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曲慧鈺 編輯 | 王芳麗
喜馬拉雅山頭上覆蓋的冰川中拘禁著滔滔洪水。——泰戈爾《圖書館》
岡仁波齊峰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這里孕育了250多條冰川,帶來了大量水源,是恒河、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發(fā)源地。 攝影/ 董力男/ FOTOE
恒河兩岸 攝影/ VCG
一條“由天堂而來”的二千五百公里的圣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印度北部,注入孟加拉灣。這是印度文化的承載,是印度人民精神的依托,印度本土的三個宗教由此孕育,千年古城的燦爛文明負載其中。恒河,這汪由天堂而來的圣水,滋養(yǎng)了無數(shù)圣人先哲,《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作者在圣水河畔靜修悟道,現(xiàn)代印度文化的代表泰戈爾在青年時代泛舟其上,魂夢牽繞于此。恒河似乎可以滌蕩人的靈魂,當“神靈睜開了眼睛,心靈也隨之得到了純凈”。
恒河發(fā)源于“神圣之地”喜馬拉雅山,古老的傳說將恒河的神圣起源賦予四條溪流。其第一源頭位于喜馬拉雅海拔3500米處的克達爾那司山谷,在山谷的中心地帶,可以親眼目睹恒河女神不斷壯大的姿態(tài),春季的冰雪融水每天都咆哮著流入下游的平原,村民們利用冰雪融水匯集成的溪流灌溉坡上的梯田。千百年來,世人都認定這種恩賜來自于河神無窮的超自然力量。在短暫的夏季,這里將迎來成千上萬的印度朝圣者,整個山谷在河流與人群的涌動中神奇地煥然一新。
在距離克達爾那司西面60公里的山谷中,坐落著恒河第二個神圣的源頭——亞孟諾特里,它同時也是恒河的姐妹河——亞穆納河的起點。亞孟諾特里并非恒河的真正源頭,但對于印度教徒而言,這條溪流與廟宇有著重大的意義。在朝拜之前,信徒們必須在寺廟下方的天然溫泉中沐浴,他們煮大米供奉河神,以期得到神祇的庇佑和保護。
恒河的第三神圣源頭是伯德里納特,它臨近西藏,此地寺廟的歷史超過500年,宗教歷史更為久遠。這里的恒河源頭難以尋覓,在地理學上屬一處空白。伯德里納特的河水由成千上萬條雨水溪流匯集而成,從喜馬拉雅山脈的偏遠山區(qū)或高聳險峻的懸崖上奔流而下。這里氣候異常惡劣,卻依舊吸引了最虔誠的朝拜者,他們或徒步獨行,或相互攙扶,向著圣地進發(fā),巨大的濕婆像下永遠有虔誠的教徒頂禮膜拜。
恒河四大神圣源頭中的最后一處,是偏遠的高山神殿根戈德里,印度教徒深信這是恒河最初的發(fā)源地。相傳恒河女神原本在天堂灌溉花園,但世間死者的骨灰需要她的法力凈化,于是女神答應(yīng)前來幫助凡人。然而她從天而降的沖擊力足以毀滅萬物,為了避免下凡時沖毀大地,在根戈德里的濕婆神從自己的頭發(fā)上取下瀑布,緩解了恒河女神的沖擊之勢,并將其疏導成無數(shù)的溪流,此處的瀑布就是恒河女神下凡的有力證明。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源頭是天堂與塵世的交接點。夏末,季風來臨時猛烈的風暴僅需數(shù)周便可為河流帶來超出整年流量的水資源,巨大的破壞力侵襲著喜馬拉雅山區(qū),教徒們認為這恰恰印證了恒河女神從天而降的威勢。洪水穿越群山一路南進,百川并納,支流匯合,每個匯合點都成為備受崇拜的吉地,因為這里標志著被濕婆神分流的恒河神水再次匯流。
恒河流域中部的瓦拉納西是恒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它位于唯一能回流到山區(qū)的河道上,是印度第一圣城。作為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三教圣地,瓦拉納西與印度教的信仰深深糾纏在一起。在瓦拉納西新月型的恒河灣兩側(cè),修建了大大小小 64 座帶有石階的碼頭,河岸邊的階梯迎向日出,指引著成千上萬的朝圣者來此地祈求圣水的祝福。
恒河象征生,恒河水可以洗滌罪孽,印度教徒一生至少一次在恒河沐浴凈身,神圣純潔的恒河水可以洗去人生的一切罪過,使靈魂得到凈化。死后把骨灰拋撒到恒河里,靈魂便可以升入梵界,與梵合為一體,永遠擺脫塵世和輪回的痛苦。死者的家屬通常靜靜坐在旁邊的石階上觀看,沒有哭聲,他們相信死亡只是生命輪回中的一次遠旅。這樣的信條無疑是《奧義書》中“梵我如一”和“業(yè)報輪回”思想的傳遞,顯示了對古老教義“梵我合一”的繼承與追求,這也是印度人與恒河神圣的契約。
瓦拉納西全景 攝影/ VCG
在根戈德里之上,距離恒河真正源頭僅200公里的哈爾德瓦是印度圣城之一,它吸引了無數(shù)印度教徒來此祝福并祭拜恒河女神。從各方面來看,哈爾德瓦都是恒河真正的發(fā)源地,直到這里,高山支流才最終匯成一條神圣且雄壯有力的大河。此時的恒河氣象一新,圣潔的河水為5億多人凈化了城鎮(zhèn),灌溉著萬頃田地,它滋潤著人們的身軀與心靈。在哈爾德瓦,恒河已成長為養(yǎng)育萬物的母親河,它是印度的生命之河。
恒河進入海洋前最后流經(jīng)的陸地是薩格爾島,每年一月,數(shù)百萬印度教朝圣者會在此聚集祭祀恒河。他們在瑪克桑格拉提節(jié)的清晨入河沐浴,祈求神圣的河水將他們的罪過帶進孟加拉灣。正如泰戈爾所說,在恒河里沐浴“可以使人死后達到極樂……河水里的最高精神常常同他的直覺接觸。河水沐浴,就是依靠這種接觸,不僅洗滌了肉體上的污垢,而且還洗滌了他思想上的癡愚。”(泰戈爾《森林的宗教里》)在印度人眼中,恒河里的沙代表著世界的終極,他們相信萬事萬物最后都會劃歸為一粒沙,在恒河岸邊,無數(shù)的信徒歸于河底,作為一粒沙在圣水之畔沐浴著恒河的氣息,感受著宇宙的呼吸和世界的脈搏……
在距離喜馬拉雅山脈發(fā)源地2000公里的地方,這條偉大的河流將開始分流,神圣恒河在完成旅程之后將回歸大海。孟加拉大平原是恒河神圣旅程的最后階段,它連接了孟加拉三角洲的眾多支流,在這個神奇的地域,陸地與河水相依相鄰。當?shù)诌_三角洲的大片荒野時,恒河終于解除了一切束縛,變成一條寬闊的大河歸于海洋。
恒河是圣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虔誠的信仰,在這條河邊,古老才是永恒。
恒河流域示意圖 制圖/葉沁
“如果把發(fā)生的事情都印在石頭上,那么,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個臺階上讀到許多昔日的故事。你如果想聽過去的故事,那就請你坐到我的臺階上來;只要你側(cè)耳細聽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聽到過去無數(shù)動人的故事。”(泰戈爾《河邊臺階的訴說》)
恒河邊,熙熙攘攘如同集市,朝圣者來往不絕。行走在古今文明撞擊之地,自然與宗教相融合。泰戈爾說涓涓的河水記錄了無數(shù)的故事,見證了人與神的過往,歷史與現(xiàn)實、今生與彼岸的交織,它承載的不僅有信仰,更有對于新生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