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深圳市教科院以“優(yōu)先發(fā)展、育人為本、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工作方針,開展義務和學前教育教研,經過十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探索基于“雙基”的課程與教學調研。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基本標準的執(zhí)行和基本規(guī)范的落實,這也是教研員到學校調研工作的參照規(guī)范與標準。為此,我們實施了“三建立”,即建立“基于質量提高的調研目標”,建立“基于標準的調研內容”,建立“基于規(guī)范的調研流程”。實踐證明,基于“雙基”的調研為教研員高效完成調研工作提供了思維和操作路徑,為學校反思和改進教學工作提供了可參照的方向,為教研員與教師之間提供了平等對話基礎。
基于“雙基”的調研其核心是研制可視化的“調研工具”。我們力求使“調研工具”科學客觀、前后一致、注重實證,力求搜集證據,運用互證的方法尋找真相,通過構建證據鏈、控制變量、分析相關性來探究實證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對某些課程與教學現象的成因作出更為可靠的、符合邏輯的判斷。
開展跨學科的融合和重構研究。深圳開展了為期十年的初中綜合課程改革試點工作,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圍繞初中《科學》(含物理、化學、生物、自然地理)及《道德與法治》(含歷史、道德與法治、自然地理)課程,打破學科壁壘,有效地開展跨學科的融合和重構,出現了音樂與數學、美術與科學的深度融合課程,形成了一系列跨學段、跨學科,具有深圳特色的“校本課程”。
開展教學標準研究。市教科院組織一線物理、化學和生物教師,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研究學科課時教學標準,為適度教學提供標尺。其中,初中理、化、生學科的實驗教學標準研究一項在教育部重點課題立項,多項成為省、市級課題,有力推動了全市初中畢業(yè)生理科(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核的開展,推進了義務教育實驗教學的改革,促進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充分發(fā)展。
建立網上教研互動平臺。以公眾微信平臺及網絡教師進修學校的建設,形成了一個24小時不落幕的教研互動網絡體系,使市、區(qū)教研員,市兼職教研員,市區(qū)名師工作室,校學科教研組有效聯動,教研活動的質量與參與人數明顯得到提高,青年教師的“認師結對”從原來單一的校內結對變?yōu)楝F在的跨校結對,教師教研水平得到提升,在各項賽事中取得喜人成績。剛剛結束的廣東省首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我市初中組獲得6個學科的全省第一,而且還獲得初中組唯一的省“五一勞動獎章”。
經過10年的教研改革,深圳市小學基礎教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建設了一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隊伍,構建了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最突出的表現是兩大轉變,即從以分數為重、以升學為重的“應試教育”向以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內涵品質的素質教育轉變,從以傳授、灌輸、存儲為主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
聚焦課堂教學,轉變教學方式。進行分層教學、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課堂教學,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科學應用,營造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構建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把教學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改進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上來,在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協(xié)同共進方面取得新突破,將教學方式轉變?yōu)閹椭鷮W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上來。
與時俱進,全面實施教育信息化。我市小學信息化硬件設施比較先進,公辦小學全部建成了校園網,師機比達到1:1,生機比達到4.7:1,基本實現了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化、辦公管理網絡化。近幾年,我市大力建設各類資源庫和數據庫,全市已建成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教育搜索引擎、教育數字圖書館、教育信息基礎數據庫、遠程教育平臺、教育云服務等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平臺。2011年我市獲國家專利局“校園發(fā)明平臺創(chuàng)新獎”。2012年9月,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在我市舉行。我市展示的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卓越課堂的技術平臺,獲得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提升教師素質。各小學普遍建立了校本研修制度,以“特色講座”“名師大講堂”“名師工作坊”“名師工作室”“名校長工作室”“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為載體,有針對性地組織科研力量,攻克重點、難點、熱點和瓶頸問題,充分發(fā)揮工作室的“示范、引領、帶動、輻射”作用。針對成長教師開發(fā)了“五段互動式”培訓,通過專家講座、新秀授課、現場點評、同行辯課、研修反思五個階段,著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全面發(fā)展。一是嚴格控制中小學周課時總量、家庭作業(yè)課時量,構建不同學科之間作業(yè)總量的協(xié)調機制,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確保小學生的合理睡眠和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二是完善常規(guī)教學管理制度,把減負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落實到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減少考試次數上來。三是建立學習困難學生幫扶機制,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四是建立學生課業(yè)負擔監(jiān)測制度和公告制度。五是實施了深圳市中小學生課業(yè)減負工程,重點加強教輔管理以及三年級以下不留書面家庭作業(yè)的貫徹落實。
實施教研、科研、學?!叭Y合”工程。市教科院、區(qū)教科研部門和學校聯合成立了教科研聯合研究小組,建立由教研科研機構和學校“三結合”的教科研聯合研究專家團隊,面向全市中小學遴選出了福南小學、育才四小、華僑城小學、后海小學、龍城小學等12所課程改革典型學校,作為教科研聯合研究小組對口掛點學校,每兩年為一個工作周期,指導掛點學校培育、總結、提升和推廣課程改革原創(chuàng)經驗,以點帶面,推動我市中小學課程改革工作深入開展。
2010年以來,深圳市的學前教研基于國內外對學前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著眼于自己的實際,不搞幼兒園評課,不搞大規(guī)模的觀摩與比賽,而是從發(fā)現幼兒園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在不斷解決教學問題中開展教研。2012年,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頒布后,深圳秉承“幼兒的學習是在與環(huán)境和材料互動中進行”理念,把幼兒園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研究與實踐作為學前教研的重要內容。從幼兒園室內環(huán)境,到幼兒園的戶外環(huán)境,再到今天全市的“室內外環(huán)境一體化”,深圳正在一步步推進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正是由于持續(xù)多年對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研究和探索,深圳的幼兒園學習環(huán)境逐步提升,幼兒的自發(fā)游戲有了基本的保證,幼兒的學習得到了較好的支持。今天,深圳一些幼兒園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一些幼兒園的游戲活動開展很有特點,這些都是深圳學前教研所帶來的效果。
深圳學前教研這些年來的歷程,也是深圳學前教研隊伍從無到有的歷程。2010年,全市只有市和龍崗區(qū)有幼教教研員。在明確學前教育發(fā)展方向、思路以后,深圳也逐步扭轉多年以來不重視學前教育教研的局面,市、區(qū)兩級教育部門,逐步開始配備幼教教研人員,目前市教科院有兩名幼教教研員,十個區(qū)中有九個區(qū)已配備了幼教教研員,有的區(qū)還配備了兩名。2015年,市教科院聘請了五名兼職幼教教研員,配合開展全市的幼教教研工作。今天,深圳的幼兒園課程教學在全國學前教育中能有一定影響,與這支隊伍的努力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