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付峰,劉慧
(寧波市醫(yī)療中心李惠利東部醫(yī)院,浙江 寧波315000)
僅有9%~27%的肝癌患者可進行肝切除或肝移植治療,肝源的缺乏也極大地限制了肝移植的可行性[1-2]。目前,射頻消融術在肝癌的微創(chuàng)治療中取得顯著成績,尤其對于長徑<3cm的早期肝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多參數(shù)、多序列、任意平面成像的特點,對于肝癌射頻消融術后的評價具有較高的敏感性[3]。MRI包括多種模式:常規(guī)MRI、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 磁 共 振 灌 注 成 像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等。本研究比較MRI聯(lián)合DWI模式對肝細胞肝癌射頻消融術的評價作用,并分析其成像表現(xiàn),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4月-2016年4月于本院就診的肝細胞癌者138例,均經影像學和病理診斷證實。其中男80例,女58例,年齡43-68歲,平均 (52.5±8.7)歲,影像學顯示:腫瘤長徑8~27mm,平均(15.5±5.4)mm,單發(fā) 112 例,多發(fā) 26例,總病灶數(shù)168個。入選標準:(1)均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規(guī)范化病理診斷指南(2015 年版)》[4];(2)腫瘤長徑≤3cm;(3)無 CT 和 MRI檢查禁忌證;(4)臨床數(shù)據(jù)資料完整;(5)射頻消融術前未接受過手術、放療、化療等其他治療。排除標準:(1)有血管侵犯或肝外侵犯者;(2)本次射頻消融治療不完全者。
1.2 方法
1.2.1 射頻消融治療 采用64排螺旋CT(德國西門子)作為影像引導,射頻儀采用多極射頻針(美國RITA 1500X)。全身麻醉,根據(jù)MRI影像檢查采取最佳治療體位和進針路徑,根據(jù)腫瘤大小選擇相應規(guī)格的射頻針,在CT引導下確定穿刺角度和深度。經皮肝穿刺進至一半深度時重復CT掃描,確定穿刺角度和方向。繼續(xù)進針至瘤體內部近側,復查CT,打開傘狀電極至超出腫瘤周圍0.5~1.0cm正常組織處。退針時進行射頻消融治療。
1.2.2 常規(guī)MRI和DWI檢查 所有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行常規(guī)MRI和DWI檢查。采用1.5T MRI(德國西門子,Avanto)機器,8 通道,最大梯度切換率200T/ms,最大梯度場強45mT/m。常規(guī)T1加權像:采用常規(guī)自旋回波序列T1WI橫斷面,冠狀面成像,矩陣256×256,層厚6mm。常規(guī)T2加權:采用半傅里葉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橫斷面,矩陣 256×256,層厚 5mm;冠狀面矩陣 256×256,層厚5mm;矢狀面矩陣256×256,層厚6mm。DWI掃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矩陣192×192,層厚6mm,層間距1.8mm,采集次數(shù)2,掃面時間22秒。橫斷位、冠狀位成像,在Z軸方向施加擴散敏感梯度磁場,取 4 個 b 值(50、400、600、800s/mm2)分別進行 4次掃描。系統(tǒng)將自動擬合ADC圖像。
1.3 觀察指標 分別采用常規(guī)MRI(MRI組)和DWI聯(lián)合常規(guī)MRI診斷(MRI聯(lián)合DWI組)有無腫瘤殘存或復發(fā),并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其診斷效能。肝細胞肝癌射頻消融治療術后腫瘤復發(fā)或殘存影像表現(xiàn)為平掃T1WI呈不同程度的高信號,T2WI呈相對等低信號;DWI呈整體或部分稍高信號,ADC值總體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并進行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MRI聯(lián)合DWI組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似然比、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MRI聯(lián)合DWI組。采用ROC曲線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效能,ROC曲線下面積MRI組為0.770,MRI聯(lián)合 DWI組為 0.937,MRI聯(lián)合 DWI組的診斷效能大于MRI組(P<0.05)。詳見表1-2、圖1。
表1 兩組診斷腫瘤殘存或復發(fā)情況(n)
表2 兩組診斷腫瘤殘存或復發(fā)的診斷效能
在肝細胞肝癌的微創(chuàng)治療中,以射頻消融術為代表的腫瘤熱消融治療取得顯著的效果,尤其對于長徑<3cm的早期肝癌,可獲得與外科手術相近的5年生存率[5-6]。然而,射頻消融術后局部腫瘤殘存和復發(fā)率較高,尤其對于較大的腫瘤。影像學檢查仍是目前發(fā)現(xiàn)殘存腫瘤或新發(fā)病灶的常用手段,長期、規(guī)律的CT和MRI隨訪檢查對早期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有重要意義。其中,MRI是評價肝癌射頻消融療效的常見手段,除具備增強CT的功能外,還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MRI多序列、多參數(shù)成像功能可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可直觀顯示肝臟腫瘤出血、變性、液化、凝固壞死等情況,彌補了增強CT的不足[7-8]。常規(guī)MRI檢查中,肝癌在T1WI呈低信號或稍低信號,在T2WI呈高信號或稍高信號,或者更具特征性。肝細胞主要由肝動脈供血,在MRI增強掃描中有“快進快出”的特點,動脈期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和延遲期為相對低信號。DWI是MR發(fā)展的一種成像技術,它對水分子的隨機運動(布朗運動)非常敏感,當水分子彌散正常時,其圖像顯示等信號改變;當水分子彌散受限時,DWI上就會出現(xiàn)異常高信號。DWI的信號強度可以通過定量測定表觀彌散系數(shù)(ADC)來判斷,利用ADC可以評價組織細胞中水分子擴散的信息。腫瘤壞死組織和活性組織中的細胞密度不同,導致兩組信號差異明顯,利用這點可以了解腫瘤的微細結構并判斷其活性[9-10]。射頻消融術通過射頻能量使腫瘤細胞凝固性壞死,壞死的腫瘤細胞膜不完整,膜通透性增加,水分子擴散增加,ADC值增高;殘存或復發(fā)腫瘤細胞膜完整,水分子擴散受限,ADC值降低[11]。Kamel等[11]研究亦發(fā)現(xiàn)肝癌射頻消融術后24小時內ADC升高與腫瘤復發(fā)相關,高ADC反映腫瘤細胞損傷及壞死程度。DWI聯(lián)合常規(guī)MRI檢查可鑒別腫瘤壞死組織和活性組織的密度,又兼顧水分子自由擴散的影響,比單獨MRI檢查有優(yōu)勢,與Choi等[12]研究結果相似。
目前暫無診斷肝細胞肝癌射頻消融術后腫瘤殘存或復發(fā)的金標準,本文以兩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放射科醫(yī)生結合影像和臨床分析結果為判斷標準。結果發(fā)現(xiàn),MRI聯(lián)合DWI組對肝細胞肝癌射頻消融術后腫瘤殘存或復發(fā)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似然比、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MRI組,且ROC曲線表明,MRI聯(lián)合DWI組ROC曲線下面積高于MRI組,表明DWI聯(lián)合常規(guī)MRI對肝細胞肝癌射頻消融術后腫瘤殘存或復發(fā)的診斷效能高于常規(guī)MRI檢查。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治療前肝癌病灶T1WI表現(xiàn)為低信號,T2WI表現(xiàn)為不均勻混雜較高信號;DWI均表現(xiàn)為高信號。射頻消融治療術后,平掃T1WI信號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表現(xiàn)為不均勻低或等信號;壞死區(qū)細胞凝固壞死,水分子含量降低,T2WI信號多降低,呈相對等低信號伴周圍高信號水腫帶。短時間內病灶周圍會出現(xiàn)水腫出血及肉芽組織增生,為生理反應,若長時間存在且強化環(huán)增大,則提示腫瘤復發(fā)。壞死的腫瘤細胞膜完整性被破壞,DWI表現(xiàn)為低信號,當腫瘤殘存或復發(fā)時則表現(xiàn)為DWI呈整體或部分稍高信號,ADC值總體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