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妍妍
(江蘇省啟東市開發(fā)區(qū)中學,江蘇啟東 226200)
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常常囿于讀背的機械認識,而實際教學中確實也會出現(xiàn)教師只讓學生機械記憶歷史年代與人物的情形,再加上當前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評價,有意無意地用識記性的知識去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客觀上加強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這一不科學的認識。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筆者以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學生真正與歷史對話,而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就是對話教學。
將學生放在與歷史對話的地位,可以讓歷史知識在學生的認識中生動、活潑起來,可以讓學生經(jīng)由非死記硬背式的過程而掌握歷史知識,這是為實踐所證實了的。與歷史對話,其實是將學生放到相應的歷史背景中,讓學生想象自己就在當時,然后對相應的歷史事件產(chǎn)生自己的看法,并將這一看法與歷史觀點相比較,以生成新的認識[1]。
譬如在《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中,如果機械學習,那就是記人物林則徐、時間1839年6月、事件虎門銷煙,以及1840年6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42年8月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對于這一條約,歷史常用“喪權辱國”來形容,但事實上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很少有學生有喪權辱國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更多的是歷史知識記憶的負擔。這與本課教學的初衷肯定是背道而馳的。
在實際教學中,當學生將自己想象成林則徐時,他們會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對當時社會背景的認識上,如當時中國老百姓所受到的鴉片的危害等,學生自然就認同了虎門銷煙中林則徐的角色。然后再讓學生想象自己是當時的道光皇帝,結果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很矛盾:一方面也知道銷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自己的國家太過虛弱,如果考慮到銷毀鴉片有可能引起的沖突,心里對如何應付沖突又沒底,在這樣的背景下,所做出的派林則徐去銷煙的決定,多少看起來有點沖動或沒底的感覺。如果考慮自己是英國一方,則學生可能又會換一種視角。在學生與歷史對話的過程中,還有學生提出“最根本的不是英國的霸道,而是清朝的腐敗無能,如果清朝強大,英國就不敢來侵犯了”的觀點。筆者以為這樣的觀點提出,正是學生與歷史對話的最佳收獲。
因為是學生與歷史對話,因此學生對話之后生成的認識并不完全相同,這個時候學生與學生之間就會有觀點碰撞。
譬如上面所舉的例子中,雖然說學生對英國的“侵略”感覺到憤怒,但這個侵略到底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有沒有關系,不同學生的觀點是不一樣的,于是高質量的對話也就發(fā)生了。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盡量不持任何傾向的觀點,而是讓學生去思考: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否需要公義?如果國與國之間只有公義而沒有保護自己的力量,可不可行?這兩個問題使得學生之間的對話變得更加深入,最終他們的共識是:和平年代,國與國之間需要公義,戰(zhàn)爭年代只能靠武力。于是筆者追問:那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還是戰(zhàn)爭年代呢?國家還是否需要加強國防力量建設呢?學生的答案又是比較一致的:需要,因為只有自己強大,別人才不敢有侵略的心思。
有了學生這樣的思考,筆者再引導學生回到對鴉片戰(zhàn)爭的討論上去。學生的認識就一致了:鴉片戰(zhàn)爭有內(nèi)外兩個方面的原因……只有中國強大了,有話語權了,才不會重蹈鴉片戰(zhàn)爭的覆轍……
歷史的學習過程,離不開學生與自己的對話,因為只有在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形成的歷史觀點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在史中明智。
《鴉片戰(zhàn)爭》一課學習結束之后,筆者讓學生站在歷史研究者的角度思考這段歷史給中國帶來的教訓。結果有學生從道光皇帝(當政者)角度,從當時中國老百姓角度(為什么要吸食鴉片,是學生百思不解的問題),從今天中國建設者和國家領導人的角度,思考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結果是趨于一致的:中國的發(fā)展應當有“富”和“強”的意義,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比較富了,但還需要強起來。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也就懂得了當下的許多事實。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對話教學,那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對歷史觀點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而且還會真正內(nèi)化為自己的歷史觀。
[1]陳健,張淑賢.中學歷史常用的四種對話教學法[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