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光輝 郭麗麗 張杰 李玉梅 陳文東
一般而言, 患者發(fā)生脊柱外傷后容易出現(xiàn)脊髓損傷、縱韌帶損傷、椎體碎骨片等, 因此, 臨床必需要對患者損傷部位進行診斷, 了解其損傷情況, 使得后續(xù)的治療更具有針對性[1]。當前, 臨床上主要采用CT或者MRI對脊柱外傷情況進行檢查, 但由于醫(yī)護人員在選擇的檢查設備的時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從而降低了診斷的準確性[2]。鑒此, 本文就脊柱外傷CT和MRI診斷價值進行對比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6例脊柱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36例, 女20例, 平均年齡(36.51±1.08)歲, 其中, 砸傷、車禍傷、墜落傷分別為14例、23例、19例。
1. 2 方法 采用螺旋CT機對患者橫斷部位進行常規(guī)掃描,具體參數(shù)如下:矩陣為512×512, 層厚為3.0 mm, 層距為3.0 mm, 螺距為1.120 kV。掃描的中心部位為病變部位, 掃描結束后, 對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隨后, 再采用MRI對矢狀位與軸位進行掃描, 參數(shù)如下:T1TR/TE為450 ms, STIR序列TR/TE/TI為 610/20/120 ms。矩陣為 256×256, 層距為4.0 mm, 層厚為4.0 mm。
1. 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種方法診斷結果, 對比兩種方法診斷脊髓損傷與韌帶損傷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種方法診斷結果分析 CT診斷骨挫傷椎體個數(shù)、椎體壓迫脊髓碎骨片個數(shù)、壓迫神經(jīng)根碎骨片個數(shù)、脊髓損傷例數(shù)、前縱韌帶損傷例數(shù)、后縱韌帶損傷例數(shù)、附件壓迫脊髓碎骨片個數(shù)、骨折椎體個數(shù)、神經(jīng)根損傷例數(shù)、椎體碎骨片個數(shù)分別為1個、27個、13個、11例、2例、3例、9個、48個、13例、120個, 與MRI診斷結果有所不同。見表1。CT對椎體、椎弓骨折線及骨折片的移位情況顯示較MRI更清晰, MRI對脊髓損傷、神經(jīng)根損傷等情況顯示較CT更清晰。
表1 兩種方法診斷結果分析(n)
2. 2 兩種方法診斷脊髓損傷與韌帶損傷情況對比 56例患者中, CT診斷脊髓損傷11例(19.64%)少于MRI診斷的24例(42.86%), CT診斷韌帶損傷5例(8.93%)少于MRI診斷的38例(67.8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診斷脊髓損傷與韌帶損傷情況對比[n(%)]
由于人體脊柱結構相對較為復雜, 脊柱骨折后可能引發(fā)椎弓、椎體等發(fā)生骨折, 并促使脊柱出現(xiàn)過度彎曲的情況,椎體周圍的軟組織也有可能會出現(xiàn)挫傷[2]。高效的診斷不僅能夠有助于醫(yī)師全面了解脊柱外傷患者的受傷情況, 還能為后續(xù)的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從而促使患者身體盡快恢復健康。
3. 1 脊髓損傷 由于人體的脊柱所受到的外力作用強度、作用時間等不同, 脊髓的損傷程度也有所差異。臨床采用CT進行檢查時, 發(fā)現(xiàn)脊髓、椎間盤等擠壓至完全變形, 如若脊髓形態(tài)未發(fā)生改變, 則CT無法顯示出脊髓已經(jīng)出現(xiàn)損傷。而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能力, 無論脊髓形態(tài)是否發(fā)生改變, 只要脊髓出現(xiàn)損傷, MRI便能清楚顯示出來。
3. 2 椎體損傷與椎弓骨質(zhì)損傷 在椎體損傷檢出方面, CT和MRI并沒有明顯的差別, 但CT可清晰檢測到一些輕微骨折線, 主要是因為CT對骨折線相對較為敏感, 從而能夠迅速檢測出MRI無法檢測到的骨折線。此外, CT對人體的骨松質(zhì)、骨皮質(zhì)具有較高分辨率, 可準確判斷椎體骨折線的具體走向以及移位情況。與之相比, MRI對骨折線的敏感度較低, 且無法清晰顯示結構較小或較為復雜的椎弓骨折。不過, MRI能檢測出骨挫傷椎體的損傷面積、嚴重程度等情況。
3. 3 韌帶損傷 CT對人體韌帶的損傷缺乏敏感度, 但MRI則能夠清晰地顯示韌帶損傷的具體情況, 主要是由于MRI對軟組織分辨能力相對較強, 不僅能夠清晰顯示出韌帶的損傷、變形或者移位情況, 還能根據(jù)顯示信號的高低來判斷韌帶是否出現(xiàn)撕裂。而CT對人體軟組織缺乏敏感度, 一般只能顯示韌帶變形或者擠壓情況, 但無法顯示出軟體組織的變形程度、擠壓程度, 也無法判定韌帶是否出現(xiàn)斷裂。
3. 4 周圍軟組織損傷 患者的椎體出現(xiàn)損傷以后, 椎體周圍的軟組織必定會受到影響, 但CT僅能顯示軟組織增厚的情況, 并不能顯示軟組織水腫情況, 且顯示出來的圖像非常模糊, 邊界范圍不清晰。但MRI對軟組織損傷非常敏感, 不僅能清晰顯示軟組織水腫、腫脹等情況, 還能清晰顯示血腫的形態(tài)。
3. 5 椎間盤損傷 人體的脊柱結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主鍵盤則位于兩個椎體之間, 在某些情況下, 椎間盤損傷還可能導致人體的前(后)縱韌帶出現(xiàn)前移。一般而言, CT與MRI不僅可以觀察到患者的椎間盤是否出現(xiàn)損傷, 還能觀察到椎間盤突出是否已經(jīng)對人體神經(jīng)、脊髓造成壓迫[3]。同時, MRI還能顯示椎間盤損傷是否會對人體的神經(jīng)功能產(chǎn)生阻礙, 如硬外膜血腫等。
本文對CT與MRI在脊柱外傷上的診斷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4-8]:①如若患者的臨床癥狀過于嚴重, 且病情相對復雜, 則應采用MRI對患者受傷部位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其是否出現(xiàn)椎體骨挫傷、脊髓損傷等情況。②如若患者脊椎出現(xiàn)骨折, 應先采用MRI進行檢查, 了解脊髓損傷范圍、大小等, 并觀察韌帶損傷的情況, 如若患者僅出現(xiàn)壓縮性的骨折, 則無需再采用CT進行檢查;如若患者出現(xiàn)了粉碎性骨折, 則應當采用CT進行檢查, 觀察脊柱損傷、變形以及移位情況, 并根據(jù)檢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方案進行治療。
總之, CT和MRI兩種檢查方式各有優(yōu)點與不足, 臨床應根據(jù)脊柱外傷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 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