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紅
摘 要: 整本書閱讀在高中階段閱讀教學中作為第一個學習任務群開始推行運用,其教學活動是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教師引導為輔。通過閱讀整本的書,高中生學會正確閱讀并形成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在小學中段開展整本書閱讀應該對其進行全新定位,如應將整本書閱讀與口語交際進行勾連,教學活動以教師引導和學生表達交流為主,學生自主閱讀為輔。利用整本書閱讀完善學生的閱讀取向,開闊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 小學中段 口語交際教學
整本書閱讀具有極其現實意義的語文教育思想,強調整本書閱讀更能夠擴大閱讀空間,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鍛煉思維,強健精神,提升境界。因此,整本書閱讀教學備受青睞,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整本書閱讀的基本定位
理想的閱讀狀態(tài)是不被打擾的自主閱讀,但在學生普遍沒有到達理想狀態(tài)的小學階段,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教師引導為主[1]。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指導研究,以吳欣歆和吳泓為代表。他們認為,教師指導的作用包括幫助學生讀完整本書,引導學生發(fā)現獨立閱讀時沒有發(fā)現的問題或者幫助學生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2]。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表”“閱讀心情卡”,讓學生快速地通讀整本書,了解故事情節(jié),梳理全書的結構并質疑。
主題交流為主的整本書閱讀,主要是將整本書閱讀引入小學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以余黨緒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余黨緒認為,整本書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整本書閱讀必須借助精心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通過具體的教學過程引導和影響學生的閱讀活動,實現具體的教學目標[3]。他將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理念融入整本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整本書閱讀中的角色應該是讀寫與思辨的教練,是讀寫結合的示范者。他把整本的書進行母題、話題、問題的串聯,引導學生思考。
整本書閱讀主要目標是閱讀和理解整本書,重點是讀懂。在閱讀過程中一定要把握書中人物形象,感悟整本書的主旨思想作為主體,不管是以方法指導為主的整本書閱讀還是以主題交流為主的整本書閱讀,說和寫在其中都是促進“讀”的活動,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本領。
二、整本書閱讀在小學階段的新定位
(一)重新定位:以讀促說
小學階段整本書閱讀教學,主要目的不在讀,而是在說,以讀促說。《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標”)在小學中段關于閱讀目標的定位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4]在課標的闡述中有這樣幾個重要字眼:“初步把握”、“復述”和“交流感受”?!俺醪桨盐铡睂儆凇白x”,從“初步把握”可以看出課標對于小學中段的閱讀要求并不高,只需做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并體會思想情感。雖然要求不高,但確實切合實際的,小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斷積累閱讀量,加之正確的閱讀方式,才能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復述”和“交流感受”,二者都屬于“說”。為什么在現代語文教學中“說”比“讀”重要呢?首先,三四年級正是兒童口語發(fā)展的關鍵期,抓住關鍵期進行學習,口語能力的發(fā)展就會達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反之,錯過關鍵期,則會導致“少慢差費”的學習結果。“復述”和“交流感受”二者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很好地抓住了口語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其次,新課標規(guī)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后的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工具性課程最核心的功能是運用,而且是熟練的運動,就如同練習駕駛機動車,務必讓自己熟練掌握駕駛技能才能上路,否則就是害人害己。正如吳忠豪在《關于語文訓練的討論》里說:“學生語文能力過關的主要標志也是熟練地運動語言進行口頭和書面交際?!盵5]最后,世界各國的母語教學早早確立了以“表達”為重點。俄羅斯甚至把母語課程分為“俄語”和“文學”兩個部分,通過兩個部分的教學保障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模塊主題閱讀
小學階段的整本書閱讀要做到“以讀促說”?!白x”是“說”的基礎,缺少文字材料的輸入,就沒有口頭交際的輸出。小學中段是打基礎的階段,不能以高中生的標準要求小學生,要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小說《海底兩萬里》就可以運用到口語交際的指導?!逗5變扇f里》是一部科幻小說。一方面,對于小學生來說這部小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學生總是對未知和神秘充滿著期待,《海底兩萬里》正是講述神秘的海底世界,作者將對海洋的幻想發(fā)揮到了極致,學生很容易對此產生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閱讀小說。另一方面,《海底兩萬里》是一部長篇小說,總字數高達3100000字,如此長的篇幅對于小學生閱讀起來是困難的,如何讓學生保持高漲的閱讀情緒呢?第一,教師對小說進行主題的分類,以此引導學生有目的閱讀。將小說的主題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海底的奇異景觀;二是海底的各類生物;三是海底的科學知識;四是海底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根據以上四個主題,自行選擇一個主題進行文本的閱讀。一來,這符合小學生“悟性未開”的特點,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的主題,減少學生的盲目感。二來,分主題閱讀符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很難想象讓三四年級的學生一動不動地完成長篇小說的閱讀,這是不符合實際的。規(guī)定階段性的任務,明確主題,減少學生對長篇小說的抵觸情緒。三來,分主題閱讀可以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切合學生的閱讀興趣,由興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前行,會讓學生走得更遠更深。第二,教師適當給予學生一些閱讀獎勵。教師面對的是三四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是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不愿意學習。當我們想讓孩子做一些違反天性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時候,需要給予小學生一些獎勵,通過一些物質獎勵,鼓勵按時按量完成閱讀的孩子,還可以樹立一些閱讀榜樣,讓其他孩子感受榜樣的力量,通過榜樣刺激學生,形成你追我趕的閱讀形勢。
(三)以讀促說
閱讀是一種輸入,而說就是輸出。在前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口語輸出自然水到渠成。還是以《海底兩萬里》為例,常見方式如下:
1.復述文本材料
“復述”不是簡單地重復課文,而是經過學生將文本材料輸入后,經過學生的內化再輸出的過程。根據心理學的知識,要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復述是一種很好的辦法。經過前期四個模塊主題的閱讀,每個學生都積累了大量材料,這些材料無序堆放在學生的大腦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這堆無序的材料進行加工處理,這個加工處理的方法就是復述,要求學生根據所選的主題,對自己看到的內容,在課堂上復述出來。比如第七章《種類不明的鯨魚》,這一章的主題屬于海底的科學技術。書中所寫的“鯨魚”實際上是“潛水船”,讓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復述,尊重學生的第一感受。如果學生復述有誤也無須打斷,教師就一定要鼓勵學生,使學生產生獲得感和成就感。
2.提供特定詞匯
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提供一些適應學生所選主題的詞匯。比如第四十二章《珊瑚王國》,學生在交流對珊瑚王國的感受時,受到詞匯的限制,可能表達得不夠到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運用“魔術、點綴、光輝奪、花卉、星狀貝、石竹形”等特定詞匯,描述美麗而神秘的珊瑚王國。有了上一次的復述,再進行一次的交流感受,學生就不會那么膽怯,同時,教師給定的這些詞匯,可以讓學生從表面上感覺難度有所降低,又能讓學生專注于這些詞匯的使用。如何把這些詞匯一個一個融入“說”中,讓“說”變得與眾不同,學生會積極開動腦筋,這時候就達到了回憶與理解相結合,內化與外輸相結合的層次。
3.創(chuàng)設特定的說話情境
在信息化時代,學習僅僅依靠紙質書籍的閱讀是不完整的學習。在《海里兩萬里》的學習中,首先,教師可以適當加入視頻資料,讓視頻與學生頭腦里的文字,更好地聯結起來,讓文字立體呈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其次,讓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可以把視頻音量關掉,只留下畫面,讓學生根據動態(tài)的畫面,用自己的話對畫面進行描述,也可以只播放聲音,而不留畫面,讓學生根據聲音自由發(fā)揮。這樣,能力強的學生更是如魚得水,在特定情景的熏陶感染下,超常發(fā)揮;能力較差的學生也會被這種新穎的形式所吸引,激發(fā)學習興趣,達到練習“說”的效果。最后,學生在前面兩步的引導之下漸入佳境,教師適時拋出問題,如果你作為《海底兩萬里》的作者,那么你能不能說出比小說更奇幻的經歷?或者自由發(fā)揮,說說你的奇思妙想。這時候學生的情緒已經被完全調動了,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生要說好這段話,就不能與原文重復,必須主動閱讀原文,學生的“說”就更有創(chuàng)造性,這就是以讀促說。
整本書閱讀和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兩個抓手,教師要兩手抓好,才能更好地為廣大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2]吳欣歆.把握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一二三四五”[J].中學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7(10).
[3]余黨緒.整本書閱讀或可成語文教改的發(fā)動機[J].語文學習,2017(1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吳忠豪.關于語文訓練的討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