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孝”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章對孝道文化進行解讀,并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孝心,指出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榜樣示范,嚴中有愛、嚴愛有度,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學生繼承和弘揚孝道文化。
關鍵詞:感恩教育;孝道文化;榜樣;弘揚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3-0020-01
一、孝道文化解讀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孝”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笨鬃釉唬骸胺蛐?,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贝苏Z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什么是“孝”呢?所謂“孝”,是對生命的摯誠感謝,更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孝的本質是愛心的表現(xiàn),就是實現(xiàn)與雙親、與他人、與生命的和諧共生,是對親人的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是人倫之際的一種關切。
中華民族有24孝的美好傳說,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訓導?!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學生小時候背誦的詩句,講的就是要感恩。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結構的易革,四世同堂的古風已消失了蹤跡?!坝锌粘驳母改?,沒有空巢的小鳥”,這已成為21世紀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某年重陽節(jié)前,《解放日報》記者進行了一次隨機性的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多數(shù)被訪的年輕人不知道當天是重陽節(jié),有的知道是重陽節(jié),但不曉得重陽節(jié)與敬老之間的關系。為什么孝道這一傳統(tǒng)美德在年輕人的身上找不著影子呢?教師就學生家庭的親子關系及孩子尊老敬老的行為習慣,對兩個實驗班的100名學生做了一次民意測驗,測驗的結果令人深思:75%的學生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82%的學生不清楚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準確年齡,23%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工作單位,46%的學生不了解父母的愛好,61%的學生不曉得父母最要好的朋友是誰,35%的學生在家里從不做家務,自理能力很差……
調查表明,現(xiàn)在的年輕人缺少的正是一顆孝心。時代在發(fā)展,尊老敬老的美德也應發(fā)揚,并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孝心、孝順、孝道,正是對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鑒于此,弘揚、傳播、繼承、創(chuàng)新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其實,孝心并不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它不是靠遺傳,而是靠父母與學校后天的教育來獲得的。正因為一些家庭教育的錯位,才造成了今天孩子孝心的缺失與弱化。孝是入德之門,是道德的起點,是一切道德的動力。我國傳統(tǒng)的孝道教育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先為其易,后為其難;先自近始,后乃及遠。沿著由至親到遠人、由個人到國家的發(fā)展進程,不斷擴充,最終達到博愛的目的。
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孝心
1.以身作則,榜樣示范
家長的表率,能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孝心起到最好的榜樣作用。身教重于言傳,要孩子做到的,父母應先力行。如果身為父母卻不孝敬自己的父母,甚至虐待父母,將來又怎能期望孩子孝敬自己呢?因此,為人父母,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使自己的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從小在心靈中播下孝心的種子,使中華民族這一光榮傳統(tǒng)得以發(fā)揚光大。
2.嚴中有愛,嚴愛有度
家長必須尊重孩子,關心孩子的生活和成長,嚴格要求。對家庭是培養(yǎng)好后代,對社會是培養(yǎng)好公民和優(yōu)秀人才。因此,重視孩子的教育,是愛的最高也是最集中的表現(xiàn)。但是,對孩子的愛又不能是無節(jié)制的溺愛,應愛而不寵,愛而不嬌。例如,家長可讓孩子定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jīng)典詠流傳》等節(jié)目,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3.導之以行,持之以恒
家長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孝心”訓練,教會孩子同情人、關心人、體貼人、照顧人,并且要長期堅持。如對長輩要有禮貌,早上起床應向父母問一聲“早上好”;在接過他們遞來的溫熱的牛奶時能說一聲“謝謝”;出門上學應對父母揮手“再見”;見到老師應說“老師早”;放學回家見了父母應打招呼“爸爸媽媽好”;父母下班回家,應說“爸爸媽媽辛苦了”;長輩替自己做了事,應道聲“謝謝”;長輩中有人病了,應上前問候,并能誠懇、主動地為病人端水送藥;在家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分擔一下父母的勞動;在學校,能努力學習,盡到自己最大的可能;為人處世,要誠實待人,付出愛心與真誠……想想看,這些事情是很容易做到的。經(jīng)常聽到一些人說:“等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好好孝敬我的父母。”豈不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了?!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是多么讓人遺憾的事。也許,父母為孩子付出的辛勞是孩子難以償還的,但不要輕視一聲真誠的問候、一個尊敬的舉動、一點溫柔的體貼和關心……這些都能成為父母夏天的涼意、冬天的溫暖、暗夜的燭光,它會照亮父母的晚年。
三、結語
總之,除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還有師長的諄諄教誨、朋友的熱心關愛、他人的真誠服務,甚至是大自然的饋贈與賜予等。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資源,學生僅僅看重自我的才華而忽視別人的幫助是不夠的。因此,學生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多給親人和身邊的人一分關注、一分體諒、一分驚喜,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李宗桂.試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
[2]史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