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教學設計是在適切的教學目標統(tǒng)領下,設計學習者努力追逐明確目標的學習心理或者學習行為。學習心理是學習者內在的思維,學習行為是外在的行動,而教學則是內在思維表現(xiàn)為外在行動,最終又轉換為內在思維的過程。所以,學習模型是內在思維——外在行動——內在思維……這樣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谶@樣的學習模型,教學設計既要提升學習者內在知識的反思,又要改變學習者外在行動的能力。如何做到內在思維和外在行為都有質的提升呢?指向活動的教學設計可以做到這一點。
教學設計常態(tài)表現(xiàn)為教案。教案是教與學的活動方案,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教學目標的預設,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還是對教學效果的預估。
教案有規(guī)范的要求,一般由標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課時、教學媒體、教材分析或教學設想、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作業(yè)布置、教學反思等環(huán)節(jié)組成。教學流程是對教學目標的具體實施,所以,教學流程是實施教學的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教與學的活動。但在教學流程中,教師偏重內容的設計,而忽略教與學的活動設計。如何將教學設計指向活動呢?
教的活動即教師怎么來教。教不是單一的教師講,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引領、診斷、提升的活動。
組織教學,是課堂教學中主要的教的活動。在組織教學時,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學習設計教的起、承、轉、合的活動。
起,拉開教學序幕的環(huán)節(jié),是教的活動的開端。教師常常通過導入語來揭開課堂教學的面紗。比如李吉林老師在執(zhí)教《春曉》一詩時,創(chuàng)設了一個詩人吟詠的學習情景:我們來當一回詩人——夜深了,“詩人”讀書睡著了;半夜里,詩人被風雨聲驚醒了;聽著,聽著,你又睡著了(播放鳥鳴錄音);清晨,你聽到一陣陣鳥鳴聲,你便吟起詩來,你先吟了哪兩句?詩人你忽然想起昨天半夜里風吹雨打的情景,你又吟了哪兩句呀?李老師在組織教學時,以“小詩人”為學習身份拉開了學習活動序幕。這種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起”為組織教與學明確了方向,激發(fā)了學生學的趣味。
承,深入教學展開的環(huán)節(jié),是教的活動的發(fā)展。當“小詩人”在情景中吟起詩來,仿佛詩句就是自己吟唱出來時,無意間進入到詩人的角色之中。為了教學深入展開,教師在學生的積極情趣中,進一步設計教學詩中關鍵字眼的語意——“眠”“曉”“聞”,并結合語意讓學生記住它們的偏旁,將文字學和文學結合起來。這是將教的活動推向深入,是教學活動的進一步發(fā)展,將字詞教學與詩歌理解結合在一起,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升思維的品質。
轉,分層教學提升的環(huán)節(jié),是教的活動的高潮。教學活動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生活來創(chuàng)設教學的情境,整合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將學生的學習背景科學地滲透在教學活動之中,并延續(xù)學生對“眠”“曉”“聞”的意義的理解。學生跳出詩歌,將三個詞語和自己的生活情境結合,進行寫話和說話活動。這一活動是組織教學的提升環(huán)節(jié),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融合已知,遷移能力,進入到教學活動的高潮。
合,反饋教學總結的環(huán)節(jié),是教的活動的結局。結課是教的活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既是對一節(jié)課學習知識和能力的總結,又是對一節(jié)課學習方法和過程的總結??梢允墙處煹目偨Y,也可以是學生的總結。教學設計可采用歸納式、問題式、拓展式、活動式等結課形態(tài)。余映潮老師在執(zhí)教《七顆鉆石》時,他這樣結課:“這一次課,咱們在一種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里面生活,當我們進入錄音棚的時候,我們讀起來,讀文章——使我們心情激蕩;當我們暢游智慧泉的時候,我們說起來,說起來——讓我們的發(fā)現(xiàn)閃光;當我們來到創(chuàng)作室的時候,我們想起來,想起來——讓我們的思緒飛揚。因此,我們的閱讀活動課讓我們沉浸在美好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我希望同學們的每一節(jié)課都這么快樂!”這是一種歸納式結課,教師對一節(jié)課的三類學習活動歸納總結。
起、承、轉、合是教師怎么教的具體安排,是以不同的教的活動來組織引領教學活動,是將教學引向深入,并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具體措施和綜合實踐行為。雖然活動形式上表現(xiàn)為教師的教的活動,但教師教的所有的活動都指向于學生的學習。
學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同時也變現(xiàn)為學習的行為與實踐。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的活動具體表現(xiàn)為聽、說、讀、寫、思。學生在主動的積累、梳理、整合中運用語言文字,這就是學的活動。語文教學中的學的活動,是學生在語言情境下主動地建構和運用語言,發(fā)展和提升思維,鑒賞美與創(chuàng)造美,傳承與理解文化,以此在言語經(jīng)驗和實踐中培養(yǎng)語言能力及其品質。
學的活動是以學的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內容、方法和資源,促進學生語文實踐活動開展,并在主動的語言運用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的活動,突出學生個體的自主實踐和群體的合作探究等不同的學習方式,追求語言、知識、技能、思想情感和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fā)展的綜合效應。
學的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方式:一是個體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二是群體在學習任務驅動下的合作探究。
在教學中,為了設計學生個體主動的學的活動,我課內注重指導方法,發(fā)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課外注重任務驅動和學生自主測評。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七(下)第三單元的“名著導讀”是閱讀《駱駝祥子》,教材編寫者從“讀書方法指導”“專題探究”“精彩選篇”三方面設置學習任務。教學設計應該考慮如何實實在在地完成學習任務。任務一是“讀書方法指導”。我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了“圈點”和“批注”兩種讀書方法,然后要求在課外閱讀《駱駝祥子》時,將“圈點”和“批注”兩種讀書方法落實在主動的閱讀任務之中,每一個章節(jié)做出不少于五處“圈點”和“批注”。雖然要求是死板的,但這是將學習任務主動達成的最好路徑。所以,教學設計既吻合了統(tǒng)編教材“三位一體”,即由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編寫指導思想,又將學習任務分層落實,提高了閱讀效果。我在課堂教學中則要求學生選取幾個重要的章節(jié)精讀,測評學生“圈點”和“批注”兩種讀書方法的學習和運用能力。而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以“看圖閱讀情節(jié)”“析情節(jié)閱讀人物”“讀整本書繪制人物關系表”“讀整本書記載祥子大事”“讀整本書鑒賞文學作品”“讀整本書完成專題探究”構成整本書自主閱讀的活動。最后以群體合作探究完成一個設計活動:在學校的文學長廊里為駱駝祥子設計一座雕塑,主要從主體人物和主題道具兩方面,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寫一份設計方案。這是以“專題探究”的學習任務來驅動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的活動。所以,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側重于學生的個體主動學習和群體的合作探究,而主動學習表現(xiàn)為個體的差異性閱讀,群體探究表現(xiàn)為思維創(chuàng)造,兩者的結合表現(xiàn)為學生的學的活動。
學的活動是以學生個體主動活動為主,以群體合作探究活動為輔,這必然存在著學的活動的差異性。因此,設計學的活動一定是整體設計、統(tǒng)籌安排、因材施教、分層要求。整體設計可以采用任務群的形式。比如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通篇文本閱讀是全體要求;在通讀的基礎上,專題探究是分層要求;在專題探究的基礎上,研究整本書又是差異性要求,這樣就將學的活動設計得更加有序而科學。
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這就要求教學設計必須落實學生的活動。以學生的活動作為學習動力源,驅動學習任務,以此迅速調動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幫助學生聚精會神地存在于學習情景之中,讓學生充分活動而存在于學習場之中。
我在山東費縣執(zhí)教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七(下)第一單元寫作——寫出人物精神時,課堂起始設計了一個學生活動,讓學生介紹自己。活動是一種互動性活動,要求全體學生都參加。全體學生發(fā)問:你是誰?同學們一邊問,一邊將手指指向一位同學,此時這位同學迅速站起來大聲介紹自己,以“我是 的某某”句式來介紹自己的個性特長。為什么開始設計了這樣的學生活動呢?我所借班上課的學生是一所鄉(xiāng)村初中的七年級學生,他們非常拘謹,我需要在教學的起始便將學生的思維和行為迅速調動起來。所以,在這樣的學生活動中,師生互動積極,通過學習活動迅速熱身,積極性高漲。設計學生活動不能僅僅是讓學生動起來,而需要明確學習目標,確定準確內容,落實好實踐行為。
讓目標引領學生活動。在上述學生活動中,教學目標明確,教者引導學生寫出人物精神。首先,從寫出人物特長開始,概括人物精神品質。所以,學生在介紹“我是________的某某”時,一定是結合自己的特長、特征、精神或品質來介紹,而在介紹自己特長時常常是概括自己的長處的。這樣在寫人物時,就能抓住人物特征,并結合特征適切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品質??梢?,學生的活動是在教學設計時就以明確的教學目標來引領的。其次,學生的活動是帶著明確目標的,這種明確的目標是學生活動的前提。學生在思考我是怎樣一個人時,需要概括自己的特征,將自己的特征用一到兩個詞語準確表達,進而帶著明確的目標來活動。所以,這樣的活動雖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活動的導向清晰,既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氛圍,又凝聚了學習氣場,而這一切正是目標引領和導向的結果。
讓內容具化學生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常常是互動的,如果缺少了具體內容,學生活動常常會低效或無效。看似學生活動熱熱鬧鬧,實質上活動與學習沒有關聯(lián)。因此,學生的活動一定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而設計。介紹自己的特長,學生會迅速搜集自己的言行、形象來概括自己的特長,進而形成自己的個性特征。概括是基于具體的言行、形象的,學生的活動便引出寫作的素材,在精選人物形、行、言等具體內容后,便能寫出人物精神??此齐S機的學生活動,但恰恰能幫助學生在寫出人物精神時精選素材,進而完成寫作任務。可見,這樣的活動是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的活動。
讓實踐細化學生活動?;顒右欢ㄊ莿涌?、動手、動腦的,所以,實踐是學生活動的細化。在設計開場白式的自我介紹時,我特別要求學生拍手、指點。拍手是讓活動有了節(jié)奏感,把握住了教學現(xiàn)場感;而指點是將所有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作自我介紹的學生身上,同時還能評判學生介紹準確與否。在做拍手、指點的動作的同時,還有口的活動——指向哪一位學生,其他學生異口同聲“你是誰”。這樣的口、手、腦同時活動,讓每個學習個體都存在于學習磁場之中。
讓思維提升學生活動。當一個學生作自我介紹的時候,其他學生都在心底評判著——他說自己是一個勤勞的人,他的勤勞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是生活再現(xiàn),也是人物浮現(xiàn),這為接下來“寫出人物精神”的寫作實踐準備了豐富的素材,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辨能力,發(fā)展了思維品質。
學生的活動是多維的,也是互動的,而通過多維的活動與互動的形態(tài),學生的能力才能被充分激活。這是一個全體學生的活動,趣味之中,沒有哪一位會掉隊,人人參與活動,這是教學主體性的最好體現(xiàn)。當教學激活了所有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時候,學生在活動中的能力素養(yǎng)就提升了。以活動激趣學習,是學生活動的初級形態(tài),而通過學生活動來深化學習、提升素養(yǎng)則是高級形態(tài)。“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中“學習”“運用”“綜合”“實踐”等詞語指向的就是學生的活動,而這樣的活動能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學習建構在生活情境之中,學習品質提升來自于實踐活動。可見,教學設計應更多地指向活動——“教的活動”“學的活動”“學生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