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新埭中學 曹一翔
每當桂花飄香的季節(jié),我都會迎來新一屆的九年級學生,滿園的桂花,黃的似金,白的如雪。每每聞到這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我都會憶起2016年秋我上的那堂課。
課題是《分子和原子》,我精心設計了教案,帶著一瓶桂花香水走進教室,并且以桂花飄香引入新課,同學們聞到迷人的香氣頓時興奮起來,那熱情要井噴了,乘著這種高昂的興趣,很快進行到“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先視頻播放氨分子擴散實驗的模擬動畫,然后讓同學們按照教材實驗探究分組進行試驗,實驗還沒有結束,整個教室都彌漫著刺鼻的氨氣味,很多學生不停地咳嗽,有的學生干脆離開課桌走到窗口換換新鮮空氣,這時有一個聲音傳來:
“上一單元,老師教育我們要保護環(huán)境,今天化學實驗竟然破壞環(huán)境了。”
“化學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嗎?怎么讓我們難以呼吸了?”
“老師,這實驗不要做了?!?/p>
教室里的七嘴八舌隨著氨氣的彌漫而變得刺耳了。
我一看帶頭發(fā)言的正是化學課代表,我把她叫到辦公室責問道:
“你怎么帶頭不遵守紀律?。?/p>
“老師,我沒有??!”她一臉委屈。
“老師是按照教材上課的,你們認為怎么教?”
“老師,實驗不能改一改嗎?化學實驗怎么能讓人受到傷害呢?要是在密閉的裝置進行實驗呢?”
當時我也沒有在意,只想著要讓課堂繼續(xù)下去,如果不繼續(xù),顯然這堂課教學任務完不成;如果進行下去,可能會給學生的心靈造成難以抹去的陰影——化學是環(huán)境的破壞者。同學們也會由此而不熱愛化學,怎么辦呢?
我久久不能平靜,回到教室我還賭氣地問“你們想怎么改進實驗呢?”
同學們七嘴八舌討論開了,我看著同學們積極思維的樣子,也跟著討論起來。
1.可以選用較小的容器,加入很少量的氨水;
2.可以改用井穴板代替小燒杯;
3.可以選用兩支試管分別加入氨水和滴有酚酞的水溶液,然后用導氣管連接起來;
而且可以放在熱水中,探究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
……
我把同學們討論的方案整理起來,挑選好實驗器材,讓同學們自己實驗,均取得很好的效果。
后來我把這堂課收集到的方案寫進我的新教案中,再參加全縣的化學課堂教學比賽。恰巧前面的老師是按照教材的實驗上課的,當時,教室里已是氨氣彌漫,難以為繼;而我的實驗改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獲得了全縣化學競賽一等獎,我還發(fā)表了《對分子運動實驗的改進》的論文。每一年桂花飄香的時候,我都會給那屆學生發(fā)一則溫馨的短信,與此同時,我也會收到他們寄來的教師節(jié)賀卡,我都將新一年的賀卡和桂花珍藏在教科書中,這既是對卡片的注腳,又是對教學的反思。我汲取的是教育的養(yǎng)分;我棄去的是教育的粗心與淺疏。
帶著這次教學的反思,在教學第七單元《燃燒與滅火》時,我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啟迪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展發(fā)想象的翅膀,釋放他們的聰明才智。
我以廣州亞運會何沖點燃主火炬為情景,導入新課,就是同學們心中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再讓學生觀看老師所做的“煽風點火”魔術,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起思考,引導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物質在氧氣中燃燒,引導討論來構建新知,初步得出燃燒的概念。
然后,我將42名學生分成6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劃分為3個小組,進行小組內分工。每個小組完成三個分組對比實驗中的一個,然后大組內交流。這三個實驗分別是(1)水與酒精的燃燒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一個條件,燃燒需要可燃物;(2)蠟燭的正常燃燒與蠟燭被燒杯罩住之后的燃燒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二個條件,可燃物要與氧氣或者空氣接觸;(3)燃著的蠟燭與罩在螺旋狀鋁絲下面的燃著的蠟燭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三個條件,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在這里,由在教師指導下的共同探究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特別是分組實驗(3),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將鋁絲繞成在螺旋狀,來做實驗前的準備工作,這個看似與化學課堂教學無關的動作,其實是注重知識的生成性教育,注重知識的完整構建過程。
這時我問同學們,你們認為教材中的實驗有需要改進的嗎?同學們頓時思維活躍起來,我將同學們改進的實驗裝置圖繪制如下: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白磷與紅磷的燃燒演示實驗,讓學生對燃燒的條件有進一步明確、清晰的認識,并領悟實驗,不斷改進,同時探究燃燒所需的條件。這樣激發(fā)學生在反思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
此時,我展示自制教具,通過對象征燃燒條件的火三角教具拼合演示,讓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溫故沉淀,認識到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看2010年11月15日上海膠州路高樓火災視頻,讓學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著火的情況,那應該如何撲火,滅火都需要什么條件呢?
我趁熱打鐵,創(chuàng)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活動場景。出示6支燃燒的蠟燭分別交給各組,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給大家說明滅火的原理,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悟滅火原理,學以致用,并體會到科學的力量。
最后,我播放央視防火自救常識的視頻,讓學生懂得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如何學會自我保護,爭取更多生存的機會。并就此結合講學稿進行課堂反饋延伸,例如,調查家庭、學?;蛞恍┐笊虉龅姆阑鸫胧?,根據自己住宅及周邊環(huán)境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等等。
由此想來,作為教師應善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努力把握學生的真實想法,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蹲下來傾聽學生的聲音。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學生在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等方面都和成人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甚至在某些時候,他們比成人想象更豐富,思維更獨特,在探究活動中適時地引燃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他們常常對問題有出人意料的看法和思考。此時,教師如果僅僅用自己傳統(tǒng)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往往是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該給每一個學生平等的機會,讓學生對自己的見解能暢所欲言,或許精彩就在你的仔細聆聽中產生!
又是一年桂花香,思緒更芬芳……