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學 陳乃春
新課標提出教師應該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體現(xiàn)了這一課標精神。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必須以教學內容為依據(jù),在充分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進行,不得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目標,違背學生的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科教學特點。
在二次開發(fā)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這些方面:
問題開發(fā)可以講究一定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三冊《使兩個數(shù)量同樣多》一課時,教材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是:兩個小朋友穿珠子,一個小朋友穿了8個,還有一個小朋友穿了12個,要讓兩串珠子同樣多,有什么辦法?一位老師在教學時,結合前不久班級舉行的拔河比賽呈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兩隊小朋友進行拔河比賽,紅隊有8人,黃隊有12人,最終黃隊獲勝。你想說什么?顯然,現(xiàn)情境比原情境更生動有趣,也更現(xiàn)實。這樣的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主動聯(lián)系實際,想到這樣的比賽并不公平,要使比賽公平,兩隊人數(shù)必須同樣多,進而主動思考如何做才能使兩支隊伍人數(shù)一樣多。
對習題進行加工,其目的就是使學生思維的寬度、廣度、深度得以拓展,對知識的本質把握得更加深刻。
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互化》一課中有這樣一道習題:農民1說:小麥地的面積是公頃;農民2說:棉花地的面積是0.4公頃,求哪塊地的面積大一些?這道題比較簡單,可以將化成0.7,再和0.4比較,也可以將0.4化成,再和比較。一位老師在教學時進行了這樣的開發(fā):農民1說:小麥地的面積是公頃;農民2說:棉花地的面積是0.8公頃,農民3說:玉米地的面積是公頃,求哪塊地的面積大一些?針對這一問題,學生既可以將化成小數(shù)后進行比較,也可以將0.8化成,再通過同分子分數(shù)比較得出同分母分數(shù)比較得出大,最終綜合比較得出結論:小麥地的面積是最大的,玉米地的面積是最小的。
這樣的改編既可以使學生用本節(jié)課所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鞏固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達到思維淺層次目的,同時又為學生的思維鋪設了靈活運用的道路,使學生能積極地調動認知,靈活地選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達到了思維深層次的效果。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這是“做中學”的理念,也是體驗式教學理念。這種理念尤其適用于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的小學生。學生的智慧源于手指,針對一些習題,讓學生多動手,變“解題”為“操作”。通過組織學生或個人、或小組進行操作活動,結合一定的操作活動探究數(shù)學知識的奧秘,將“知”和“行”有機結合,從而不斷地豐富學生動手操作的體驗,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積累動手操作活動的經驗。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練習課時,某教師開發(fā)了如下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操作、討論、解答:
1.剪一剪:先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再剪下來。并從這個長方形中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算一算:(1)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2)剩下的小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2.剪一剪:用白紙剪出一個周長為32厘米的正方形,并把這個正方形剪成4個完全一樣的小長方形。
算一算:求其中一個小長方形的周長。
3.剪一剪:剪出6個邊長為2厘米的小正方形,并把它們拼成一個大長方形。
算一算:求這個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
這樣的練習不單純是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手做,在做數(shù)學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獲得第一手的感性認識,這樣的感性認識非常有利于他們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從而能解決相關問題。這種感性認識停留在大腦中絕不像單純地解決一個數(shù)學問題那么短暫,而是較為長久的,是深刻的,甚至能為他們今后解決類似的問題提供一些經驗。
習題加工一方面要考慮拓展,同時也要考慮一定的限制性,不能過難過泛,偏離了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和目標。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間隔排列規(guī)律》一課中,有位教師增加了這樣的習題:“馬路一邊有25根電線桿,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一共有多少個廣告牌?”在處理了這道題之后,某教師緊接著出示加工的習題讓學生解答:“馬路兩邊共有26根電線桿,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一共有多少個廣告牌?”“馬路兩邊共有26個廣告牌,每兩個廣告牌中間有一根電線桿。一共有多少根電線桿?”誠然,這些問題的確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但是這是第一課時,旨在引導學生對這樣的簡單規(guī)律進行探索與感悟,課堂容量不應該這么大,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學得暈暈乎乎,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習題加工是一種藝術,習題加工得好,課堂生成精彩,亮點閃閃,加工得不好,反而弄巧成拙,目標偏失,冷場連連。所以加工習題必須以學生為本,不是追求表面的浮華,而是為了促進學生對認知結構的深刻把握,讓學生真正有所習得,有所感悟,促進思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