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敏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廣東 廣州 511400)
在兒科中,小兒腹瀉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加、大便性狀變化,其主要原因就是小兒身體的免疫功能還沒完全發(fā)展成熟,比較容易受到各種病菌的侵害,如果不能進行及時的治療,就會使身體的電解質紊亂,從而引發(fā)脫水等并發(fā)癥。在平時治療中,使用抗生素治療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接受治療的70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癥狀可急可緩,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尚可,主要以胃腸道反應居多,總體表現(xiàn)為每日排便10次以內,大便顏色呈液態(tài)狀,以黃色和黃綠色為主,且每次排便量不多,患兒還同時伴有嘔吐癥狀,病發(fā)初期無脫水現(xiàn)象,嚴重者排便次數(shù)會在每日10次以上,腸道癥狀嚴重,還會伴有酸堿平衡紊亂、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1]。將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35例患兒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在4個月到4歲之間,體溫在36.5~39.3度之間;35例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在3個月到3歲之間,體溫在36.4~39.3度之間。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和體溫情況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于70例患兒,在入院之后均對其進行液體補充,其中對有脫水狀況的患兒實施水電解質治療,調整他們身體的酸堿平衡。對于對照組患兒,在進行基礎治療的同時給他們服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不足6個月的嬰兒每次1/2片,每日2次;小于三歲的患兒每次1片,每日2~3次;三歲以上的患兒每次2片,每日2~3次。對于觀察組患兒,要在進行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思密達口服治療,不足1歲的患兒每次三分之一袋,一日3次;年齡在2歲以下的患兒,每次三分之二袋,每日3次;兩歲以上的患兒每次1袋,一日3次。
1.3 臨床觀察及療效評價
在治療中觀察兩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便常規(guī)恢復時間、嘔吐停止時間、大便恢復時間和腹痛消失時間。結合患兒臨床癥狀,療效分析,共分為顯效標準(患兒癥狀消失,病情痊愈);有效標準(患兒癥狀有所改善,但還有不適癥狀);無效標準(患兒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8.0軟件對研究中涉及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和標準差進行表示,用百分率統(tǒng)計;使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當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在治療中,對兩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便常規(guī)恢復時間、嘔吐停止時間、大便恢復時間和腹痛消失時間進行記錄和比較,發(fā)現(xiàn)觀察組癥狀恢復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差異明顯。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觀察指標比較
2.2 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達97.1%,而對照組僅有80.0%,可見,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小兒腹瀉疾病在三歲以內的嬰幼兒中的發(fā)病幾率最高,主要是由病原體感染導致的,病原體主要包括人輪狀病毒、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寄生蟲、腸道病毒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這些病原體主要會損害嬰幼兒的腸胃功能,致使他們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時還會使患兒的水電解質發(fā)生紊亂,甚至造成死亡。如果不能及時接受治療,就會對兒童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在本次研究的兩組患兒中,大部分患兒的癥狀都有所緩解,對照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有80.0%,觀察組達97.1%,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在小兒腹瀉疾病治療中,思密達能夠更好的對病原體進行抑制,還能形成保護膜保護消化道,以防病原體和唾液糖蛋白相結合,從而有效的對患兒的胃腸粘膜進行保護,使得患兒的腹瀉狀況較快改善。
思密達在小兒腹瀉中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其化學結構以層紋狀結構為主,從而形成非均勻性的電荷,并在腸道粘膜上進行分布,起到很好的覆蓋作用,從而提高了糖蛋白和粘膜的結合效果,增強了腸粘膜的防御功能[2]。在服用思密達之后的三個小時后,患者腸道粘膜會完全被蒙脫石微粉覆蓋,其作用效果可以維持七個小時,從而對腸道和消化道的病毒起到了很好的防御效果,值得在臨床中被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