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江 樹 編輯 | 吳冠宇
如果用美食給城市貼標簽,陽朔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啤酒魚縣,這個漓江岸邊的旅游城市,幾乎所有的餐廳都名為各種字號的啤酒魚。
啤酒魚是風味菜,就像豆瓣魚、子姜鴨、土豆燒牛肉、筍子雞一樣,只能算道“硬菜”,而絕非麻辣小龍蝦、火鍋兔、燜鍋、水煮魚這樣的餐飲大單品。外地人很難理解全城餐廳都冠名啤酒魚,正如無法想象成都的館子都叫某某回鍋肉的那種魔幻場景。
啤酒魚之所以風靡陽朔,首要原因或許是因為這道菜很上鏡,即使拿手機拍也好看:由于湯汁很少,魚頭、魚塊輪廓清晰,表面被配菜和佐料遮蓋,其次是以大塊西紅柿作輔材,魚塊金黃、湯汁赭紅,整道菜色調(diào)溫暖、層次分明,光看圖都能感覺到番茄的酸甜適口和魚肉的香濃綿軟。
啤酒魚做法不算復雜,各個廚師的手法大同小異:把魚內(nèi)臟打理干凈后帶鱗直接入鍋油炸,等魚鱗變黃卷起后撒入姜末、青紅椒、鹽、料酒等作料,用醬油上色,口味偏甜可加入蠔油,喜重口味的則加桂林辣椒醬,之后倒一瓶啤酒入鍋,蓋上鍋蓋燜幾分鐘,起鍋前加西紅柿稍微翻炒即成。
啤酒魚的出現(xiàn)約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這并非偶然,時值改革開放十年,全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城鄉(xiāng)餐飲需求由溫飽轉(zhuǎn)向品質(zhì),算是第一次消費升級。在這期間,新創(chuàng)餐飲相繼在各地盛行,如重慶火鍋、樂山麻辣燙、宜昌鹵煮小龍蝦等。啤酒魚的初創(chuàng)者已不可考,據(jù)說是某廚師做黃燜魚時偶然錯將啤酒當料酒入鍋,忐忑不安地上菜后發(fā)現(xiàn)客人出奇歡迎,之后就將錯就錯,用此法將黃燜魚定型為啤酒魚,成為遠近聞名的當家菜。
啤酒魚的味道確實很好,魚鱗經(jīng)炸透又燜煮后的綿軟口感很特別,完全入味的魚肉浸泡在濃釅的湯汁中,香腴不泥,雜糅咸鮮、魚香、荔枝多味型,兼具南北風味,甚至和俄羅斯羅宋湯、西班牙燴海鮮也有幾分神似,既中華又國際,這恐怕是啤酒魚風靡陽朔的另一個原因。
在旅游攻略中,啤酒魚被傳得神乎其技,主流說法是必須要用桂林啤酒和漓江的魚,因此本地大排檔的味道足以蓋過外地餐廳。這種說法或許有道理,但也可能并非要點。在筆者看來,當?shù)氐乃赡苁亲钪匾囊蛩亍@旖饔蚴强λ固氐孛?,水質(zhì)偏硬,而無論漓江河魚還是本地啤酒都與當?shù)氐乃兄苯雨P(guān)系,正如熬制高湯、雞湯首選井水一樣,礦物質(zhì)更多的水在烹飪中發(fā)生水解、美拉德等反應也會形成特殊風味;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燜”這種烹飪方法,燜煮的最大特點是必須加蓋,中途不添湯、不揭蓋,烹制中鍋內(nèi)的氣壓實際是大于當?shù)貧鈮旱?,陽朔海拔本來就不足百米,如果鍋蓋夠嚴夠重,燜煮時鍋內(nèi)溫度肯定超過100℃,烹飪時發(fā)生的水解反應和美拉德變化也更加充分;第三個原因恐怕是桂林的地理小氣候決定了空氣中的微生物種群,這些微生物又最終決定了醬油、辣椒醬等釀造調(diào)料的風味。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美食也是如此。陽朔啤酒魚是難得的名副其實的美味,如果去了桂林,一定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