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侵犯財產刑事犯罪中,大部分罪名要求考察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對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理論界存在不同觀點,實踐中容易導致認知混亂,難以把握,影響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認定。本文從非法占有目的的內涵、外延,非法占有目的存在的問題,實踐中如何認定等問題著手,進一步明確非法占有目的的方法和途徑,指導司法實踐,以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打擊犯罪,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關鍵詞 財產犯罪 非法占有目的 認定
作者簡介:馬爽,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60
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是長久以來侵犯財產刑事案件中,認定罪與非罪的關鍵點和難點。非法占有目的體現(xiàn)了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和意圖,對于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實踐中存在認定標準混亂,難以操作等問題,對審查案件和認定犯罪帶來一定難度。本文試從辦案實踐出發(fā),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標準和方法作以探討。
一、非法占有目的含義
“非法占有目的”從詞意上看,是行為人主觀意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行為人為非法控制、支配、使用、處分他人財物,意圖排除他人對其所有財物的控制,使所有人喪失對財物控制,由行為人或第三人對財物進行實際支配控制的行為。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內涵
非法占有目具有非法性。非法占有目的的非法性體現(xiàn)在,行為人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實施了非法行為,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法律關系。犯罪客體是刑法所保護的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律關系的總稱。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的危害行為侵害了刑法保護的法益,體現(xiàn)出該行為社會危害性,也體現(xiàn)出目的的非法性。
張明楷教授稱“非法占有目的,并不局限于從他人占有非法轉移為自己占有的目的,還應包括從自己受公法限制的所有,非法轉移為不受公法限制的所有的目的” 。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外延
非法占有目的的對象包括實物形態(tài)的財產。我國取得型財產犯罪是以有體物的刑法保護為基礎進行構建的,因此與之相對應的非法占有目的之原型自然也是有體物。
非法占有目的的對象包括財產性利益。目前學界和司法實務界已普遍承認財產犯罪的對象除了有體物之外,還應當包括財產性利益,包括具有轉讓性的合同、交付特定物及支付特定金額的債、票據(jù)等有價證券等。網(wǎng)絡虛擬財產具有一定的財產屬性,主要表現(xiàn)為其具有經濟價值和可支配性,因此可以作為非法占有目的的對象。
(三)非法占有目的的內容
非法占有目的需要同時具備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使財物脫離權利人的控制剝奪權利人對財物所享有的權利的行使,另一方面是行為人取得并實現(xiàn)對財物權能的獲取。
使財物脫離權利人控制剝奪權利人的合法權利。相當于大陸法系學說中的“排除意思”,即具有使得財物脫離權利人控制,使權利人喪失對財物的占有、使用、收益、支配等權利的意圖。在時間上體現(xiàn)為所有權的長期侵害。排除意思在權能范圍上,不要求排除所有權利,只要行為人排除了權利人對財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能中的一項或者一部分,足以影響權利人對于該財物實際最終的控制或者對財物造成重大損失的,即可認定。
控制或支配他人財物。相當于大陸法系的“利用意思”,即非法控制、支配他人財物的意圖。利用意思不要求必須“遵從財物本身用途進行利用、處分”,遵從財物所具有的某種效用即可。
二、實踐中認定非法占有目的存在問題
現(xiàn)階段司法實務對認定財產犯罪“非法占有目的”還存在很多問題,表現(xiàn)為以下方面:
(一)對非法占有目的判斷多依賴于犯罪嫌疑人供述
眾所周知,“非法占有目的”存在行為人內心,很難被外人察覺,而犯罪嫌疑人出于畏罪逃避處罰的心理,往往對于非法占有目的不作如實供述,司法人員很難直接獲取犯罪嫌疑人供述。此種情況下,部分司法人員,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不作推定,或者作過于嚴苛的推定,直接采信犯罪嫌疑人辯解,以非法占有目的不明為由,作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處理,這種過度依賴口供的做法勢必影響對犯罪的打擊。
(二)對客觀證據(jù)收集重視不夠
“我國的證據(jù)制度是司法人員依法運用該證據(jù)求得案件的客觀事實的制度” 。“非法占有目的”是行為人的內心活動的體現(xiàn),客觀證據(jù)并不能直接證實犯罪嫌疑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在司法實踐中,特別是在犯罪嫌疑人不供述的情況下,只有以客觀證據(jù)為基礎,通過還原案發(fā)當時的客觀情況,以客觀事實來推定嫌疑人的主觀目的。但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往往對客觀證據(jù)的收集調取不夠完善、全面,對于客觀事實的認定支離破碎,據(jù)以推定的基礎尚不完備,導致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難度過大。
(三)缺乏明確統(tǒng)一標準,導致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過度依賴司法官的個人判斷,有的甚至形成捕、訴、判的不一致局面,耗費司法資源
司法實踐中,由于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缺乏明確統(tǒng)一的標準指引,導致對該事實的認定,主要依賴于司法推定。而司法推定的過程,是司法官在已有案件事實證據(jù)基礎上憑借個人主觀分析判斷得出結論的過程。司法推定結論要受到司法官個人社會經歷、專業(yè)素質、辦案態(tài)度等諸多影響和制約。不同的司法官立足于不同的教育背景、社會經驗、思想性格和邏輯推理能力,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就可能作出不同的結論。正如美國法學家卡多佐羅所言“除了法官的人格外,沒有其他東西可以保證實現(xiàn)正義” 。
三、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推定方法
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釋對于大部分財產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認定標準,沒有具體明確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需要以現(xiàn)有的有限的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作為參考,在充分考察客觀事實及聽取行為人供述和辯解的基礎上,由司法官運用社會經驗、法律知識、邏輯規(guī)則,使用司法推定的方法,作出符合社會大眾普遍認同和接受及符合社會公序良俗和公平正義理念的推定和判斷。
(一)通過司法推定來認定非法占有目的,要嚴格以客觀事實、證據(jù)為基礎
刑事司法推定的基礎是案件事實和證據(jù),推定的方法是對無法直接證明事實的推理、分析、推定,因此其所依賴的事實、證據(jù)的要求更為嚴格,事實必須更為全面、客觀,證據(jù)必須依法取得、來源合法,司法推定的基礎的全面、客觀與否直接決定了推定結論的客觀正確與否。要認定非法占有目的,必須全面收集相關客觀事實,諸如犯罪嫌疑人案發(fā)時的經濟狀況、個人履約能力、取財方式、取財后的用途、對財物的利用方式、保管方式、案發(fā)后的態(tài)度、是否逃匿等表現(xiàn),有些事實看似并非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但推定的依據(jù)越充分,就越能通過從不同側面分析論證,來支撐非法占有目的結論的認定。證據(jù)的來源必須合法,符合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由偵查人員通過法定程序取得,這樣的證據(jù)及證據(jù)證實的事實才是推定的堅實基礎。
(二)刑事司法推定認定非法占有目的,一般圍繞著司法解釋等規(guī)定的重點內容進行
我國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沒有對非法占目的作明確界定,但一些具體罪名的司法解釋對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推定作了客觀行為的列舉,可以作為司法官在辦案實踐中重點考察的內容。1996年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2001年《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2010年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表現(xiàn)方式都有列舉。上述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的規(guī)定,表現(xiàn)在對于犯罪嫌疑人事前、事中、事后行為的全面考察,并不唯客觀行為論,避免客觀歸罪。對上述規(guī)定的適用,也應理解司法本意,不能簡單理解為,行為人只要有上述規(guī)定的行為中的一種或者多個行為就一律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上述規(guī)定指的是具有上述行為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目的,如果有反證的話同樣不能認定。
(三)認定非法占有目的刑事司法推定應當充分重視嫌疑人的辯解
我國刑法對于部分侵犯財產犯罪的認定標準作出規(guī)定,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會議紀要也對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觀表現(xiàn)進行列舉、描述,對非法占有目的認定具有一定的指引意義。但是具備規(guī)定的客觀表現(xiàn)形式,就必然能認定行為人主觀上非法占有目的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有社會萬象,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葉子,更沒有作案手段完全相同的兩個案件,社會危害性完全相同的兩名犯罪嫌疑人。法律規(guī)定是對以往社會經驗的歸納總結,是對司法官判斷的指導和指引。司法官在執(zhí)法辦案時,在適用上述依據(jù)進行推定的過程,需要全面考量,才能準確認定事實,而聽取犯罪嫌疑人的辯解是全面查明案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司法推定中,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解首先可以對事實全面準確把握,嫌疑人是否有能力,嫌疑人案發(fā)后是否逃匿等情節(jié),不能僅憑被害人在損失財產后激憤情況下所作出的描述來認定,而應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解并進行綜合考慮;其次,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解有利于對其行為性質進行深入研判。侵財犯罪發(fā)生在社會經濟領域,不同經濟領域有各自的行業(yè)慣例和規(guī)則,司法官在辦理這些案件時,需要對以往未涉足的行業(yè)領域進行研究,將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放在特定行業(yè)社會環(huán)境下進行考量,避免其因為經驗知識不足而草率作出不恰當?shù)恼摂?。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體現(xiàn)法律的權威。
(四)刑事司法推定應當接受社會生活實踐的檢驗
侵犯財產犯罪屬于日常生活中常見多發(fā)犯罪行為,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個正常理性的普通人不需要借助法律知識,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樸素的倫理道德觀,可以對一種行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作出比較客觀的判斷。法律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一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應受懲罰性的判斷,在一定意義上司法官的考量與社會公眾一般認知應當是一致的。而刑事司法中,法律概念不可避免具有模糊性的情況,而司法官作為個人在理解、推定的過程中,受個人經驗知識等制約,在推理過程中,難以避免有失偏頗,有人說,法律推理的過程布滿陷,有的概念很容易在推理過程中被偷換,把推理引入歧途。 因此,司法推定的結論必須和社會經驗相對照,接受社會經驗的檢驗。避免辦案人員根據(jù)對法律理論、法律概念的片面理解來分析非法占有目的,把一些普通人不認為犯罪的行為論證為犯罪,擴大犯罪打擊面。
(五)刑事司法推定應遵循一定的程序,并接受監(jiān)督
通過刑事司法推定認定非法占有目的,是對司法官的個人知識、經驗、法律素養(yǎng)等的重大考驗,司法推定的結論關系到罪與非罪的認定,關系到對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剝奪與否,關系到司法官對案件質量的終身負責,因此對于刑事司法推定既要防止依據(jù)不全面、邏輯不完備草率作決定,又要防止過于謹慎保守。這就需要對于司法官的推定要有一定的程序加以制約保障。比如嚴格要求司法推定的基礎證據(jù)必須依法取得,司法推定的過程必須公開透明在法律文書中清楚地體現(xiàn)出來,推定的程序要經過司法官的聯(lián)席會議討論聽取其他司法官的意見、 法官聽取人民陪審員的意見,司法推定的案件必須充分聽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以排除其辯解,對于法官運用司法推定方式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應當在刑事判決書中公開,接受社會公眾及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監(jiān)督,以保證推定的公正性,維護司法社會公平正義,確保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注釋:
張明楷.論財產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法商研究.2005(5).76.
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綜述.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187.
[美]本杰明·N·卡多佐著.蘇力譯.司法中的類推.外國法譯評.1998(1).34.
虞偉華.高院法官經驗談:如何認定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http://m.sohu.com.2018年5月1日最后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