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方明
(江蘇省寶應縣氾水高級中學,江蘇寶應 225800)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在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中,就應該對其文化背景和相應地區(qū)的風俗有所了解。因此,想要學好一門語言,就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自身的語言文化意識[1]。英語學習也是如此。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學生自身單詞、語法和句子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zhì)量,還能夠讓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地理解西方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意識,進而鍛煉他們的英語語感。
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實際生活中,往往一些西方笑話在中國人眼里卻是不搞笑甚至是嚴肅的;一些中國人認為的良好品質(zhì),比如謙虛,在西方人眼中卻是無能和不自信的表現(xiàn)[2]。這樣的現(xiàn)象歸根結(jié)底就是文化的差異。因此,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逐漸地進行文化滲透,讓學生接觸、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主要差異,從而能更好地在文化背景下理解語境和語義。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了解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樣通過文化滲透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文化意識,是所有英語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教師應該充分地針對學生特點,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核心,以文化意識為目標,建立一個高效的高中英語教學課堂。
素質(zhì)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以及英語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能夠通過學生的好奇心理驅(qū)動他們內(nèi)在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然后,將文化意識逐漸地滲透在教學中,就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養(yǎng)成文化意識。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相應的西方文化,不但能夠讓學生的文化視野得到拓展,還能夠?qū)⑽鞣轿幕臀覈鴤鹘y(tǒng)文化進行比較;并且,在比較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教師通過多元文化的滲透,能夠引導學生樹立多元文化的世界觀,讓學生以包容的態(tài)度去看待世界。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教材內(nèi)容,尋找文化滲透的切入點?,F(xiàn)行的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在內(nèi)容的選擇上,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精神,對西方文化生活、英語國家地區(qū)的風俗習慣,以及學校教育、法治制度、家庭觀念、地理風情等都有涉及。這種包含豐富內(nèi)容的教材,給教師進行文化滲透教學提供了切入點。因此,教師應該立足教材,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例如,筆者在進行必修一第一單元School life的教學時,就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狀設計了相應的教學主題。高一的學生由于剛剛升入高中,對高中生活充滿了期待和迷茫,因此筆者通過School Life In The UK這一主題教學活動的設置,讓學生了解中國學生和英國學生學校生活的異同,讓學生對未來高中生活充滿期待的同時,也讓他們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學生了解了英國高中生的校園文化、課程設置和學習氛圍后,再引導他們與自身進行比較;最后,筆者逐漸引導學生回歸到“認真學習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這一主題上,不但讓學生理解了文化差異,更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網(wǎng)絡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的傳遞也越來越快。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在給予學生直觀體驗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在高中教學階段,由于各種教學形式的限制,教師應該更高效地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結(jié)合,讓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文化差異。比如,通過西方的圣誕節(jié)等,讓學生了解西方民俗;通過西方戲劇表演等,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例如,筆者在進行必修五第一單元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教學的時候,讓學生意識到,朋友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他人交流也是生活中所必要的;但是在交流過程中,中西方文化會存在怎樣的差異呢?筆者在教學時,就會通過多媒體展示《成長的煩惱》視頻片段,讓學生觀看。這部美劇展示出了非常典型的西方文化;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也切身地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nèi)容。以文化差異為切入點,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就能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了解,比如閱讀的形式、辯論賽的形式等。多種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積極參與,還能夠讓學生逐漸地拓展自身的文化視野。例如,筆者在進行必修六第二單元What is happiness to you?的教學過程中,在班級內(nèi)部舉行了一個辯論賽,以“你認為中西方文化中對于‘幸?!母拍钍鞘裁??”為主題,讓學生展開辯論,并且形成正反觀點。在這一過程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還能夠讓學生逐漸地加深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英語文化資源,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語;并且鼓勵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尋找西方國家的筆友,然后互相寫信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悟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文化對學習的重要影響。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就能夠讓學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成長。
英語是一門語言,而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逐步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讓學生明白、了解英語國家地區(qū)的文化習俗,從而更好地學習和應用英語。新課標指出,在高中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的目標為語言能力、語言知識理解、情感態(tài)度、學習思維以及文化意識;其中文化意識是促進學生英語理解的重要前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就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自己對英語文化的應用能力,進而養(yǎng)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