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銅山區(qū)棠張鎮(zhèn)躍進小學 陳鐵軍
在平時的數(shù)學教學中,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許多教師往往會大發(fā)雷霆,這樣處理學生往往是一錯再錯。如果課后靜下心來想一想,去仔細分析這些“錯誤”,找出錯誤的根源,一定可以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如何發(fā)揮錯誤在教學中的魅力,這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個亮點。就像華老師一樣,有時學生出錯,他反而會大喊一聲:“錯得好!”于是在他不斷的教學實踐中,一直努力踐行著“融錯教學”的新理念。“融錯教學”是指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相機融入后續(xù)教學過程中,教學生學,“化腐朽為神奇”,變“事故”為“故事”,培養(yǎng)學生直面錯誤、超越錯誤的求真人格,將教學活動引向心靈深處。因此,作為教育者,不要避諱學生出錯,也不要急于“堵錯”,而是要牢牢抓住學生出錯的契機,放大這些“錯誤”,使它們成為教學的寶貴資源,讓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因“融錯”而更加生動、精彩。
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對于學生生成的錯誤往往都是簡單化地處理:錯了,就是錯了,無非是告訴學生錯在哪,為什么錯,怎么改錯等,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對現(xiàn)在的有效教學來說,顯得蒼白無力,做法上多多少少有些粗糙。自從有了華應龍老師的“融錯教育”,我們了解到:首先是“容”錯,包容孩子錯誤。有容乃大,因為包容,課堂才會活起來,才能洋溢著生命力。錯誤是一種反證,對教師也是一種提醒和幫助。學生學習中不斷生成的錯誤如果加以好好揣摩和利用,可以生成新的學習資源。那么,作為教育智者,應該抓住這樣的契機,面對學生的“錯”不再是“心生厭惡”,而是“坦然悅納”。于是,我們應該這樣去改變:
善待學生的“錯”,不是鼓勵他們出錯,更不是縱容學生出錯,而是激勵學生的探究勇氣和辨析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學習的激情和積極性。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后,應該努力尋找并挑選出有價值的錯誤,從容地展示出來。筆者在執(zhí)教蘇教版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 《用括線解決加法問題》時,引導學生采用畫直觀圖來理解加法的意義。課上,從學生那里收集了三份作業(yè)紙,其中一份正確,兩份是錯例,然而這兩種錯誤每種都是有價值的。與正確的相比,加深了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對“大括號”意義的理解,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正所謂溫暖的“容錯”。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的是怎樣避錯、糾錯,卻不知道其實那些錯誤是一個個“遺失的美好”!所以,我們要將這些“錯”拾起來,抓住契機融入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中,讓錯誤成為教學的寶貴資源,讓錯誤亮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不是以出錯為榮,而是以能包容差錯、融化差錯為榮。一名學生出錯,對于整個班級的學習進程來說是很光榮的貢獻,對于學生自己來說是一段很榮幸的經(jīng)歷,他會說:“我曾經(jīng)這樣錯過”。于是,我們應該感謝那些出錯的學生,因為有了這些有價值的“錯”,使得課堂上誕生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思維。學習不是為了解對一道題,而是為了做對一個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融錯”的過程就是在教人求真。正如華老師所說:“育人”不止在“融錯”,“融錯”確實能“育人”。
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過程本來就是教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么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免不了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實,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反而是他們最真實、樸實的表現(xiàn),最能反映學生們的學習狀態(tài),也正是我們有效教學的寶貴資源。所以對于這些錯誤,我們要認真地進行分析,掌握出錯的真正原因,從而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教學“用連乘解決問題”的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中,有這樣一個練習題:小明每天跑2圈,每圈400米,一星期跑了多少米?和學生交流了解決方法以后,本打算繼續(xù)下一個練習,卻有一個小朋友亮出了聲音:“我還有別的方法?!薄笆菃幔空埬阏f說你的想法?!蔽艺f道。學生到黑板上寫下了他的想法:400×7×2=5600(米)??吹竭@個算式,筆者開始有點納悶,這個算式到底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筆者開始了筆者的追問:
師:你這個算式的第一步解決的是什么呢?能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生:400×7算的是一星期每天跑一圈,也就是400米,一共跑了多少米,乘2算的是一共跑了多少米。
師:哦,你的方法很獨特,解釋得也很清楚,非常棒,謝謝你的想法。(掌聲)
俗話說得好:“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凡事必有因,傾聽其結(jié)果背后的想法,才能明辨是非。教師必須明白學生的困惑所在,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白臃囚~安知魚之樂”,在研究學生所出現(xiàn)的種種錯誤的過程中,絕不存在“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教師要讓學生針對這些錯誤辨起來,那么就得用心傾聽學生,掌握錯誤背后的真正原因,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融本意是融化。踐行華老師提出的 “融錯教學”,不僅是要讓“錯”融化為“對”,更重要的是追求在“融錯”的過程中發(fā)生的新變化、新思維。
【片段1】教學內(nèi)容:0的除法復習課
學生剛學習了關(guān)于“0”的除法后,復習課上教師提問:“0除以任何數(shù)都得0”,這句話正確嗎?
生1:正確。
生2:我也認為是對的。
生3:正確,因為0÷2=0,0÷8=0,0÷100=0……
師:那么0÷0=?(學生馬上意會,異口同聲地回答:0÷0沒有確定得數(shù))
錯誤中理解:在關(guān)于“0”的除法中,0不能作除數(shù)。
像上述這樣類型的題目,學生不經(jīng)意間就會掉入“陷阱”。片段1中對“0”不能作除數(shù)這一知識點,學生由于時間久了,已經(jīng)遺忘,那么通過在復習中把這一錯誤再次亮出來,就能夠起到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認知作用。
華應龍說:“差錯本來就是一種資源,我從1993年就開始關(guān)注學生差錯的問題。發(fā)現(xiàn)真正有效的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解決它,讓他下次不再錯了。對于數(shù)學來說,正確答案也許是唯一的,但是錯誤的回答卻有它不同的故事。比如計算上的錯誤,老師往往認為學生粗心,其實計算問題往往是一種綜合的表現(xiàn)。比方說24乘3,學生常會得出92的結(jié)果。經(jīng)過調(diào)查他發(fā)現(xiàn),這有三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三四十二,寫二進一,二進一等于三,三乘三,變92了;還有一種可能是三四十二,寫二進一,二四得八,進了一,得九;還可能是寫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題,錯誤的結(jié)果是一樣的,但原因卻可能不一樣。明白的學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樣的,不明白的學生就各有各的困惑?!?/p>
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之后,華老師說:“要更多地去琢磨學生錯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這個原因,你才能去幫助他,而不是枯燥、簡單、機械地去強調(diào)規(guī)則,那是根本沒用的。只有當他找到錯誤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否則,學生今天錯了,明天還會錯。因此,“融錯教育”的第二層含義是“融”錯,把錯誤融化。
【片段2】教學內(nèi)容: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課上,老師呈現(xiàn)之前學生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作業(yè)紙(在一個圖形里畫一條線,使它成為一個長方形)錯例。
師:這是剛才其中一個小朋友畫的,誰能幫老師驗證一下他畫得對不對呢?
生:可以通過量邊來驗證。(師請該生上去演示,并且對錯例進行修改)
師追問: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剛才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長方形邊的特點是上下兩條邊相等,左右兩條邊相等,所以可以通過量邊來驗證是否正確。(致以掌聲)
師:剛才這個小朋友通過量邊驗證了這個圖形不是長方形,而且也已經(jīng)修改好了。那么請你想一想,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可以來驗證?
生有些困惑。
師引導:畫的這條邊和下面的邊,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一個直角)
師:那么其他三個角呢?你能不能驗證一下?(生操作)
師小結(jié)長方形角的特點:有4個直角。
捕捉學生的錯誤作業(yè),充分展示、放大糾錯的過程,在深度追問中學生對長方形邊與角聚焦關(guān)注,進而發(fā)現(xiàn):原來對于圖形特征的了解可以從邊和角兩個方面來研究。當學生利用已掌握的長方形邊的特點來驗證錯例的時候,既對前面的知識加深了理解,化“錯”為“對”,又在這一化錯過程中引發(fā)出新的研究策略——量角,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了長方形角的特點。這樣的“化錯”過程,凸顯的是一種研究方法的引導和策略的優(yōu)化。
教師要包容、欣賞學生的差錯。華老師說:“在課堂上,學生出錯了,我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驚喜,立馬興奮起來。只有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才能創(chuàng)造?!辈诲e,當發(fā)現(xiàn)學生出錯了,我們應該隨時停下腳步,共同分享、大膽討論,將“錯”轉(zhuǎn)化為供師生一起分析與研討的寶貴資源。
【片段3】
在一節(jié)解決問題的練習課上,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要給每個小朋友發(fā)一瓶牛奶。三年級共有4個班,正好要15盒,每盒有12瓶。三年級平均每個班有多少名學生?(給予學生獨立解題的時間)師巡視,有選擇性地收集學生的作業(yè),如圖:
師先投影出示第一份作業(yè)(正例),請第一份作業(yè)的學生上去說明他列這個算式的思路。
師:講得真好,思路非常清晰,對題目也理解得非常到位,真棒!
師出示收集的第二份作業(yè)(錯例),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探究欲望。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解題方案,你能猜猜他的想法嗎?(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
生1:我覺得他是想先把15盒牛奶平均分給4個班,求每個班能夠分到幾盒,再算幾盒里有幾瓶牛奶就是有幾名學生。
生2:我認為他是錯的,因為15盒牛奶要分給4個班的話是不能平均分的。
師追問:那么,這個解題思路到底對不對呢?
學生不再作聲,而是陷入了思考。這時,給出這種思路的那名學生舉手發(fā)言了。
生3:我覺得我的這個方法是正確的。
師:好,那我們來聽聽你的想法。
生3:我的第一步是先求每個班能夠得到幾盒牛奶,然后求幾盒牛奶一共有幾瓶牛奶,也就是每個班的學生,最后還要加上剩余的3瓶牛奶,所以一共是39名學生。
生1:老師,我贊同他的想法,但是他有一點不對。把15盒牛奶平均分給4個班,每個班能夠得到3盒(即36瓶),還剩下的不是3瓶,而是3盒。然后應該把剩下不夠分的3盒牛奶打開,拆成36瓶牛奶,再去平均分給4個班,每個班又能分到9瓶,加上之前分到的總共就是45瓶牛奶,也就是有45名學生。
師:你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嗎?(大家紛紛給予他響亮的掌聲,表示認同)謝謝你,給大家講了這么精彩的另一個解題思路,太厲害了。
學生的錯,一般有兩種:一部分是因為沒有認真參與,不知道不理解造成的“真錯”,更多的是因為偏、漏、誤造成的“暫時錯”。上述案例可歸結(jié)為第三種錯,因為想法另類,不被理解的“假錯”。這往往是教學的寶貴資源。由出示“錯例”—猜測想法—引發(fā)質(zhì)疑—大膽釋疑,使學生親身經(jīng)歷化“錯”為“對”的過程,本來是正確思路錯誤解法,通過學生們的大膽討論,最終成就了“錯”的精彩,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4.“榮”錯——犯錯也是一種貢獻
“很榮幸,我錯過,錯是一種貢獻?!边@是“融錯教育”的第三層含義。華應龍說:“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該‘錯’,而我認為學生可以‘錯’,學校、課堂就是學生犯錯的地方。”愛因斯坦也說過:“失敗就是發(fā)現(xiàn)一條走不通的道路,這對科學發(fā)展有很大貢獻?!?/p>
因此,在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我們會聽到學生這樣說:“老師,剛才我是這么錯的?!痹谶@里,學生們不再把犯錯誤當作一件見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認識到錯誤是有價值的,所以才會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華應龍說:“在這樣一種融錯的教育中,積淀下來的就是孩子創(chuàng)新的人格。在學習的過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還養(yǎng)成了敢于嘗試的良好習慣,錯了、失敗了,他會去分析,然后再不斷探索。這種教育能幫助學生磨煉出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zhì)?!?/p>
綜上所述,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如果基于“糾”錯,結(jié)果可能錯上加錯,更容易導致學生氣餒。當我們?nèi)ァ叭荨卞e—“融”錯—“榮錯”,則有助于學生充滿自信地去尋找正確的方向。正像華老師說的,要溫暖地“容”、智慧地“融”、自豪地“榮”。 總之,走在“融錯”這條路上,教師需要有更雄厚的功底、更智慧的應變能力、更寬廣的心胸、更開闊的眼界和更無私的情懷,這樣才能讓“融錯”在數(shù)學課堂中繼續(xù)綻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