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子湘,山東省實驗中學
關鍵字:共享經濟;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閑置資源;互聯(lián)網(wǎng);消費觀念
1978年,美國注明專家學者馬科斯·費爾遜與瓊·斯潘思發(fā)表了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論文當中,由兩位教授最早共同提出:“共享經濟”這個術語名詞。簡單來說,共享經濟的核心在于將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把閑置資源(如商品的服務、數(shù)據(jù)、才能)等的價值充分利用。
共享經濟是全新的商業(yè)交易性質。在以往的經濟中,人們通常會注重物品的歸屬,即所有權,需要通過購買來獲得其所有權,如此才能對物品具有使用權。然而隨著對所使用物品的認知加深,人們漸漸意識到在短暫使用某物時,無需獲得其所有權,相比之下通過較小的代價來換取該物品的使用權性價比更高。
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興榮更帶來了共享經濟發(fā)展的曙光,計算機和后來的移動終端所使用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和聯(lián)系變得便捷許多,人們逐漸學會將思維由線下變成線上,通過智能終端發(fā)出指令?;ヂ?lián)網(wǎng)提供的便捷的平臺,正是共享經濟萌芽所必需的要素,即對可供分享的資源和可被獲知的需求的連接。
消費觀念的轉變是共享經濟興起的重要原因。消費多樣化的需求與可支配收入的沖突,特別是2008年的經濟危機后人們購買力的降低,轉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促進了人們對資源的再次利用;對于經濟形勢的轉變,人們更看重對于物品本身的適用感受,并不特別在于物品的擁有帶來的心理感受,故而這一轉變也使得共享經濟被引燃。
通過租賃經濟,交易雙方彼此信任,無形之中建立了一種社會信用機制。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租賃交易,這種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新興機制,正在慢慢地增加社會信任感。
共享經濟盤活了存量資源,降低了資源稀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不便,降低了消費者的支出,同時使物品的所有者可以獲取由于轉交使用權而回饋的額外收入,降低了對閑置資源的浪費。
以滴滴打車和愛彼迎來說明,其實共享經濟更進一步的增加了社會空間資源的利用率。普通上班族需要通勤,道路擁堵,乘車出行不便;普通游客一方面想便捷的找到住處,同時想體驗風俗民情,又不想負擔酒店房間的昂貴費用。共享經濟正好調節(jié)了這種沖突:順風車可以解決道路擁堵,節(jié)約乘客的通勤時間,車主可以盡可能地利用車輛來獲取收益;民居出租可以提供大量房源,房主作為當?shù)鼐用?,可以幫游客體驗純正風土民情,游客可以降低住宿花銷,房主也可以出租閑置房間,提高收入。
共享經濟為社會增加了就業(yè)。無論是平臺還是交易雙方,都需要有人來擔任不同的角色,例如滴滴和摩拜,需要專門的員工對其平臺進行維護,包括線上客戶體驗和線下資源維護等。
既然租賃經濟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存在益處,那就應當進行適當促進。
首先,任何經濟形式都應該有必要的規(guī)則和監(jiān)管,如果缺乏這些,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和市場混亂。如共享單車一樣,超大規(guī)模的用戶體量,不僅對平臺技術是一種考驗,對于用戶的體驗感更是一種壓力。共享資源在用戶之間相互傳遞反復使用,需要對其進行保護和維修,這就對用戶的自覺性提出要求。近幾年對共享資源破壞的新聞時有發(fā)生,嚴重破壞了共享經濟的秩序。
要想促進租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就必須擴大受眾群體。 隨著閑置資源再利用的進一步演化,租賃經濟可能會成為社會協(xié)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將會有更多消費者參與其中,這也就意味著消費群體將突破現(xiàn)有的局限,由年輕人擴展到更多年齡層次的人?,F(xiàn)在絕大部分的租賃經濟平臺是通過移動終端來實現(xiàn)資源共享的,要想擴大受眾群體,就必須打破這個局限。
對于以上的論述,總結起來就是,人們的消費觀念轉變,和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予了共享經濟騰飛的一雙翅膀。通過對現(xiàn)有的、較為成功的共享平臺的分析,共享經濟確實為我國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新鮮元素,不僅增強了社會信任感,還且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并帶動了上下游產業(yè)發(fā)展。為了更好的促進共享經濟的良性發(fā)展,必須樹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對供需雙方有所監(jiān)督,實現(xiàn)各取所需的融洽局面;在此基礎上,擴大共享經濟的受眾面,使更多消費者受益其中。
此外,共享經濟應適應我國國情,如人口基數(shù)大、資源分配不均勻等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中國特色的共享經濟模式。如何真正把共享經濟轉變?yōu)檫m應百姓的,切實可靠的,互利互惠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需要我們花費大精力去研究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