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賢 武慧民
文化知識對社會空間的氛圍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當把文化知識轉變?yōu)橐环N表演和陳列的形式,既向我們展示了本土獨特的歷史文化,也更成功地引導了游客的旅游實踐,使得地方文化景觀與游客的關系成為這一空間的主旋律。隨著經濟和政治的不斷更新與發(fā)展,文化追求日益顯得重要起來,與此同時,民俗博物館在旅游業(yè)中的功能和作用也逐漸得到認可與重視,這也意味著民俗博物館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應該始終堅持自己的特色,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縣城關鎮(zhèn),一個集舊石器考古、明清民居古建研究、古代及近現(xiàn)代漢民俗學研究的寶地,一個具有中國第一座漢民俗博物館“丁村民俗博物館”的文化群。在這樣一個具有豐富資源的古村落中,靜態(tài)的自然景觀和動態(tài)的文化景觀將丁村的特色民俗文化逐一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丁村是由丁氏族人歷經四百多年,祖祖輩輩建設、經營而來的。丁村民宅,相隔年代久遠,歷經戰(zhàn)亂,但是依然保存得很完整,這離不開村民對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家園的愛護與保護。隨著丁村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丁村民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重視,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我國最早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代民居建筑之一。
1985年10月10日丁村民俗博物館正式開館,這也意味著中國第一座漢民俗博物館正式誕生。
丁村民居——1號院
根據參與早期丁村民俗博物館建館工作的陶富海先生的回憶,“1974年在文革期間丁村民居開始收購第一座房屋,首先收購了2號院和3號院,1975年由我們考古隊工作站在2號院舉辦了一個村史展覽,這是最早的展覽地,主要內容是在文革期間丁氏家族地主家的賬本,用的斗、秤,長袍馬褂類的服裝這些真實物件。1980年開始又收購了一些民居,同時也購買百姓家不想要的物品,當時買了轎子、轎車,收購了諸如此類的民俗物品,并把這些民俗物品擺到大廳里,這是最早的一個丁村人的生活陳列,這個時候也沒有想到做民俗博物館?!?0年代游客前來參觀主要是看丁村文化、丁村人。后來考慮到如果買一些東西充實進去會更活一點兒,在此形勢之下,原本想建‘山西古建博物館’,但是因為規(guī)模太大不好實施,后來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做民俗,從1984年就開始注意收購民俗文物,1985年春天想到了建立‘漢民俗博物館’,這個方案提出來以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尤其是省文物局察看以后說這是在中國博物館系列里面增加一種博物館的品種,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博物館籌建小組,經過不斷地努力,1985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中國第一座漢民俗博物館正式誕生成立,這一天正式開館掛牌。”根據院落的不同,工作組利用這些民宅,陳列了晉南一帶歷史悠久的漢民族風情,當時初定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幾大系列,基本為歲時節(jié)令、婚喪嫁娶、人生儀禮、生產交通四大方面,詳細可分為:一年的歲時節(jié)令、人一生的禮儀習俗、婚喪禮制、生老病死、民間工藝美術、教育體制、服飾刺繡、戲劇皮影、生產習俗、交通工具、碾米磨面、紡線織布等。
丁村民俗博物館誕生以后在當時相當紅火,吸引了各界甚至是國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丁村民俗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系列里面增加一個新類別。
華夏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晉商旅游看晉中大院,根祖旅游就要看晉南。說到根祖旅游,這個最值得看的地方就在丁村。丁村帶我們穿越華夏文明,從二三十萬年前開始,歷經了十多萬年這一繁衍生息的時空隧道一直到現(xiàn)如今。中國的文物古跡,無論是地上建筑還是地下墓葬還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全國而言,山西省的地位都可以說得上是舉足輕重的。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數(shù)量占絕大多數(shù),而且研究水平也是遙遙領先。研究古人類,主要是通過兩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另一方面是“化石”,其中,丁村既發(fā)現(xiàn)有石器,也發(fā)現(xiàn)了有人類化石、伴生動物化石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因此其重要意義和價值是可想而知的。根據史書資料記載和不斷深入的考究,丁村古人,應該就是我們華夏的直接祖先。丁村遺址是中國科學家獨立發(fā)掘、研究的第一個舊石器文化遺址。除北京以外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化石是在丁村發(fā)現(xiàn)的,因此命名為“丁村人”。丁村人所使用的石器,叫做“丁村文化”。當然,想要揭開丁村古人的真正生活,研究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還需要未來越老越多的學者展開追蹤調查與研究,這就是所謂的“根祖文化研究”。
丁村民居木雕——岳母刺字
丁村一帶,從很早以前就是一塊值得考究的寶地,雖然說丁村是以舊石器文化遺址為主要內容的,但是在這個村莊的周圍,還分布著其他很多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村北鐮把坡有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址,村南有龍山文化系列的遺址多處。丁村村鎮(zhèn)、丁村民俗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群體。它有著深厚的歷史研究價值,這些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再加上以后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保護,都將有希望讓丁村文化在旅游業(yè)中脫穎而出,走一條屬于自己的文化旅游、生態(tài)旅游、鄉(xiāng)村旅游的嶄新道路。
古村落是一個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它與其他類型的旅游目的地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其村落本身具有的地方性多樣化包含了建筑、文化、民俗、居民等不同方面,這些多樣化就決定了古村落地方性的多樣化建構。丁村民俗博物館作為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凝聚地,伴隨著中國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促進了古村落的文化呈現(xiàn)和互動交流,民俗博物館成為推動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文化動力。文化知識影響社會空間的氛圍,從而通過對古村落其他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影響地方性,間接地做到培育地方性。當?shù)鼐用袢粘I钪袑γ袼咨畹牟煌潭鹊脑忈尯弯秩?,不僅增加了地方的日常生活性,而且另一程度上豐富和充實了丁村文化。
中國旅游業(yè)如今正在邁向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由過去的單純觀光、自然景觀欣賞轉變?yōu)榇蟊娦蓍e、人文景觀、文化再現(xiàn)、精神追求,審美價值不斷提高。一方面,游客消費群體的不同以及消費方式的升級化同時也為古村落發(fā)展旅游業(y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更加要求我們從新的角度來繼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即將消逝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另一方面,為了適應游客的凝視需求,政府、建設者、當?shù)鼐用駪摷缲撈鸩煌呢熑?,在原有的本土文化基礎上增添新的具有建設性的元素,把分散的旅游資源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基地,同時也要加強旅游標準化建設,著力提升服務水平,提高當?shù)鼐用竦奈幕_放層次。通過對民眾的理念教育,知識培訓,活動宣揚,加強人才培訓,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向游客展示“丁村服務”新形象,從而促使古村落地方性的多元化發(fā)展,這樣從建設角度上也更加體現(xiàn)了文化習俗和地方存在的現(xiàn)實意義和內在價值。
旅游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yè),涉及面非常廣泛,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丁村文化資源豐富,民居文化、工藝文化、戲曲文化等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因此要積極發(fā)揮丁村民俗博物館的作用,深入挖掘丁村文化的精神特質,打破文化與旅游的界限,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將古村落打造成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
旅游活動可以推動思想文化交流,開闊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素質,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意,增強人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曾經的鄉(xiāng)村是中國文化的根脈,中國是農業(yè)文明的社會,很多文化的根基在鄉(xiāng)村。鄉(xiāng)村里面有宗族倫理的秩序,有手藝風俗的繁盛,有小橋流水的詩意,有歸隱田園的閑適。這些都是鄉(xiāng)村能夠提供的價值。
一個村子就是一個鄉(xiāng)土文化的博物館,建筑本身會講述鄉(xiāng)土歷史、文化,需要做的第一個是保持平衡,把遺產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結合起來。第二個是新舊的融合,把新形態(tài)的旅游產品和原始村落風貌特征結合起來。個性的展現(xiàn),在這樣一個傳統(tǒng)的村落里頭來融合個性化、時尚化產品,能夠實現(xiàn)旅游收益和居民收益的平衡,它就是可持續(xù)的。古村落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要想發(fā)揮其在旅游業(yè)中的功能,就應該打破傳統(tǒng)模式,經歷觀光旅游、度假休閑、文化村莊的階段,對古村落的保護不能僅僅保護某一小點,而是一定要強調整體風貌的保護。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吸引人的東西,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游者的一種風尚。
就丁村而言,丁村文化、丁村民俗博物館是這個古村最大的個性,每一個古村落都有獨特的小橋流水似的自然風光,關鍵是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別,度假休閑不能僅僅局限于體驗古村生活,更重要的還是要有文化導入,向文化轉型,建設出“一樣的古村落,不一樣的丁村”。古村落保護雖然已經盡量恢復了原樣的建筑,但是古村落原本的生活方式已然不可能做到完全復原,所以說傳統(tǒng)文化是丁村的基調,但是我們又不能局限于傳統(tǒng)而不發(fā)展,而是應該打造成為可以既傳承傳統(tǒng)文化又可以承接先進科技、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新文化的一個新的發(fā)展平臺。把現(xiàn)代文化引入古村落,將使得丁村文化更加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