授聲稱自己也見過這篇跋,但他對曼根氏譯本持懷疑態(tài)度,并認為僅憑曼根氏跋本身不足以證明此譯本的存在②。因此,在沒有新的證據之前,本文對此譯本也持存疑態(tài)度。
筆者的結論是,在沒有確鑿證據證明1867年的曼根氏譯本確實存在之前,1895年的李提摩太譯本就是誕生時間最早的《推背圖》英譯本。
3) 出版經歷特殊
與其他文化典籍相比,《推背圖》的傳播歷程相當獨特。此書面世千余年來,因內容涉及王朝興衰,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均將其列為禁書,嚴禁刊行,故只有手抄本秘密流傳。李提摩太(1895: i)在序言中也明確提到了清政府對《推背圖》的查禁:“蓋朝廷憂此書至甚,以致列禁書之冊” 。
清廷對《推背圖》的查禁由來已久?!洞笄迓衫肪矶丛煅龝詶l〉記載:“凡造讖緯、妖書、妖言,專用惑眾者,皆斬。若私有妖書,隱藏不送官者,仗一百,徒三年。凡妄布邪言,書寫張貼,煽惑人心,為首者,斬立決,為從者,皆斬監(jiān)候”(田濤、鄭泰,1998: 368)。到了1911年8月,清廷行將滅亡的前夜,末代江蘇巡撫程德全(1911)還在嚴令上海警察部門查禁《推背圖》:“嚴禁各書坊出版,毋使荒誕邪說擾害治安,是為至要。速速此札!”
在這種高壓下,李提摩太譯本的底本明系版本,直到滿清滅亡后的民國元年(1912年)才得以在上海藝海書店正式公開出版。這也是《推背圖》被查禁千余年來首次公開跟讀者大眾見面。然而,相對于原本面世之旅的磨難與艱辛,李提摩太譯本卻能夠逃脫清廷查禁,并早于原本17年在同城上海順利出版,原因何在?
這里,我們可以從譯本的出版機構Shanghai Mercury Office(上海文匯晚報)中找到答案。據筆者考證,Shanghai Mercury Office為英文晚報,是晚清時期的一份重要英文報紙,1879年4月17日創(chuàng)刊于上海,1930年被《大美晚報》收購。它的讀者對象為“寓居中國的西方人士”(王健,2015),具體地點為“上海市福州路的一間屋子內”(胡道靜,1935: 83)。而福州路當時位于英租界內。晚清時期的租界儼然就是一個國中之國,享有治外法權。所以李氏認為:“刊印此英譯本,吾等未違朝廷之意也。朝廷查禁此書,意在禁其流傳于國人之手”(1895: i-ii)。意即他的讀者對象是外國人,而且是以英文出版,因此并不認為違反了清政府的禁令。更何況,他的出版地是在清政府鞭長莫及的英租界。
于是,在同一座城市,遠東大都市上海,在租界內和租界外兩個不同的世界里,譯本和原本就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锻票硤D》的李提摩太譯本出版于1895年,而原本卻直到17年后的1912年才得以公開刊行。
李提摩太英譯的《推背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推背圖》英譯本,也是唯一的明系版《推背圖》英譯本,價值非同小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晚清時期的思想觀念和制度習俗,也暗含了李氏對發(fā)展教育和根除愚昧救中國的期待。從文化意義上說,李氏譯本在向西方傳播中國預言文化方面起到了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在《推背圖》一書乃至中國易學文化典籍的譯介史上起著里程碑意義的作用。此外,李提摩太譯本獨到的選本和獨特的出版經歷也在《推背圖》翻譯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