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帝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0)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就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和健康體檢的正常人群各56例,分別定義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47~72歲,平均56.4±4.7歲;發(fā)病時間1~13小時,平均3.5±0.9小時;對照組中男31例,女25例;年齡43~76歲,平均56.1±4.4歲;發(fā)病時間1~16小時,平均3.3±0.6小時。數據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入組后研究對象須簽署知情同意書,然后在當日或次日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5 mL的肘靜脈血液標本,置于沒有涂抹肝素鈉的采血管當中在3000 r/min的條件下實施離心處理10 min左右,使上清液能夠得到充分的分離,從而得到理想的血清,置于-80℃的環(huán)境中待檢測。
當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超過2.00 mg/L定為陽性;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過10.00 μmol/L定為陽性,當血清D-二聚體水平超過200 μg/L定為陽性[2]。
(1)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體水平檢測結果;(2)上述指標檢測陽性率。
P<0.05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以(±s)表示,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
表1 兩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體水平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體水平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 例數(n) 超敏C反應蛋白(mg/L) 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D-二聚體(μg/L)對照組 56 7.69±1.43 16.18±3.57 476.39±31.52研究組 56 1.87±0.49 8.80±2.14 153.86±24.51 t 15.5807 17.2245 38.9075 P<0.05 <0.05 <0.05
表2 兩組檢測結果陽性率比較 [n(%)]
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主要是由于外界多種因素而導致人體的腦部血液供應狀態(tài)出現異常,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使腦部神經生理功能出現障礙,該疾病的出現與動脈粥樣硬化狀態(tài)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病理學發(fā)展過程中會受到炎性因子、血栓、內皮細胞損傷等相關因素所造成的影響。
同型半胱氨酸屬含硫氨基酸的一種,由蛋氨酸代謝形成,在多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學進展過程中都發(fā)揮者較為重要的作用。D-二聚體由活化因子ⅩⅢ與纖維蛋白單體之間進行交聯(lián),通過纖溶酶的降解過程產生。其水平的升高,說明血栓病灶形成,或有繼發(fā)性纖溶出現,而急性腦梗死患者機體呈現持續(xù)高凝狀態(tài),血栓病灶及繼發(fā)性纖溶現象較為常見。超敏-C反應蛋白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道德一種,可以對炎癥狀態(tài)進行反映,與炎癥和感染等疾病的發(fā)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水平越高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的概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