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先
(福建省尤溪縣管前中學,福建三明 365116)
2016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一文,提出了以“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guān)鍵能力。具體到我們現(xiàn)在七、八年級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包括道德品質(zhì)、健康生活、法治觀念等三個基本點。這些素養(yǎng)的提升最終要落實到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上。不管是提升學生素養(yǎng),還是實現(xiàn)終極目標,都要在提高學生德育水平上下足功夫。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樹立融合、開放、發(fā)展的課程觀,不斷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與優(yōu)化。只有深挖課程資源的德育要素,才能促進課程實施,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服務[1]。下面我就以《我與集體共成長》為課例,談談打造高效德育課堂的幾點看法。
當今社會,受多元文化及外來思潮的影響,人們那種只圖回報而不愿付出、拜金主義、權(quán)力至上、奢靡之風等不良的思想有不斷漫延之勢,而許多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等正能量的行為卻得不到肯定頌揚。對于涉世不深、經(jīng)驗不足又善于模仿的初中生來說,學會正確看待負能量,以正能量為榜樣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教會學生分清正負能量,多用正能量的素材作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引導學生追求崇高的價值目標,激勵學生勵志前行。我們要讓正能量入學生腦、進學生心、促學生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如在上《我與集體共成長》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就播放了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特別致敬中國女排》視頻。學生看完視頻,思考:如何理解頒獎詞中“但是十一總會讓我們想起一加一大于二”?什么是女排精神?教師小結(jié):其體現(xiàn)了中國女排的團隊精神;她們比出了實力,拼出了意志,搏出了勇氣,最終奪冠。通過這一素材及活動樹立學生勇于拼搏、不輕言放棄的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團隊精神。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用像紅色經(jīng)典影視、道德模范人物、感動中國人物等素材,與教材知識點進行融合,幫助學生樹立向上向善的人生態(tài)度,勇敢面對挫折,笑對生活,做一個充滿陽光的中學生。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周末放學回家,學生不是抱著電腦就是拿著手機癡迷玩游戲,從不做家務或主動與父母交流;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與父母爭吵、賭氣,甚至離家出走;回到學校,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抄襲他人;走進社會,學生上車不排隊,坐車不讓座,亂扔垃圾……現(xiàn)在的學生缺乏責任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為了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責任,重拾責任心,做一個勇于擔責的人,我們教師要深挖課程資源德育要素,創(chuàng)設有驅(qū)動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愛學、會學、樂學。
如在《我與集體共成長》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班主任管理日志(節(jié)選)“集體的事 大家的事”:在上月份校文明班評選活動中,我們七(3)班落榜了。對此,我組織本班學生找原因,討論下一步班級工作,爭取重獲文明班級榮譽。班上同學有幾種說法。樂樂說:我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班級的事與我無關(guān)。明明說:只有班委多出力,才能獲得文明班級。君君說:文明班級拿來干嗎,又不能當飯吃。提問:這三位同學的說法對嗎?請說明理由。通過對材料的判斷與分析,讓學生明確集體的事務是大家的事,人人都要為集體出力,悉心呵護集體榮譽,增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通過思考與交流,讓學生明確承擔責任的意義。
這樣的教學以情境為背景,以問題探究為抓手,以小組合作為依托,以培養(yǎng)責任感為價值取向,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而且促進師生互動與合作,重要的是培育了學生勇于擔責的道德品質(zhì),真正實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目標[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我們在德育上的發(fā)展,全靠遇了困難問題的時候,有自己解決的機會。這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問題時,要具備自行解決的能力,不等、不靠,這就是自治,即自我負責、自我管理、自我擔當。現(xiàn)實中,學生在家依賴父母,在校依靠老師,走進社會無法適應。為此,我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自治。
如教學《我與集體共成長》時,我采用了班主任管理日志(節(jié)選)“我們集體 我做主”:開學初,學校安排我擔任七(3)班班主任。面對這樣的新集體,我滿懷憧憬和希望。我覺得班主任剛上任要做三件事:一是確定共同愿景與目標,二是成立班委,三是制定班規(guī)。這些事應該讓學生參與,放手讓學生去做,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治”精神,能增強學生遵守的自覺性,使班規(guī)得到有效落實。讓學生班委民主選,方案目標自己定,活動方式自己搞,活動成效自己評。最終他們選出了大家認可的班委,設計出了體現(xiàn)班級文化的班徽,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班規(guī)……這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自治精神。
在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活動中,教師應放手而不插手,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充當班級主人的角色。每個學生都會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為班級服務,精心為班級出謀劃策,全力為學班級貢獻才智。學生從中鍛煉了自我,展示了自我,提升了自我,真正實現(xiàn)了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活動過程就是學生自治精神成長的過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是實踐出真知。我們常說,“看到了,我忘了,聽到了,我記住了,做過了,我理解了”,說的是“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與實踐逐步形成的”。新課標明確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guī)范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nèi)化。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就要讓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敢力行、善力行、能力行的品質(zhì)。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拓展空間”板塊要求學生課后參加綜合實踐活動。活動形式多樣,如參觀考察、社會調(diào)查、心愿服務等。本課我組織學生參觀尤溪五中愛鳥協(xié)會,了解這個公益志愿組織宗旨、成員、活動歷程等。學生紛紛表示加入該組織,為尤溪環(huán)保獻一點愛、出一份力。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在親身實踐體驗中,探求知識,求證質(zhì)疑,擺脫死讀書,做到活用書。在大膽的力行中,學生拓展了技能,豐富了社會經(jīng)驗,踐行了道德,真正把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為將來進入社會、適應社會打下堅實基礎(chǔ)。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育人也無固定模式。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資源,不斷進行整合與優(yōu)化,適時地植入教學中,精心打造高效德育課堂,強化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魯潔.做成一個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11-15.
[2] 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