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祥
(福建省詔安縣四都中學,福建詔安 3635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和不斷深入,原有的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已無法有效激起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和能動性。中學思想品德課作為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提高其有效性至關重要。
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一些能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隨著改革的進程加快,特別是處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中學生的道德素質越來越低,甚至成了沒有理想、目標的一代,他們的道德問題又再次回歸大眾視野,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而這種課堂有效性缺失的成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讀:
新課程改革下的三維目標的內涵是: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把以前比較分散的內容優(yōu)化為一個整體,三個方面相互區(qū)別而又緊密聯(lián)系。
在教學中,既要把傳授知識與技能貫穿課堂,又要創(chuàng)新在授課過程中的方法,并且必須以滲透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為終極目標。而舊的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模式單一,課程安排少,學科地位相對比較弱,教師把傳授知識當作主要目標,以考試的形式來檢驗教學和學習效果,這種教學與當下新課改的目標有很大差距,忽視了思想品德課傳授知識與道德教化的聯(lián)系,違背了思想品德課提升學生道德素質的初衷,更難以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1]。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和課堂的限制,很多教師以本為本,不愿或不敢去創(chuàng)新教學新模式,很少通過課堂活動的形式,比如說通過模擬法庭、知識競賽、小組探究等形式開展教學,教學內容知識的泛化嚴重,沒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內容僵硬又死板,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
此外,因時代變化快,大量信息和文化多元化,教師如果不與時俱進,不提升自身素質和涵養(yǎng),更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不用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使知識學習、思維訓練、人格健全三者能協(xié)同發(fā)展,實現了在促進人的發(fā)展目標上的融合。
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這三個目標聯(lián)系起來,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既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又要創(chuàng)新授課方法,增加課堂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個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教材分析解讀的能力,更要有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他們需要將教材知識整合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深入淺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因材施教,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并根據不同學生的特征制定不同的策略;借助多媒體、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學工具,把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元素融入思想品德課課堂,使一些枯燥或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2]。
強調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不能把學生僅僅看成是接受知識的機器,更不能認為把課堂交給學生會使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進行和完成。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學會“簡教放權”。教師適當地“少”說一點,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充當知識的引路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提問、主動思考;給學生多一些話語權,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參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此外,教育不單單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互相尊重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尊重、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個性十足,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不想再被當作小孩看待,有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的需求。但是他們還不夠成熟,容易產生自我與社會之間的沖突,有的學生自尊心太強,遭遇挫折容易放棄,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思想品德教師不要認為尊重學生、跟學生平等相處會挑戰(zhàn)自己的權威,而是要做好榜樣,言傳身教,強化生命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與學生平等相處,為學生營造一個互相尊重、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多贊賞、激勵學生,讓他們在這種環(huán)境里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中學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提問,能夠有效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為此,要設置合理又有效的提問。
(1)設置問題注意趣味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趣味的問題既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2)課堂提問要有啟發(fā)性和針對性。課堂提問要從教材出發(fā),符合教材的實際需要,問在關鍵處,啟發(fā)學生動腦思考,同時要具有針對性,針對課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使學生能理解和加深印象。
(3)針對學生基礎差異,采用分層提問。學生的基礎不同,理解和思考問題也會有差異。問題如果只設置難度大的,那么對基礎差的同學起不到效果,長此以往,容易產生課堂老師的提問都與我無關的想法;同樣,設置簡單的問題也不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基礎差異,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讓全班學生都能參與思考,使得課堂教學能有效實施。
總之,要提高中學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長時期探索的課題。當然,這也不是僅靠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學生家長的配合,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只有通過社會的多方力量,結合多種教學手段,才能不斷提高中學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陳金玲.淺談如何提高中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29):56.
[2]商建明.提高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認識[J].考試周刊,2013,(A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