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 彭燁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上海 200072)
貧血的發(fā)生率隨著人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而呈現(xiàn)出逐漸上升的趨勢,該病嚴重威脅病人的身體健康,考慮到不同的貧血類型在發(fā)病機制上也存在差異,因此必須加強對該病的診斷和治療[1]。提高貧血病人治療效果的關鍵是在早期診斷出來,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本文旨在探討血液檢驗紅細胞參數(shù)在診斷鑒別貧血病人中的價值。
于2016年8月30日—2018年8月30日,對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貧血病人進行分組研究,其中48例缺鐵性貧血病人被選為乙組,48例地中海貧血病人被選為甲組,同時將同期48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血紅蛋白含量:男性:低于120 g/L,女性:低于110g/L;(2)病人均存在乏力、皮膚蒼白、頭暈、心悸、食欲不振等癥狀;(3)全部病人均對本研究享有知情權且能夠配合。甲組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齡范圍18歲~69歲(平均(41.83±4.12)歲)。乙組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齡范圍16歲~67歲(平均(41.02±3.80)歲)。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齡范圍20歲~70歲(平均(42.46±4.48)歲)。3組受檢者基礎性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受檢查在次日清晨用EDTA-K2紫色抗凝管抽取2ml空腹肘靜脈血作為標本,之后由sysmex2100全自動血液分析檢測。操作方法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檢測其血液中的紅細胞參數(shù)。主要有紅細胞(RBC)、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壓積(HCT)、紅細胞分布寬度(RDW)。
本次分析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19.0。其中計量資料(t值檢驗)以 (±s)對其進行描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檢驗水準α被設定為0.05。
通過對比三組受檢者血液紅細胞的相關參數(shù)(RBC、MCH、MCV、HCT、RDW)水平,發(fā)現(xiàn)乙組與甲組和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而甲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也較顯著,P均<0.05。見表。
表 紅細胞參數(shù)對比(±s)
表 紅細胞參數(shù)對比(±s)
注:與對照組、甲組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病人出現(xiàn)貧血的誘因較多,一旦患有貧血則會出現(xiàn)外周血紅細胞容量降低,進而會直接表現(xiàn)出相關的臨床癥狀(乏力、頭暈、心悸等),目前,該病的產生機制尚未得到明確,其可能與血紅蛋白、紅細胞酶、基因的缺陷具有密切聯(lián)系[2]。同時,該病的發(fā)病機制也因貧血類型而各異,這就要求在臨床診斷上加強對貧血類型的診斷,其對于病人的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若病人長期處于貧血狀態(tài),會改變其心率情況進而誘發(fā)心功能不全,甚至威脅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貧血還會誘發(fā)病人出現(xiàn)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對于女性病人來講,還可致使其出現(xiàn)閉經情況,嚴重影響其正常的激素分泌,因此,在早期采取有效的方法對該病進行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3]。而血液檢驗通過檢測相關的紅細胞參數(shù),具有操作簡便、快捷的優(yōu)點,同時能夠對貧血病因予以明確,推廣價值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比三組受檢者血液紅細胞的相關參數(shù)(HCT、MCV、MCH、RBC、RDW)水平,發(fā)現(xiàn)乙組與甲組和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而甲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也較顯著,P均<0.05。
綜上所述,在診斷貧血病人時,應用血液檢驗紅細胞參數(shù)價值較高,可準確的鑒別貧血的不同類型,從而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